#總體感悟與思維變化#
? ? 通過惠惠同學@該奮發了的介紹,有幸聆聽了易仁永澄老師的“海比特訓練營-如何養成一個持久的習慣”,短短五天的時間,讓我開始從心理解習慣的真正內涵,開始確信無疑的感受到習慣的養成對自身成長的重要性,知道了如何審視自己,找到內心期待的真實而完美的自己,如何定義核心習慣,采用抓手思維牽一發而動全身,如何制定彈性計劃并在計劃執行過程中有效規避風險。
思維變化1:習慣只是簡單的個人習慣而已,無關乎別的->將習慣與個人成長相關聯,習慣不僅僅是個人習慣,習慣更是個人快速成長的保障和加速器,我必須要好好利用。個人成長是一個人從起點到目標達成的過程,而習慣是目標達成的保障和加速器。
思維變化2:只要嚴格要求自己,現有條件下盡力做到最好即可,對現在和未來的自己沒有明確期待和定位->重新審視自己,找到期待中的完美自己。利用心目中的榜樣尋找自己期待的優點和缺失,能夠給自己未來習慣的養成提供參考。
思維變化3:計劃制定時眉毛胡子一把抓,試圖一次性養成各種好習慣->將習慣與目標關聯,尋找核心習慣,采用抓手思維,帶動其余習慣的養成。執行計劃時不吃力,不會造成混亂而壓力巨大,最終養成多個習慣。
思維變化4:追求習慣養成的完美主義,采用“每天”的思維,容易因突發事件而破壞完美,最終計劃夭折->彈性機制、豁免權
思維變化5:早起早睡,堅持一兩個月小case,但是天天月月年年如此,天,我要瘋了,還是算了吧->早起早睡天天月月年年如此毫無壓力,小case。分清習慣與習慣化、表層習慣與元習慣的區別,積累元習慣,獲得每階段控制表層習慣、玩轉表層習慣的能力。
思維變化6:計劃每天6點起,6點必須起床,必須,必須,是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制定有范圍有戰術的彈性計劃+豁免權+獎勵
思維變化7:晚上11點,我玩手機的時候要停下來,克制自己睡覺,我應該能做到(結果:11::20分…繼續刷微信中…)->規避風險,設置自動開啟免打擾模式,10:50將要手機上操作的做好記錄,第二天繼續做。
思維變化8:有些事情只要我心里懂了就行,沒有必要成果輸出(作品聲音)成果輸出,這樣還需花費時間->成果輸出(作品聲音)過程是思考的過程,是精進,可以讓自己更深入的思考問題,避免掉入尋常訓練狀態。拒絕自動完成。
最后,非常慶幸能參加海比特訓練營的習慣養成訓練,感謝永澄老師的無私分享和認真負責,永澄老師和群里的很多伙伴都是我學習的榜樣:積極主動,正向,時刻保持一顆向上成長的心。真希望自己能和大家出去走下去進入高階班,和大家一起成長,向目標進發。
#每課感悟與實踐經驗之復盤#
1-羅列
標簽:榜樣、期待成為什么樣的人、想要養成的好習慣和改掉的壞習慣
以前也有給自己羅列優缺點或者好壞習慣,但是總沒有一根主線支撐,因而羅列出的是零散的自己。不僅不系統而且沒有看到內心的自己。這次課程,將五個榜樣的優點聚焦在一個人身上,通過榜樣的羅列來尋找和挖掘自己發自內心想要的和欣賞的優點最終找到那個內心深處完美的自己。回過頭看,我覺得這門課是五天訓練中最為關鍵的一課 ,他是后面課程的奠基石。這門課也是我花了最多時間去思考的一門課。
課程過后斷斷續續足足花了斷斷續續四五天的時間去重新審視自己,總結自己現在的狀態、優缺點,好習慣和壞習慣,對自己有了一個更深入徹底的了解,一切習慣的養成最終都要訴諸本心。羅列習慣看似簡單,其實我更覺得它想頭腦風暴,通過頭腦風暴,不斷的挖掘自己最終在高出審視自己。永澄老師的比喻尤其形象,一個人的理性要想驅動一只大象向自己的目標進發,只有發自內省的Trigger才能持久注入能量,一旦驅動成功,就能本能的產生慣性,最終進入一個螺旋式良性循環成長的過程。由此可見,尋找完美自己的重要性。
對于列舉榜樣的體驗:以身邊的熟悉的人為榜樣更佳,這樣可以讓榜樣變得更加真實而形象具體。對于好壞習慣的列舉則越多越好,這樣可以從更高的層次審視自己,有可以為以后習慣的養成提供一個參考。
2-精選
標簽:習慣與目標相關聯、抓手思維
對于一個對自我要求較高、最求完美主義的人而言,每次自我總結,設定目標后將所有的計劃任務及相關和不相關的習慣羅列,眉毛虎子一把抓,試圖一次性塑造一個完美的自己,最終因為壓力太大無法承受重負,實施過程中計劃只能一次一次的被更改,最終目標也無法達成。這是也我由來已久的困惑和障礙。
? ? ? ? 永澄老師的課實在太精辟了,一語道破我的痛點。將習慣與目標想關聯,將最關聯的習慣定位核心習慣,然后用核心習慣帶動其余習慣(抓手思維),這樣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抓住了重心又理順了習慣,計劃實施過程中沒有重負和壓力,一切都不凌亂了。
? ? ? ? ?結合我半年的目標,我將微笑、放慢語速、立即行動 不拖延,遇事抓重點理清思路 要事先做、提前準備和完成(拒絕踩點)、解決問題時遇到障礙不能逃避、工作和生活的記錄與復盤并輸出成果、早6晚11作為自己最亟待養成的習慣,最終找到了我的核心習慣:早6晚11,由此可以帶動我的相關習慣,如立即行動不拖延、提前準備和完成(拒絕踩點)工作和生活的記錄與復盤并輸出成果、微笑。
? ? 總結:永澄老師的 ①習慣與目標相關聯②抓手思維 ? ?完美解決我的困惑和障礙,秒贊!
3-萬全
標簽:明確習慣與習慣化的概念、表層習慣和元習慣的區別
? ? ? 這算是我在訓練營接觸到的最精辟的一節課了,已經完全顛覆了我對于習慣養成的理解,這得益于永澄老師神一般的理論:習慣和習慣化區別、表層習慣和元習慣。
習慣化:對應表層習慣,如早起早睡,早上喝一杯水,每天學習1h英語等。即可以落地的行為習慣
習慣:對應元習慣,如刻意訓練,想成為一個成功的人,精進、刻意訓練等類似的思維習慣。
? ? ? ? ? 表層習慣是一個階段性的習慣,可以被執行也可不被執行,不可以積累。而元習慣是一種可以不斷積累不斷強化的習慣,它可以通過表層習慣的執行反饋而獲得提升,但是不因表層習慣在某一階段未被執行而弱化,它是發至本真的思維化。是控制表層習慣能不能被執行、在什么階段被執行的能力。
? ? ? ?如果在養成習慣的過程中,沒有分清以上概念,則會讓自己的習慣執行異常吃力,最終由于突發事件而放棄習慣。我也來舉個栗子吧。
? ? ? ? ?痛點經歷:時間推及到兩年前的研一,我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是 每天堅持早起學習日語2h,堅持了大概一個月,這一個月雖然比較痛苦,但是還是收獲了慢慢的充實,然而偶然的突發事件(熬夜趕任務)讓我沒有實現既定計劃,這樣渡過了幾日,突然覺得自己的計劃已經被破例,沒有辦法實現,對于我這個追求完美主角而言,即使再進行下去已沒有意義。瞬間已經形成的計劃土崩瓦解,一切目標蕩然無存,就這樣放棄了學習日語的念頭,這…是活生生的被習慣化而習慣化的經歷。現在想想,如若當初當初懂得習慣化和習慣、表層習慣和元習慣的區別,現在的我或許也能講一口島國的語言了吧。
? ? ? ?學日語失敗的原因分析:錯把表層習慣當成元習慣。以為每天早起2h學日語就是最終習慣。想想要每天執行這一習慣,誰能風雨無阻的每天都執行呢?正真要達到學習日語的目標其實大可沒有必要每日被執行,只要把握好發自內心的元習慣即可(刻意訓練之精進,本質導向),這樣就算一兩天表層習慣沒有被執行,依然可以用元習慣控制表層習慣的執行。這樣既能增加計劃的可操作性和彈性,亦可滿足內省的完美定義。
4-計劃
標簽:彈性計劃、防范風險、豁免權與獎勵機制
習慣養成分三個階段:
第一:反抗期(5-10天前):改階段耗能較大,設定標準值時要小步快跑,彈性大:開始2-3天先給一點挑戰,然后后三天放松一點(如晚起15-20分鐘作為獎勵),后面又進行挑戰,再獎勵3天晚起……
第二:無聊期(7-21天):需要尋找樂趣
第三:具備習慣化感覺,沒什么阻力了,需要一些高難度挑戰:21-24天調低指標,再拉一點高度回來進行挑戰
? ? 元習慣是不斷積累的,而表層習慣是可以分段的,比如永澄老師用一個月時間計劃養成習慣,然后3-4月沒有習慣養成計劃,擱幾個月有計劃習慣。
原則:慢慢來,持續做
表層習慣特點:可以自己控制自己早起時間,當不想早起時,可以停下來,不早起。可以變動,比如冬天來了(冬藏),可以調整遲一點起床。訓練自己擁有一種彈性調整的能力,有了這種能力,想干就干,不相干就不干了。
彈性機制:可以降低沉默成本,不會因為一兩天沒有完成任務沒有打卡,后面就放棄
豁免權賦予:10和20天前面每一天都做到了,則可以獲得一天豁免權。獎勵機制應該采用 強化內在動機的方法,外部動機不能擠走內部動機
總結:一個有彈性的具體計劃是表層習慣能否被執行的關鍵。只有具體的計劃才能被更好的落地,永澄老師的表格就算具體計劃的體現。給自己的計劃設定一個范圍區域,然后在自己的設定的區域內玩轉,自己和自己比賽競爭,從中獲得習慣養成的樂趣與成就感。
5-啟動
標簽:規避風險、激勵
在計劃啟動以后,隨著習慣養成第一階段新鮮期的度過,隨之而來的是平淡的無聊期,無聊期的和后續階段的痛點問題“我為何要這么辛苦的做這些呢?執行這些真的有用嗎?”,想必很多人都很遇到這個問題,那么應該辦呢?
先看一則故事:傳說伊麗莎白女王一世要甄選全英國最好的馬車夫,最后有三人入圍。女王只問他們一個問題:“若是我的馬車要經過一個懸崖邊,你們如何保障我的安全?”第一個人說馬車就算只離懸崖邊1尺,也絕不會有事。第二個人自稱駕駛技術更好,馬車離懸崖2寸遠也不會翻落。第三個說:“陛下,我不走懸崖邊,我繞道走大路。”結果,第三個馬車夫獲選。因為聰明的女王知道,保障安全的最好方法,不是靠陷于險境時的解圍技巧,而是避免置身險境。
回到正題,我們之所以會出現這個痛點,根源在于沒有看到未來的自身不確定性和突發事件的客觀存在性,沒有規避這些風險的措施并激勵自己繼續往前走。
可以采用方法如下規避風險:
?主客觀激勵+if than 思維模式+口號激勵的方法可以有效的避免自己在遇到風險問題時放棄執行,讓自己回到初心,回歸最初的自己,最終打消放棄的念頭。
?評估可能出現的所有客觀困難,并一一給出規避該風險的辦法:例如計劃是晚11點入睡,而我又時常有躺床上玩手機的習慣,為了規避此風險,規定躺床上只能玩10min手機,讓后讓手機自動進入免打擾模式,采用收藏功能必須處理的內容推遲到第二天。
?獎勵激勵機制:獎勵機制激勵方法需與內在動機相關聯(綁定自身價值相關聯的東西),這樣可以使獎勵機制得到良性循環。
總結:計劃的實施貴在行動,在行動中盡早發現風險,然后規避它并及時激勵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