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篇信的主題,便異常的喜歡。
想起莊周夢蝶的詩句
李商隱《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是因為這首詩才曉得莊子做的這個夢。那么,它的原始出處是在哪里呢?《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看過之后,雖然不太懂,但同樣可以感知到莊子當時的意境,他的灑脫和恣意,的確讓人羨慕不已。這樣又讓我聯想起關于莊子的另外一個故事:
楚王派人請莊子朝中做大官,莊子說,寧其死為骨而貴乎?生而拽尾于涂中乎?他答,寧愿拖著尾巴在泥水里爬,也不愿死去留下龜骨成為寶貝。
欣賞莊子如此的大智若愚的人生態度,人就是為了自己而活嘛,開開心心的過好每一天比什么都重要。
自己對哲學也有一些了解,尼采“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式的愛情,他們這種超然的態度深深感染我。在我當時看教育學和心理學教材時,也出現了他們的名字,說明哲學家也有可能是思想家和教育家,指引著人類向更好地方向發展和進步。
“我思故我在”早早聽說過,聽了吳軍老師講解后,才曉得自己的理解有誤。原來是我是有思維活動的,這就證明了我的存在。
同時,認識了貝克萊 “存在就是被感知”這句話的含義。
其實,自己小的時候也特別害怕鬼神之類,即使是傳說。到了現在,越來越忙,但是想到這些或者真實的面對這些,仍舊會有一些抵觸和害怕。盡管隨著年紀的增長,對自我的認知和對世界的認知也在不斷增長,恐怕如此量的變化,還無法引起我不共鳴。想想這是否與心智的成熟有關呢?
莊子這些哲學家,他們在探究問題的時候,就是想說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就如吳軍老師提到的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大家都知道,但是怎么推斷出來的呢?無論是做學問還是生活,我們做出的行為都是有一定的動機存在,不是毫無緣由的,這又跟宗教的“有因就有果”能夠聯系起來,所以,我覺得這就是一個可以處處相連的大千世界。
希望自己以后再做事情時能夠不斷提高,反思自己的行為,不要在同一條河流里掉進兩次!
(PS: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因為無論是這條河還是這個人都已經不同。——赫拉克利特 這句話的含義是說人要以辯證的眼光看待問題,任何事物都處在發展變化之中,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一直在變。人也一直都在變化,不論是形體,還是思想。 流動的就會流走,水已經不是原來的水。再一次踏入河流的那個人,也已經不是當初的那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