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了這個提問。當時想的最多的是怎么才算是在底層的人。我自己是在哪一層?然后又看到一句話,什么是底層,就是除了你自己,一無所有。而只能靠自己,連個性都是奢侈品。現在看這句話其實雞湯的味道很濃厚。盡管是雞湯但是其中還是有很多值得人去思考的東西。在眾多的知乎精英的討論之中,我找到了圈子和起點這兩個重要的因素。不過說草根除了自己一無所有,連個性都是奢侈品倒是讓我倒吸了一口涼氣。實在是一點太過于殘酷。不過仔細想想在真實的世界可能比這還要殘酷。之前我講過一個幾個大學生去銀行實習的故事,朋友聽了以后覺得很殘酷,都開始有一點懷疑人生了。幾個出身不同的孩子最后的結局竟然看上去早就是命中注定的。所以回到開始的話題上來,讀名校的確會帶來很多的資源。而這些資源會給你之后的人生帶來非常大的幫助。
所謂的知識改變命運,其中最大的動力還是來自于家庭力量的支撐。之前看過一個BBC拍的紀錄片,展現了十四個孩子,五十年的人生軌跡。其中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來自精英家庭的小孩在7歲的時候就習慣了每天看《金融時報》還有《觀察家》。而來自貧民窟的孩子最大的理想就是能少挨打少挨餓,可以吃飽飯。50年以后精英家庭的孩子上了好的學校,找了好的工作,依然過著精英的生活。三個中產的孩子有一個逆襲到了精英,其余兩個依然中產,而底層的那幾個孩子以及他們的后代,依然在貧困線上掙扎,時常與失業相伴。在我們的周圍可能沒有這么明顯,但是生活在大城市家庭條件好的孩子,享受到的教育以及各種資源都要優于小地方或者農村的孩子,以后在一起競爭誰輸誰贏一目了然。到了最后其實就會發現,有錢的基礎是一個人的家庭資源、背景、加上努力和運氣。但是絕大多數人只是出于生計而在出賣自己的勞動力。
人脈、財富、教育資源,其實都是家族內代代相傳的。之前看過一份中國家庭發展報告,農村80%的留守兒童沒有參加過家庭課外輔導,甚至在一些偏遠地區的農村60%的孩子連高中文憑都沒有。有人對每年的高考狀元做過調查,近五成父母是教師和工程師,近兩成是公務員。而來自農村經濟不好家庭的狀元比例一直在下降。這種現象,就如同今年那位北京的高考狀元所說:像我這種屬于中產家庭的孩子,還生在北京,所以在教育資源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學習的時候,可以走很多捷徑。有時候必須承認,可能自己努力的天花板,不過只是別人的起點。
大學給一些底層的人提供了可行的前進途徑,終其一生或許談不上逆襲,但是在人生的接力賽中,我們就是自己孩子的起點。而跨過這條千軍萬馬的獨木橋,之后的門票會越來越貴,很有可能連入場券都買不起了。我一直說你要做到八十分至少要和九十分的人在一起才有可能。你身邊人的優秀程度會在方方面面影響你。一個人處在一個環境中,一定會讓自己在各方面都去適應這個環境,從而減少與環境的沖突,而一旦這個環境不是很好,那這種做法對于一個人的人生將是致命的。此外讀一個好的大學能讓你接觸更加廣泛的圈子,接觸更加優秀的人脈,同時也是一個人個人能力與資源的擴張。
當然如果你沒能上一個好大學,也不必太過悲觀,還是可以做很多的事情,做很多的積累,多賺一些錢,這個時候只能憑借自己的努力取勝。抓住一些時代風口之類的,讓自己先開始騰飛,然后逆襲到一個好的位置。給自己的子女創造更好的條件。逆襲不是僅憑一代人的努力就可以完成,還是需要幾代人努力積累,最后才能到達一個高的位置。當前在中國,還是有很大的機會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整個中國的社會還沒有達到一個高度和諧的水平,各方面還有很大的欠缺,與此同時也存在著巨大的機會。最近二三十年不能說是最好,但是的確會是一個比較好的時代,抓住這樣的機遇,仍然有機會逆襲。怕就怕不敢去嘗試去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