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遇到過聊天讓你很不舒服的人?
我有。
有一個不怎么熟的同學,念書的時候交集也很少,畢業后也沒有什么聯系,從沒在微信上聊過天。那天給我發“在”,我說在呢之后,開始問我“讀書還是工作”還沒來得及回答就又問,“在哪里工作”我回答之后又問“做什么工作”,“這工作是自己找的嗎?”我也一一回答了,接著又問“你家是哪里的”,“工作單位具體在哪里?”
說實話,我對這一連串硬生生的提問有點點反感,弄的跟我犯了什么錯誤,要查戶口似的。加上那天下午我正好在駕校報名,趕著人家下班前去體檢,還要趕小伙伴的車回村里,實在沒空和她細說。就給她說現在在駕校有事情忙,她可能沒有意識到我現在有些不方便聊天,回了一句“學車”然后又繼續問我“工作在哪個區?”大概過了一分鐘左右,我沒有接著回,就又給我發了個問號,直到今天寫這篇公眾號翻看聊天記錄,還是覺得有些咄咄逼人,覺得有些不舒服。
大學的下鋪曲曲兒,是那種叫人感覺特別舒服特別有涵養的白富美人兒,她畢業后去了英國留學,寫研究生論文的時候需要做幾個采訪。因為畢業后大家都是有事聯系沒事各忙各的,所以曲曲兒是提前好幾天給我說了這件事,約好了時間,提前發給了我材料和問題,采訪按我的時間來,她起了一大早。后來也是在微信聊找工作的事情,還怕我上一天班挺累,趕我早點去睡覺。她在微信上給我留言,讓我第二天什么時候有空再回復她就行。聊完天還好一個認真的客氣,和我道謝。
曲曲兒在大學的時候,就是一個叫人覺得很舒服的人,無論是聊天還是做事情,總是能顧及到別人的感受。經常給大家分享吃的,每次放假回學校,大家都在盼著她帶的鲅魚水餃。不管你幫了她一個多小的忙,“謝謝你”“麻煩你”這種話總是掛在嘴邊。我剛開始覺得小事總謝來謝去干嘛,后來才發覺,就是這些小的細節才能看出人和人之間修養和情商的差別。
我媽從小就給我灌輸“禮多人不怪”的思想,在長大的道路上,越發的發現媽媽是對的。一個人情商的高低,往往幫別人忙和開口請別人幫忙的時候最能看出來。
閨蜜這次回家帶的東西超多,就問我有沒有認識的人和她同城,可以捎她回來,我就問了初中同學W。W不算是我周邊的9個人之一吧,和閨蜜也互不認識,他本來時間不合適,和公司那邊協調了時間,又特意給我打了電話,約了閨蜜。她住的地方很堵,本想打個車去個稍微不那么堵的地方。結果W直接開到了樓下去接她,還給買好了熱乎乎的咖啡,平安送回來,一直送到了家門口。她本就打算給他發個紅包,權當是一點點油錢,他不領,說是交個朋友了。最后還是閨蜜機智,出了點子,讓我在除夕搶紅包大戰中給他發了一個紅包。
是閨蜜說過的一句話:欠什么都不要欠人情。哪怕是欠錢也比欠人情好。別人幫了自己,理應就該好好的感謝人家。我有一個挺好的朋友在外面讀書,順便做代購。每次我從她那里拿東西,我都是給代購費的,要是她堅持不要也是回來請她吃飯的。人家幫咱的可以說不用客氣,我們作為被幫的一方絕對不能真的不客氣了。這一點我也是在借了人家一元錢坐公交,加人家微信轉給人家,半天沒加上,人家說算了,我也說那算了謝謝呀,緊接著被教育了之后才學會的。
因為沒有誰是有義務要幫你的,就像《甄嬛傳》里的那句著名臺詞“人家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
朋友之間要客客氣氣的,親密關系之間更應該要客氣感恩,可惜的是能意識到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太少了。這就跟我們總是對陌生人寬容,對親人卻苛刻是一樣的道理。知乎上有人說得好,判斷一個人成熟與否,就看能否對親近的人寬容。而判斷一個人情商的高低,就看他對自己親近的人是否客氣。
同輩里,能力最強的莫屬舅舅家的大表姐。和表姐夫真的是白手起家,開起了廠子,生意是越來越紅火。又在老家養羊,自己做羊肉片的供貨。人手不夠,把大舅和大舅媽也叫去幫忙。他們把外甥看大了,又在廠里呆著幫忙。按說父母幫兒女的忙,于情于理都是應該的,不求回報的。但是大表姐除了經常給大舅他們買買買,也是給大舅他們開著工資的。咪蒙說的好,談錢才不是傷感情。某種意義來說,錢是表達內心情感、表達感激的最直接最真切的方式。而對自己親密的人客氣,難道不是情商高的一種嗎?
朋友圈有篇爆文說的好,對自己親近的人不發火,是一個人深到骨子里的教養。
對人客氣,是一個人最高禮貌和情商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