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4歲的兒子培培給我取了個名字:溫柔媽媽,一開始我沒在意,覺得那是孩子對我教養方式的感受。直到有一天,我因為他拖延不去洗澡很不耐煩,失去耐心,對他喊到:“啊呀,你老不去洗澡,溫柔媽媽受不了了要走啦,暴躁媽媽要來啦!“結果他一下子哭起來,喊到:“不要溫柔媽媽走,溫柔媽媽回來!”當時突然有點靈光在我腦袋里一閃,但因為忙于處理小朋友的情緒,沒有抓住。
昨天晚上給培培洗澡,邊洗邊聊天。我就問他:“你有溫柔媽媽,還有暴躁媽媽,還有什么媽媽?”
他想了一想,說還有:英雄媽媽,好玩媽媽,公主媽媽……
我接著問他:“英雄媽媽什么時候會出來呢?”
“我害怕的時候!有怪獸出現的時候!英雄媽媽是奧特曼媽媽!”激動的小孩兒比劃著奧特曼的動作,濺我一臉水,
“那好玩媽媽什么時候會出來呢?”
“給我講故事的時候,陪我玩的時候。”
“公主媽媽呢?”
“我是王子的時候,公主媽媽好看。”
“你最喜歡溫柔媽媽,是嗎?”培培馬上露出了溫柔的神情,把腦袋靠向了我。
“最不喜歡暴躁媽媽,是嗎?”他立馬把腦袋擰開,搖呀搖的說“不喜歡不喜歡”,說著做了一個很憤憤的樣子。
“暴躁媽媽來了怎么辦?”
“暴躁媽媽不要來!”他又想了一下,說:“媽媽你不要讓暴躁媽媽來,我不喜歡暴躁媽媽。”
“可是有時候培培讓溫柔媽媽太著急了,媽媽只有讓暴躁媽媽出來了,那怎么辦?”
“那我就喊溫柔媽媽,溫柔媽媽說話我就要聽啦。”
“好的,我知道了,下次如果暴躁媽媽出來了,培培喊溫柔媽媽的時候,媽媽就知道,要讓暴躁媽媽回去,讓溫柔媽媽出來,好不好?”兩個人愉快地達成了一致。
第二天早上起床就發生了插曲。因為生病,培培頭天沒有去幼兒園,今天本該去,我心疼他沒有睡好覺,就讓他在家里睡了一上午,快到中午時他醒了,醒來就喊溫柔媽媽,情緒好好的。我給他穿衣服沖牛奶,一邊說著待會要送他去幼兒園,而我也要去上班,本來這是很正常的安排,誰知培培突然就生氣了,他把我一直往床下推,我摸不著頭腦,也有點惱火,于是我對他說:“溫柔媽媽也想被好好對待,不想被這樣兇兇的對待,如果培培這樣推溫柔媽媽,溫柔媽媽就要先離開一下。”他停下了動作,卻把頭偏向了另一邊,背對著我。
我逗他說:“你看起來不開心呀,那讓好玩媽媽來好嗎?”
“不要好玩媽媽!”
“那奧特曼媽媽呢?”
“也不要!”
“公主媽媽?”
“不要!”
“那要誰來才好呢?”
小家伙沉默了一下,嘟囔著:“溫柔媽媽過來。”于是“溫柔媽媽”抱著小家伙,小家伙把頭埋進了我懷里。后來他的情緒慢慢得到了釋放,才了解到原來是想和媽媽在一起,不想去幼兒園,聽我一直說去幼兒園,心里著急又不知道怎么表達,所以才用推的方式來表達。
如果是在以前,因為孩子不知道如何用語言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情緒,而有的時候我又沒get到,所以兩個人都很著急,越到后面越上火,往往以我爆發而他嚎啕大哭收場。而有了“溫柔媽媽”“奧特曼媽媽”等作為表達方式時,我能很清楚地收到培培發出的潛在信息:他在這一刻到底需要我怎樣去理解和陪伴他。我也發現,當我用對應的身份去回應他時,他也容易進入到一個符合人設的環境中,變得放松。到后來,培培也有了很多比如“溫柔寶寶”,“可愛寶寶”,“暴躁寶寶”,“調皮寶寶”,“愛干凈寶寶”之類的角色,很多是他自己取的名字,他也會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心情。
敘事療法(后現代心理咨詢治療方式)中,會使用“命名”和“重組會員”。在我和培培這段經歷中,將個人豐富的性格特征和表達方式,通過命名的方式將它們外化出來,使雙方都具有清晰的識別度,尤其是讓詞匯尚不豐富的小孩子能夠順暢地表達自己的需求,我感覺用起來又好玩又有效,而邀請他喜歡的身份,如“溫柔媽媽”來到環境中,讓“暴躁媽媽”出現又離開,也可以視同為通過“重組會員”的方式,選擇呈現更喜歡的自我認同。
敘事,不止是溫暖,還可以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