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這個標題,我首先想到的是戰爭和血腥。
? ?但是當我看完這部電影之后,感覺到的不只是,戰爭的殘忍與人性的美好、忠誠、義無反顧的情誼:當那匹戰馬在無人區被鐵絲網所困,還在不斷掙扎,那種不放棄,寧愿把自己弄得偏體凌傷,也不愿意向命運低頭。它不顧一切想要回到主人身邊,實在很感動 ,也很佩服。那匹戰馬對于它的好朋友就是那匹很大的黑馬所表現的種種。當黑馬即將被人拖去的時候,它沖了出來,它代替了黑馬去拉東西。從這里,我只感覺到友誼是美好的。 ??
最讓我潸然淚下的要數男孩對于找尋愛馬的堅持和對其信守承諾的誓言的表達,為此他還去參軍,不顧父母的擔心。此外,軍官對于阿爾伯特的承諾,德軍中兄弟間肝膽相照的承諾,爺爺對女孩的承諾,以及拯救馬兒后英軍對于德軍的承諾,最后又以男孩兒失而復得的承諾作結。岔開話題,說下人與動物之間的感情。我相信看了電影的人,對于電影中那匹神駿的戰馬一定也喜愛有加,它高大雄健,漂亮非凡,而且速度奇快,聰明異常,男孩親眼見證了它的誕生,機緣巧合的情況下又得到了他,對于他那貧瘠的生活而言,這匹馬意味著夢想,意味著生活的樂趣,而且這匹馬也通曉人性,稍加訓練便理解了小主人的意思,任勞任怨,尤其是犁地的節,更加表現出人與馬的高度的默契和和諧,這其中蕩漾的情感,無論是對于人和馬,都是非常的真摯的。
很多時候,人與動物都有著深深的眷戀之情,其中滋味,無法盡言。
就如我看到的另一本書,是牧鈴寫的,“叢林守護神”,其中有一個片段,是豺狼想要咬老金,被阿蓬看見了,阿蓬便去與豺狼廝殺,最后卻傷了自己。其中人與動物之間的感情是我們這些讀者沒法感受到的。
影片的獨到之處在于極具考究的攝影和氣勢磅礴而又催人淚下的配樂。攝影上,時而勾勒濃情的暮色,時而刻畫雅淡的田園農莊。尤其在最后的結尾處,遼遠蒼茫的山嶺上,烈焰般熾熱的夕陽用一片通透的橘紅塑造的油畫般的溫情畫作,戰馬的靈性和坎坷的經歷也在此刻有了恢弘的滄桑感,而男孩兒與家人的相擁則更具溫情感。至于音樂,激昂的配樂是戰馬奔馳咆哮地穿越戰壕的勇敢和堅強;舒緩而又平淡的輕吟則是戰馬和男孩兒闊別相聚的感動。
我相信這本書的作者,邁克爾.莫波格,一定是對動物有什么特別的感情,或許,他是將他自己當作一匹馬,又或許他經歷過戰爭,對此已經厭倦,只想通過寫這本書來表達對美好的事物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