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閱讀的層次
?? ?? ? 主動的閱讀包含哪些條件?
閱讀的目標:為獲得資訊而讀,以及為求得理解而讀
閱讀就是學習:指導型的學習,以及自我發現型的學習之間的差異
自我發現的學習是必要的—這是經由研究、調查或在無人指導的狀況下,自己深思熟慮的一種學習過程。
指導型的學習與自我發現型的學習之間的差異—或是我們寧可說是在輔助型,及非輔助型的自我發現學習之間的差異—一個最基本的不同點就在學習者所使用的教材上。
思考只是主動閱讀的一部分。一個人還必須運用他的感覺與想像力。一個人必須觀察,記憶,在看不到的地方運用想像力。我們要再提一次,這就是在非輔助型的學習中經常想要強調的任務,而在被教導型的閱讀,或傾聽學習中被遺忘或忽略的過程。
閱讀的藝術包括了所有非輔助型自我發現學習的技巧:敏銳的觀察、靈敏可靠的記憶、想像的空間,再者當然就是訓練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
一共有四種層次的閱讀。第一層次的閱讀,我們稱之為基礎閱讀(elementary reading)。第二個層次的閱讀我們稱之為檢視閱讀(inspectional reading)。特點在強調時間。就是在一定的時間之內,抓出一本書的重點。檢視閱讀是系統化略讀(skimming systematically)的一門藝術。第三種層次的閱讀,我們稱之為分析閱讀(analytical reading)。分析閱讀就是全盤的閱讀、完整的閱讀,或是說優質的閱讀。第四種,也是最高層次的閱讀,我們稱之為主題閱讀(syntopicalreading)。
(一)、基礎閱讀
? ? 認識每個字
在兒童具備純熟的閱讀能力之前,至少會經歷大約四個截然不同的階段。第一個階段被稱為“閱讀準備階段”(reading readiness)。專家指出,這一階段從出生開始,直到六七歲為止。閱讀準備階段包括了幾種不同的學習閱讀的準備工作。身體方面的準備,包括良好的視力與聽力。智力方面的準備是要有起碼的認知能力,以便孩子能吸收與記住一個字,與組成這個字的字母。語言上的準備包括口齒清晰,能說出一些正確的句子。個人的準備,則包括能與其他孩童一起學習的能力,保持注意力,服從等等。
在第二個階段,孩子會學習讀一些簡單的讀物。至少在美國,閱讀的開始是一些看圖識字。第一年結束時,基本上會認識三百到四百個字。這個時期會介紹一些基本的技巧,像字句的使用,詞句的含意,字句的發音等等。這個階段要結束時,小學生應該就能自己閱讀簡單的書,而且很喜歡閱讀了。
第三個階段的特征是快速建立字匯的能力,所用的方法是從上下文所提供的線索,“揭發”不熟悉的字眼。
最后,第四個階段的特征是精練與增進前面所學的技巧。最重要的是,學生開始能消化他的閱讀經驗—從一本書所提出來的一個觀點轉化到另一個觀點,在同一個主題上,對不同的作者所提出來的觀點作比較。
(二)、檢視閱讀
?? ?檢視閱讀一: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
略讀的習慣應該用不著花太多時間。下面是要如何去做的一些建議:
(1)先看書名頁,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要很快地看過去。特別注意副標題,或其他的相關說明或宗旨,或是作者寫作本書的特殊角度。如果你愿意,你會暫停一下,在你腦海中將這本書歸類為某個特定的類型。
(2)研究目錄頁,對這本書的基本架構做概括性的理解。
(3)如果書中附有索引,也要檢閱一下—大多數論說類的書籍都會有索引。快速評估一下這本書涵蓋了哪些議題的范圍,以及所提到的書籍種類與作者等等。
(4)如果那是本包著書衣的新書,不妨讀一下出版者的介紹。
(5)從你對一本書的目錄很概略,甚至有點模糊的印象當中,開始挑幾個看來跟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來看。如果這些篇章在開頭或結尾有摘要說明(很多會有),就要仔細地閱讀這些說明。
(6)最后一步,把書打開來,東翻翻西翻翻,念個一兩段.有時候連續讀幾頁,但不要太多。就用這樣的方法把全書翻過一遍,隨時尋找主要論點的訊號,留意主題的基本脈動。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最后的兩三頁。就算最后有后記,一本書最后結尾的兩三頁也還是不可忽視的。很少有作者能拒絕這樣的誘惑,而不在結尾幾頁將自己認為既新又重要的觀點重新整理一遍的。雖然有時候作者自己的看法不一定正確,但你不應該錯過這個部分。
?? ?檢視閱讀二:粗淺的閱讀
速讀的問題就出在理解力上。
檢視閱讀的兩個步驟都可以當作是要開始做分析閱讀之前的預備動作。第一階段的檢視閱讀—我們稱作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幫助閱讀者分析在這個階段一定要回答的問題。換句話說,有系統略讀,就是準備要了解本書的架構。第二階段的檢視閱讀—我們稱之為粗淺的閱讀—幫助閱讀者在分析閱讀中進人第二個階段。粗淺的閱讀,是閱讀者想要了解全書內容的第一個必要步驟。
?? ?如何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
1.主動的閱讀基礎:一個閱讀者要提出的四個基本問題
(1)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么?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出這本書的主題,作者如何依次發展這個主題,如何逐步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從屬的關鍵議題來。
(2)作者細部說了什么,怎么說的?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出主要的想法、聲明與論點。這些組合成作者想要傳達的特殊訊息。
(3)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除非你能回答前兩個問題,否則你沒法回答這個問題。在你判斷這本書是否有道理之前,你必須先了解整本書在說些什么才行。然而,等你了解了一本書,如果你又讀得很認真的話,你會覺得有責任為這本書做個自己的判斷。光是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夠的。
(4)這本書跟你有什么關系?如果這本書給了你一些資訊,你一定要問問這些資訊有什么意義。為什么這位作者會認為知道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嗎?如果這本書不只提供了資訊,還啟發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關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議,以獲得更多的啟示。
任何一種超越基礎閱讀的閱讀層次,核心就在你要努力提出問題(然后盡你可能地找出答案)。
2.如何讓一本書真正屬于你自己
為什么對閱讀來說,在書上做筆記是不可或缺的事?第一,那會讓你保持清醒—不只是不昏睡,還是非常清醒。其次,閱讀,如果是主動的,就是一種思考,而思考傾向于用語言表達出來—不管是用講的還是寫的。一個人如果說他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卻說不出來,通常是他其實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第三,將你的感想寫下來,能幫助你記住作者的思想。
做筆記有各式各樣,多彩多姿的方法。以下是幾個可以采用的方法:
(1)畫底線—在主要的重點,或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畫線。
(2)在畫底線處的欄外再加畫一道線—把你已經畫線的部分再強調一遍,或是某一段很重要,但要畫底線太長了,便在這一整段外加上一個記號。
(3)在空白處做星號或其他符號—要慎用,只用來強調書中十來個最重要的聲明或段落即可。你可能想要將做過這樣記號的地方每頁折一個角,或是夾一張書簽,這樣你隨時從書架上拿起這本書,打開你做記號的地方,就能喚醒你的記憶。
(4)在空白處編號—作者的某個論點發展出一連串的重要陳述時,可以做順序編號。
(5)在空白處記下其他的頁碼—強調作者在書中其他部分也有過同樣的論點,或相關的要點,或是與此處觀點不同的地方。這樣做能讓散布全書的想法統一集中起來。許多讀者會用Cf這樣的記號,表示比較或參照的意思。
(6)將關鍵字或句子圈出來—這跟畫底線是同樣的功能。
(7)在書頁的空白處做筆記—在閱讀某一章節時,你可能會有些問題(或答案),在空白處記下來,這樣可以幫你回想起你的問題或答案。你也可以將復雜的論點簡化說明在書頁的空白處。或是記下全書所有主要論點的發展順序。書中最后一頁可以用來作為個人的索引頁,將作者的主要觀點依序記下來。
對已經習慣做筆記的人來說,書本前面的空白頁通常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人會保留這幾頁以蓋上藏書印章。但是那不過表示了你在財務上對這本書的所有權而已。書前的空白頁最好是用來記載你的思想。你讀完一本書,在最后的空白頁寫下個人的索引后,再翻回前面的空白頁,試著將全書的大綱寫出來,用不著一頁一頁或一個重點一個重點地寫(你已經在書后的空白頁做過這件事了),試著將全書的整體架構寫出來,列出基本的大綱與前后篇章秩序。這個大綱是在測量你是否了解了全書,這跟藏書印章不同,卻能表現出你在智力上對這本書的所有權。
3.三種做筆記的方法
在檢視閱讀中,要回答的問題是:第一,這是什么樣的一本書?第二,整本書在談的是什么?第三,作者是借著怎樣的整體架構,來發展他的觀點或陳述他對這個主題的理解?你應該做一下筆記,把這些問題的答案寫下來。尤其如果你知道終有一天,或許是幾天或幾個月之后,你會重新拿起這本書做分析閱讀時,就更該將問題與答案先寫下來。要做這些筆記最好的地方是目錄頁,或是書名頁,這些是我們前面所提的筆記方式中沒有用到的頁數。
4.培養閱讀的習慣
5.由許多規則中養成一個習慣
?? ?(三)、分析閱讀
分析閱讀的第一個規則---書籍的分類
分析閱讀的第二個規則是:使用一個單一的句子,或最多幾句話(一小段文字)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結構與規劃:敘述整本書的大意
第三個規則可以說成是:將書中重要篇章列舉出來,說明它們如何按照順序組成一個整體的架構。駕馭復雜的內容:為一本書擬大綱的技巧
這第四個規則可以說是: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一本書的作者在開始寫作時,都是有一個問題或一連串的問題,而這本書的內容就是一個答案,或許多答案。
分析閱讀的第一個階段:運用這前四個規則,能幫助你回答關于一本書的一些基本問題。
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么的四個規則:
(1)依照書本的種類與主題作分類。
(2)用最簡短的句子說出整本書在談些什么。
(3)按照順序與關系,列出全書的重要部分。將全書的綱要擬出來之后,再將各個部分的綱要也一一列出。
(4)找出作者在問的問題,或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如果你運用了前一章結尾時所談到的前四個規則,你就完成了分析閱讀的第一個階段。這四個規則在告訴你一本書的內容是關于什么,要如何將架構列成綱要。現在你準備好要進行第二個階段了。這也包括了四個閱讀規則。第一個規則,我們簡稱為“找出共通的詞義”。
成功的談判協商,除了需要誠實外,提案還要清楚,有吸引力。
分析閱讀的第二個階段:這本書的詳細內容是什么?如何敘述的?
分析閱讀的第二個階段,或找出一本書到底在說什么的規則(詮釋一本書的內容):
(5)詮釋作者使用的關鍵字,與作者達成共識。
(6)從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7)找出作者的論述,重新架構這些論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張。
(8)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未解決的。在未解決的問題中,確定哪些是作者認為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
分析閱讀的三階段
一、 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么的規則
(1)依照書的種類與主題來分類。
(2)使用最簡短的文字說明整本書在談些什么。
(3)將主要部分按順序與關聯性列舉出來。將全書的大綱列舉出來,并將各個部分的大綱也列出來。
(4)確定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二、 分析閱讀的第二階段:診釋一本書的內容規則
(5)診釋作者的關鍵字,與他達成共識。
(6)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7)知道作者的論述是什么,從內容中找出相關的句子,再重新架構出來。
(8)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沒解決的。再判斷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沒解決的問題。
三、 分析閱讀的第三階段:像是溝通知識一樣地評論一本書的規則
(9)除非你已經完成大綱架構,也能詮釋整本書了,否則不要輕易批評。(在你說出:“我讀懂了!”之前,不要說你同意、不同意或暫緩評論。)
(10)不要爭強好勝,非辯到底不可。
(11)在說出評論之前,你要能證明自己區別得出真正的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B.批評觀點的特別標準
(12)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
(13)證明作者的知識錯誤。
(14)證明作者不合邏輯。
(15)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注意:關于最后這四點,前三點是表示不同意見的準則,如果你無法提出相關的佐證,就必須同意作者的說法,或至少一部分說法。你只能因為最后一點理由,對這本書暫緩評論。
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
?? ?(四)、閱讀的第四個層次:主題閱讀
主題閱讀的五個步驟
主題閱讀步驟一:找到相關的章節。
主題閱讀步驟二: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
主題閱讀步驟三:厘清問題。
主題閱讀步驟四:界定議題。
主題閱讀步驟五:分析討論。
主題閱讀精華摘要
在主題閱讀中有兩個階段。一個是準備階段,另一個是主題閱讀本身。讓我們復習一下這些不同的步驟:
一、 觀察研究范圍:主題閱讀的準備階段
(1) 針對你要研究的主題,設計一份試驗性的書目。你可以參考圖書館目錄、專家的建議與書中的書目索引。
(2) 瀏覽這份書目上所有的書,確定哪些與你的主題相關,并就你的主題建立起清楚的概念。
二、 主題閱讀:閱讀所有第一階段收集到的書籍
(1) 瀏覽所有在第一階段被認定與你主題相關的書,找出最相關的章節。
(2) 根據主題創造出一套中立的詞匯,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無論作者是否實際用到這些詞匯,所有的作者,或至少絕大部分的作者都可以用這套詞匯來詮釋。
(3) 建立一個中立的主旨,列出一連串的問題—無論作者是否明白談過這些問題,所有的作者,或者至少大多數的作者都要能解讀為針對這些問題提供了他們的回答。
(4) 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議題。然后將作者針對各個問題的不同意見整理陳列在各個議題之旁。你要記住,各個作者之間或之中,不見得一定存在著某個議題。有時候,你需要針對一些不是作者主要關心范圍的事情,把他的觀點解讀,才能建構出這種議題。
(5) 分析這些討論。這得把問題和議題按順序排列,以求突顯主題。比較有共通性的議題,要放在比較沒有共通性的議題之前。各個議題之間的關系也要清楚地界定出來。注意:理想上,要一直保持對話式的疏離與客觀。要做到這一點,每當你要解讀某個作家對一個議題的觀點時,必須從他自己的文章中引一段話來并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