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人道蜀亡因劉禪,以致稗官野史瘋傳:扶不起的阿斗。也曾深信不疑,一日忽見史料:蜀居然在諸葛亮走之后,獨存二十多年,大呼奇跡之余,不禁為劉禪叫屈。
? ? ? ? ?蜀國建立,三分天下,史家早有定論。詩圣曾云: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諸葛丞相忠心為國,日月可鑒。然蜀國未曾統一中原,皆因天命抑或人事哉?
? ? ? 三顧茅廬,劉備對孔明深信不疑,“孤之有孔明,猶如魚之得水也,休勿多言。”如此信任,令天下伴君如伴虎的謀士可羨而不可及。平定西蜀,文有法正蔣琬之流,人才濟濟;武將關、張、趙、馬、黃,威名遠播。天府之國,偏安一隅,勵精圖治,兵精糧足,國力可謂強也。諸葛亮人稱臥龍,享有經天緯地之才,神鬼莫測之機,上懂天文,下通地理,陰陽五行無一不知,奇門遁甲無所不曉。然諸葛亮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卻一次次以失敗告終,難道只能歸之于:皇叔沖動、關公大意、馬謖驕狂、劉禪昏庸?細究原因,孔明難辭其咎。
? ? ? ?量才不準,用才不當,奇才難以施展,乃亡蜀禍因之一。
? ? ? ? “夫人才能參差,大小不同,猶升不可以盛斛,滿則棄矣。非其人而使之,安得不殆乎?”(《反經》)能否量才用人關系到國家的存亡,事業的得失。素知關羽重義,華容道義釋曹操,容他早有妙計之說:北方難按,操不該亡,以義還之,義圣名揚;然大意失荊州,兵敗走麥城,堪稱臥龍應看出他驕狂的禍因啊。若換成趙云,荊州永保不丟,蜀國無憂也!細究趙云,忠勇、謀略、膽識、執行力,堪當獨擋一面的封疆大吏,然在諸葛帳下,僅淪為聽話好用的一桿槍,若非長坂坡一戰成名,險遭埋沒,泯然眾將矣。關羽與趙云,量才不準,以致一生沒用在合適的位置,好比努力攀爬的云梯,靠在了錯誤的墻上。關羽之悲,性格使然;趙云之悲,誰之過也?
? ? ? ? 任人唯情,情感蒙蔽理智,奇計難被采納,為亡蜀禍因之二。
? ? ? ? 老對手曹操技高一籌,魏武詔曰:“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耶?而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者,任其長也。”大到政府,小到團體,任其長,事業就興旺;反之,則頹敗。“失街亭,誰之過?”歷來飽受爭議。諸葛揮淚斬馬謖,堪比楊修譏諷夢中殺人的曹操:“丞相非在夢中,而君在夢中耳?”先帝早有誡言: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然馬謖居諸葛帳下,奇計頻出:攻心為上,反側自消;七擒孟獲,永保安寧!然他一口軍令狀,孔明頓失理智,委以街亭重任。駐守街亭,不過按方針行事,何不用執行力極強,臨危不懼,勇于自保的趙子龍呢?
? ? ? ?馬謖冤在沖動,魏延卻冤在偏見。擇木而棲,棄暗投明,文武皆備,個性張揚,一心只想為國盡力,大展奇才,卻因頻頻跳槽屢屢受壓,招人嫌怨。子午谷出奇兵,直插長安,險招必勝,然生性謹慎的孔明一口否決,錯失良機,以致一生未曾有機會踏足中原。先帝一句“此人腦后有反骨!”純屬子虛烏有,卻讓諸葛亮走了還計斬這個性張揚的奇才。然委以重任的長史楊儀,官位失衡,伺機謀反,羞慚自刎!可見諸葛求全責備,偏見蒙蔽理智害蜀不淺啊!
? ? ? ?不識大局,事事親力親為,精英錯失發展空間,此為亡蜀禍因之三。
? ? ? ? ?荀子曾說:“人主者,以官人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為能者也。”讀《三國》忘不了老對手司馬懿詢問軍士,知丞相二十軍棍以上的事皆親力親為后,欣然一笑:“諸葛聰明一世,蜀未來無望,不值大憂也。”諸葛亮掌一國朝政,權傾朝野,卻事事親力親為,鞠躬盡瘁。反之解讀為:大包大攬,越俎代庖,讓其他精英失去成長發展的空間。以致魂歸五丈原后,人才匱乏,后繼無力;反觀東吳,精英頻現,人才輩出。周瑜走后,呂蒙、陸遜均能獨擋大任,屢建奇功。商界奇才阿里巴巴CEO馬云曾說:“領導別當勞模,凡事帶頭干,但他卻不能培養激勵下屬。真正優秀的領導,是能讓下屬成為勞模的人,而不是自己去當勞模。”悲乎:勞模丞相,害蜀不淺!
? ? ? ? 領導是門技術,更是門藝術,學問深著呢,這或許是書生起事,難以成功的原因吧。老子有言:“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為取天下。無形者,物之宰也;無端者,事之本也。”以正道治國,以奇謀用兵,以無為取天下。無形的東西是有形萬物的主宰,無源的東西是世事人情的根本,齊家、治國、平天下只是夙夜憂嘆、奔走效勞,鞠躬盡瘁遠遠不夠吧?
? ? ?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咀嚼《三國》,不為發思古之幽情,追憶既往的斑斑陳跡,歷史并非已成過去的事實,只想從中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