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很多看起來很真很真的情懷,一旦疊加足夠長的時間作為條件,就會開始顯得蒼白。
01
18日,臺灣誠品書店的創始人,吳清友先生過世了。
其實,我只是在這一兩年知道了誠品書店,至于吳清友先生,我必須抱歉而真實地說一句,直到所有人都在紀念他,我才知道有這樣一個人存在過。
所以,我也沒有什么臉面,跟在這個“大熱點”后面,說什么紀念、送別,以及“先生去了,誠品還在”。
但今早細細品讀吳先生的文章,心中依然有“相見恨晚”之感。
02
雖然,我早知道,不是內心純粹、志向堅定的人,決計做不出誠品書店。但,我不知道,他的這一番內心純粹,卻是因為與死神的擦肩而過;而用生死換來的這一份堅定的志向,卻又能表達得那樣溫潤而謙和。
或許,這就是一個內心真正富足的人,才能達到的境界吧。
再或許,也是因為最近在見一些人,聊一些天,經歷一些經歷,此刻才分外覺得,越是高山仰止,越能虛懷若谷。
03
吳先生說,在經歷過誠品的25個春秋之后,他的生命才學會從容;而,在他眼中,只有生命才是人最重要的關口,不是生意和錢?;蛟S也是因為這樣,連續虧損15年的誠品書店才會飽受商界詬病——畢竟今天的太多人,都只是在為生意和錢或者,并且認定這樣生活,天經地義。
于是我要問,在誠品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受到全世界的矚目與稱贊的時候,當我們望著高臺之上的它,眼睛里所閃爍著的灼灼光芒,到底是為何?
若你是發自內心地贊嘆與推崇,那么在誠品虧損的那15年里,你又在哪里?又或者,假設在這15年里,你有機會接觸誠品,并有能力投資,你會信任吳先生,信任誠品,并將你的財富交于對方么?
我幾乎可以想象,今天把這個假設說給任何人聽,他都會高聲叫好說“一定”,但,若真的是當時那個不知道今天的你,還會這樣篤定么?
難道你不會跟著更多詬病誠品的人,一起去詬病它么?難道你不會與親友評論說“不知道那個吳清友啊,到底在干嘛”么?難道,同樣的事情,沒有在當下發生么?
6月23日,大連回聲書店發布了關閉通知,那個時候,你又在干嘛?
如果,今天有人對你說,回聲書店需要你的投資,你會不會大刺刺往下一坐,抬著下巴問一句:好啊,來談啊,你的盈利模式是什么?多久能上市?
當然,回聲或許不能與誠品相提并論;而且回聲在閉店聲明中也明確指出不會用這種方式挽救書店。我們只是把一個遠在天邊的假設換算成一個近在眼前的真實案例,以此來照見自己那一顆看起來高尚的心,和自己那一份看起來無瑕的情懷。
15年啊,連續虧損。這里頭的壓力,不是簡單幾個字就能解決的。難道,在今天泛濫的情懷和無謂的復制粘貼轉發之外,你就不想給自己潑一盆冷水,理智地問一問,吳清友,這個男人,他是怎樣堅持下來的?
04
我一直在反復用不同的論調去說同一件事情——世間一切都有安排,且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要謙卑,要虔誠。有的人聽懂了,有的人似懂非懂,更有的人嗤之以鼻:人定勝天,我自己就是安排!
而,一個人憑什么勝天,卻沒有人能給出答案。
很多時候我都覺得,人能有這樣的想法,很蠢。因為“天”,本該是人最有力的支持者,卻被人心中的驕狂,活活推到了對立面。
又有人對我說,如果聽了你的話,選擇謙卑,選擇虔誠,那不就活成了匍匐在地的奴隸了嗎?不就失去了自己了嗎?不就什么都沒了嗎?
對此,我除了嘆氣,無法作答。
真正的虔誠是什么樣?我想,那應當是吳清友先生的樣子。
他說自己,“困而知之”。并直言:“誠品賠錢的15年,是我一生中最豐富的時間,因為這讓我第二次看到了自己?!痹谡\品書店走投無路時,他對自己說:“人生在事業之上,心念在能力之上;所有這些困惑,都為你在人生上的遭遇讓你對生命有新的發現?!?/p>
如果你還是聽不懂,這與虔誠有什么關系,請看他對于領悟和困境的說法:“我所有的領悟都是在困境當中得到的。我在香港、臺灣經歷了三次心臟手術。陷入困厄之時會問為什么是我?其實,為什么不是你?只問「為什么是我?」會很委屈,心不甘、情不愿,心靈是負面的;想「為什么不是我?」就會豁然開朗多了。沒有人有資格說貧困不該歸我、苦難不該歸我、病痛不該歸我。生命當中沒有那種理所當然的回報。你要做什么,你自己可以決定;你要得到什么?對不起,上天做主。這可能不太合乎商學院的邏輯,但可能是人的心靈最需要的養分?!?/p>
05
你要做什么,你自己可以決定;
你要得到什么?對不起,上天做主。
有情懷的人那么多,為情懷而生的產品和商業模式也那么多,為什么是誠品書店走在了前面?我想,這句話就是原因。
如果你已經懂了,恭喜你從此可以放下人心中最難放下的執著,在未來的路上,都可以輕裝簡行;如果你依然不能懂,就請你拿出一天時間,好好思考,如果不以這樣的思維系統做支撐,單憑一個人心里的那一點情懷與堅守,到底如何才能應對,現實中那些漫長的枯寂與失敗。
而這個漫長,也不用太長,只與吳先生一樣,算15年罷。
驚鴻
2017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