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蔡娜
圖片 |網絡
“因為賠錢,因為曾經面臨不能再繼續經營下去,我當然很痛苦。
但我得到了一個結論鼓舞自己繼續前進,那就是生命應在事業之上,心念應在能力之上,這兩句話幫我度過了很多難關。”
7月18日21時31分,臺灣誠品書店創辦人董事長吳清友先生因心臟舊疾辭世,享年67歲。
在一些媒體的報道中,他在去世前仍在辦公室工作。就在去世當天,他的傳記《誠品時光》發布,而原本在今天,要舉辦新書發布會。
一切都是那么猝不及防。他的離世引發了很多人的悼念,臺灣文化界已然震動,大陸的讀者和創業者們,也紛紛緬懷。
吳清友老先生的存在,早已超越了商業,就是有這樣震撼人心的巨大能量。在追逐利益的年代,他的存在如一股清流,喚醒得失之心以外的,一些更重要的東西。
他本人的相貌也呈現相同的氣質。凡是見過他的人,都描述他可謂“相貌堂堂”。那不是“貌”上的英俊,而更多是“相”上的頂天立地。一個人的心性,事業選擇,最終都會呈現在他的面相上。
看到這個消息時,我腦中一片空白,唯有心中感嘆,又一個偉大的靈魂,走了。
“沒有錢,誠品活不下去。但我心里同時也非常明白:如果沒有文化,我也不想活了。
誠品賠錢的15年,是我一生中最豐富的時間,因為這讓我第二次看到了自己。
第一次看到自己,是當我擁有的金錢超過生活所需之后,覺得錢不是那么重要。經過誠品賠錢的15年,我至少看到了自己對生命態度的誠懇,即便是執迷不悟,不知變通。”
提到誠品書店,很多大陸的讀者也并不陌生。幾年前,我去到臺灣時,被遍地文創開花的景象震撼。這背后,連續虧損了15年而持續努力的誠品,不知道貢獻了多少,它早已融入了臺灣的文化底色中。
這是一家有靈魂的書店,它的存在是為了推廣閱讀、提升人文氣質,在《誠品時光》一書的序文中,吳清友先生回憶創辦誠品的初衷——“1988年深覺自己的渺小、生命的無常,想追尋一處能讓身心安頓、心靈停泊所在,將活了38年的生命歸零,創辦誠品,人生重新啟程。”
“不是為了經營事業,也不是為了要打造品牌”,所以你會看到一些很不符合商業利益的設置——
全世界第一家24小時開放的書店,為很多人提供一個夜間的靜讀場所。
每家分店都有自己的特色,誠品的理念是“連鎖不復制”。復制可以快速發展、成本降低,但誠品是不復制的,每一家店都不同:書的組合不同,裝修的空間和氣質不同。
比如在大學,用的材料非常簡樸但又自成風格。因為那里是學生們進出的地方,不必去用光亮的大理石等豪華材料。
要讓學生進入書店之后,覺得這個空間是屬于他的一部分,人和空間的融洽度是合意的,不要讓學生覺得這是一個奢華的空間。
擺放了將近400個公共座位。從零售店的經營來說,這些座位是無效率的,應該拿來擺更多的書和商品。
開了音樂廳,一年就要賠3-400萬人民幣,但它是誠品的夢——為平時不能在國家級殿堂表演的人提供一個專業發表創作的空間。
開辦大講堂,在職講師達600多位,同樣是一筆穩賠不賺的買賣。
誠品的絕大部分活動是免費的,因為在吳清友先生看來,人文思維關乎人和自我、人和他人、人和社會、人和天地、甚至人與鬼魂之間。
有的誠品書店甚至開在醫院里,有機會在醫院服務那些有病痛的人。
……
這一切,形成了誠品獨特的“場域精神”,吳清友先生只說,“誠品書店曾經是我賠錢的所在,有一天卻也成為鼓舞我心靈的存在。”
在商業上延伸出“誠品生活”帶來盈利之前,15年的巨大虧損,讓吳清友先生站在商學院的演講臺上時覺得“非常惶恐”,自認為并沒有資格站在這里說話。
“賠”是商業思維的算法,“賺”卻是靈魂層面的。中國古語有言,吃虧是福,說的便是這更大的層面。就像吳清友先生在新書的自序中說到的:“從誠品的第一天開始,我相信善,生命的真正所得是付出,就如大地的滋養是珍貴的、果實的奉獻是甜美的。”
“所謂人生,就是一連串的不斷地思索,一連串地了解,一連串不斷地覺察,然后一連串不斷地抉擇,抉擇之后要不斷地行動和創造,要有不斷地精進。”
誠品書店背后,是什么樣的靈魂課題讓一個商人選擇用如此利他之心去做事?
在吳清友先生的38歲之前,他和其他商人一樣,事業有成,廣聚財富,生命看起來和大多數成功人士無異。而人生后半場的選擇,讓他的面目,在人群中,變得無比清晰。
吳清友先生曾說過,他在30多歲的時候,莫名地因為投資房地產,三四年間積累了很多他不敢想象的財富,這甚至讓他心里有些不踏實。
“很幸運在我30多歲的時候,剎那間,我積累了很多財富。可是我覺得,這些財富和我自己的努力不成正比,我并沒有擁有這些財富的正當性。”
這種不踏實,伴隨著疾病,將他引向叩問生命的意義,那便是他生命歸零后的重新出發。
大病是他為自己生命修的一項重要學分,他患有先天性心血管疾病。1988年、2000年、2006年,吳清友先生先后動過三次大手術,每一次都在生死邊緣。
他說:“假使沒有這項病痛,我的人生是無趣的,是不太可能有一點小智慧的,我稱它為生命的必修,上天的大禮。
我開始思考人生的價值到底在哪里。我提出了人文、藝術、創意和生活為理念的誠品之旅。
因為病痛,我對書店無法做五年、十年長遠的計劃,而是要考慮每個當下安定心靈的可能。我本以為準備一點小本錢可以賠5-8年,沒想到一直賠了15年。
誠品書店不是商學院的好案例,卻是我對生命的一種創作和探索。
誠品賠錢的15年,是我一生中最豐富的時間,因為這讓我第二次看到了自己。第一次看到自己,是當我擁有的金錢超過生活所需之后,覺得錢不是那么重要。經過誠品賠錢的15年,我至少看到了自己對生命態度的誠懇,即便是執迷不悟,不知變通。
其實,我不是一個笨人,但我不想做太容易的事情,而是要做自己認為是有興趣、有意義,或者做一些從來沒有人用這種方式做的事情。
‘困而知之’,我有切身的體會。誠品曾經走投無路,我安慰自己說:‘人生在事業之上,心念在能力之上;所有這些困惑,都為你在人生上的遭遇讓你對生命有新的發現。’我所有的領悟都是在困境當中得到的。
我在香港、臺灣經歷了三次心臟手術。陷入困厄之時會問為什么是我?其實,為什么不是你?只問‘為什么是我?’會很委屈,心不甘、情不愿,心靈是負面的;想‘為什么不是我?’就會豁然開朗多了。
沒有人有資格說貧困不該歸我、苦難不該歸我、病痛不該歸我。生命當中沒有那種理所當然的回報。你要做什么,你自己可以決定;你要得到什么?對不起,上天做主。這可能不太合乎商學院的邏輯,但可能是人的心靈最需要的養分。”
圖片來源|中信出版社·見識城邦
撰文 | 吳清友
本文為《誠品時光》一書自序
由版權方中信出版社·見識城邦提供
一九八八年,我深覺自己的渺小,生命的無常,想追尋一處能讓身心安頓、心靈停泊之所在,將活了三十八年的生命歸零,創辦誠品,人生重新啟程。
當年的我實在沒多想,心念也很單純,就是一個自覺生命因閱讀而不再失落的個體,想要窮盡己力,為生長的這塊土地播下人文、藝術、創意融入生活的種子。如今我與誠品團隊一路走著,即將接近三十年。
記憶的足音響起,我想起生命、想起愛,浮現時光洪流中的人事物,感念時代,感觸一切……家中大窗前的紗帽山、星空、云朵依舊,但心境卻已大不相同!
人生的多半時刻,我雖不愁苦,亦難感受喜悅。在挫折與煎熬之間磨練自己,經營誠品,我無法預知未來,但戰戰兢兢走在這條探索生命的道路上,忠實依著自己靈魂深處的悸動,摸索前進。
人們都說我承受誠品賠錢十五年的重擔,但于我而言,既然下定了決心,就應誠懇面對自己的信念,就算在最艱苦時,也不輕言放棄。只是明白了自身的不自量力與無可救藥的樂觀,仍愿意迎向諸多困境與挑戰,希望能把負面扭轉成正面。
我是幸運的!因誠品充實了生命,過程中,有浪漫、有現實、有美好、也有苦澀、有天真,但也帶來覺知的驚喜……
我對生命的傾訴,有幸引起共鳴,誠品成為社會集體創作。誠品假使有任何的精采,那完全因為是讀者與城市文化的共同造就。
今日的誠品也從臺灣的城市到了香港及大陸,一九八八年的個人想愿,在一萬多天之后,誠品因著土地滋養、當地文化、眾人祝愿,持續走在“人文、藝術、創意、生活”多元面向的探索之路上。
我也逐漸理解了上天給我這個創辦誠品的好因緣,是要我珍惜生命的每一種時刻。原來,人世間的喜樂是存于人跟土地的情感之間、人與人的誠心之間,以及人與自我的信念之間。一萬多天后的我,在心靈深處體會、感受著靜謐的喜悅。
從誠品的第一天開始,我相信善,生命的真正所得是付出,就如大地的滋養是珍貴的、果實的奉獻是甜美的;我也相信愛,生命的本質是愛,愛是人類生命之中積極主動的正向力量;
我相信美,心誠最美,每個生命與存在的事物皆擁有它們獨特的美麗;我更相信,人間因有大愛,天下才有大美,如哲人所言,如果我們都能疼惜腳下的風土,這個世界就沒有文化貧瘠與心靈荒蕪之處。
在《誠品時光》與讀者相見的此刻,感謝光明的火光,更感謝為誠品點燈的貴人、同事、家人、朋友,以及每一位來到誠品的讀者。
聚光燈雖然看似僅閃耀在少數人身上,然而,是無數無數努力不懈、辛勤耕耘的執燈人們,在暗處默默支持,有如繁星點點,照亮了我們的道路。我點滴在心,萬分感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