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對吳清友的名字比較陌生,直到最近新聞報道了他的離世,才知道他是一位連虧15年仍然沒有放棄開誠品書店的臺灣知名企業家。
對此我很好奇,誠品書店連虧的那15年,吳清友為何那般執著?我一直在思考書店對于他的意義,是什么讓他如此堅持開一家不賺錢的書店。于是我開始查詢了解,最終從他的生前經歷和一些訪問記錄以及他曾寫過的文章找到了蛛絲馬跡。
1.吳先生生平:總要為這個社會留點什么
吳清友1950年出生于臺南,家鄉是一個小漁村,畢業后進入賣廚具設備的誠建公司。
吳清友在誠建工作非常勤懇,很受老板賞識。1981年,誠建的老板移居香港,把股份系數轉給吳清友。吳清友則再接再厲,很快拿下了臺灣大型觀光飯店餐具設備市場80%的份額。
彼時,臺灣房地產正處于一輪勃興后的低谷,低谷期長達五年。但吳清友此時卻判斷房地產未來必然復興,于是大舉購置房產。結果臺灣房地產在1987年之后再度井噴,房價短短兩年時間狂飆到不可思議的程度,吳清友賺到了之前想都不敢想的財富。
暴富讓吳清友積累了相當身家,他在臺灣政商云集的陽明山買了豪宅,開始體驗上流生活。
不過這種生活并沒有給他帶來快樂,反而讓他感到不安。豪宅落成后,他指著房子問當時正念小學的女兒吳旻潔:“我們沒有比別人更努力?為什么我們可以住在這里?”
一個人憑自己的本事合法獲得巨額財富,卻對財富的正當性提出質疑,這在當時的臺灣極為罕見,人們都醉心于炒房,生怕錯失了暴富的機會。
就在這時,吳清友因心臟病病倒了,在醫生把他從死神手里奪回來以后,他瞬間頓悟了人生,對家人說,“我從誠建嘗到賺錢的滋味,但我吃一樣、穿一樣,生活沒有改變,有錢不會讓我比較快樂。我不害怕死亡,但怕死后什么東西都沒有留下。”“人,生不由你,死不由你,但生死之間總得做點什么。”
不久他決定留下一個書店,一個不以賺錢為目的的書店。誠品初期是不賺錢的,吳先生曾經歷了和誠品一起度過的困苦的歲月,當時他的家庭是不理解的,他都扛過去了,痛苦又堅定的說:“誠品不能失敗”。一群朋友與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先生相聚,大家好奇誠品曾遭遇連續15年巨虧,問你是怎么熬過來的?吳先生講了一席話:“人的生命里有很多偶然,偶然就是一種機緣,一種時空的因緣。我相信每個生命一生下來,都有他命定的功課,其實也沒有所謂偉大不偉大。在我賠錢的時候,我把痛苦變成修行,看看自己的耐力,因為這是你當年許的愿,不是別人要求你做什么。”
這期間他曾因病痛3次掙扎在死亡線上,期望藉由誠品,將推廣閱讀的理念傳播至中國大陸。
2017年7月18日,他走了,享年67歲。我們不禁惋惜先生走的太早了,斯人已去,讓無數人緬懷,不光他的精神通過誠品留存下來,而且也留給我們今天活著的人一些彌足珍貴的啟發,為后人開辟了一條文化和商業融合的新模式和新價值。
2.吳先生談誠品名字的由來
1999年,吳清友開了誠品敦南店,這是一家24小時營業的書店,初期只專賣藝術與建筑類書籍。
吳先生生前曾談到誠品這個名字的由來:
取名“誠品”是源自希臘文的“eslite”,原意是“精英”。誠品的這個“誠”字是家父親筆寫的。小時候,這個“誠”就貼在我臥室的墻壁上、書房書桌上。這個“誠”字下面還有一行小字,這是家父對我們兄弟一個最大的要求。那就是,“財物有時而盡,唯有一個誠字終生受用不盡”。“誠”,就是一份誠懇的心意,一份執著的關懷;“品”,就是一份專業的素養,一份嚴謹的選擇。取名“誠品”是我們對美好社會的一種實踐理想。
3.書店——逆趨勢下的生存危機還是轉機?
如今連美國三大報業巨頭全面虧損,沒有一個賺錢的。實體書店作為傳統文化行業,眾所周知,現在更是很難賺錢的,吳清友67年的生命中有28年和誠品書店一起度過,而在這28年里,有15年都是連續虧損的。純粹的書店無法在殘酷的商業世界里盈利已經成為真理,吳先生不會不知道,他說過:“沒有商業,誠品是活不下去的。”當然,后面還有一句,“沒有文化和創意,誠品是不想活的。”對他來說,選擇書店這個行業,對生命的探討其實遠大于對事業的經營和金錢的追逐。
現代社會,文化要想辦法生存 下去,必須要結合商業。吳先生最可貴的是在書店連續虧損15年時仍沒有放棄,在實現盈利后既沒有把賺錢作為經營宗旨,也不像激憤的文化商人一樣不計后果只為情懷和理想,他有一套自己的商業的認知,有一套扭虧為贏的盈利模式即理想的文化生活和商業的融合。
2005年,誠品書店開始真正從以書為主轉型為書和生活并存形態,書和非書以及相關服務都圍繞著誠品書店文化來構建。試想當書店里不只是書,還包括著人文、創意、藝術、生活的精神,它就不再是只買書付錢就走的地方,這便是誠品的迷人之處。
誠品圖書的主要受眾群體是在誠品買書,聽講座、看演出的文藝青年們,他們發現居然有那么多在大陸買不到的書、居然可以隨便喝咖啡聊天、居然有那么多人文活動……這大概是很多書迷對臺北誠品書店最深刻的記憶。
當然誠品并不是靠銷售圖書生存下來的,它有著自己的經營模式:誠品銷售圖書的面積不是很大,比如,在臺北市信義、敦南這樣的大店,圖書銷售區只占到總經營面積的20%—30%,吳靠著之前積累的敏銳的房地產嗅覺,做起了俗稱的“二房東”,他把一棟商場都整租下來,選擇一到兩個層面開設書店,其它銷售區域則是引進了服裝、箱包皮具、文具、家具、化妝品、手工藝品、美食廣場、餐飲名店、藝術品、玩具、親子樂園、藝術培訓等多種業態。憑借了誠品的金字招牌,通常有許多商戶愿意入駐,商場幾乎沒有空置。
誠品存活的方式,以高利潤的副業反哺低利潤的圖書銷售業務,將獨立書店人文精神成功商業化,用誠品和地產商的聯姻,可以說是一家地產商出租柜臺,卻格外的精致。
生活在今天商業市場的社會,大部分人都比較浮躁,大家都忙著賺錢,當然也是可以理解,我們周圍的消費品哪一樣不是需要錢來買呢,十幾二十年前人們還津津樂道覺得好玩的世外桃源如今早已被開發成了商業性質的旅游消費場所,令人欣喜的是仍然可以看到有一小部分人不愿被商業左右,他們堅持遵循著自己的初心創造出偉大的作品或者建立自己的事業,也許成功會來的晚一點,也許前期會不賺錢,不能快速積累到財富甚至虧損,但是無疑他們給人類留下來寶貴的精神文明財富,干凈的精神家園的樂土。
可以預見,如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成立了20多年的誠品將繼續散播它獨特的閱讀文化,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希翼這樣的美好繼續留存,具有人文精神的企業家走的越來越順,誠品不能失敗,同時,保護這種美好,也是個人和全社會的責任。
END.
智慧貓,85后,相信文字的力量,理性兼具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