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寫自己的故事很久了,以前每次開始寫之前我總是覺得應該做點什么,下載一個好用的寫作軟件,準備一套舒服的書桌和椅子,開通一個專門用來寫作的個人公眾號,甚至需要整理一下電腦留下足夠的空間,就這樣,我總是在準備當中,或者顧左右而言他,寫了幾篇隨筆,但是遲遲沒有開始寫自己的故事。現在想來,可能當時的我真的還沒有準備好吧,不知道該以怎么樣的情緒和心情面對自己的過去,該自我感動痛苦流涕?還是捶胸頓足哀其不幸?
其實都不是,真正的開始就是這么平靜地開始敲打文字,不需要復雜的準備,打開一個最簡單的word文檔就可以了。所謂的需要準備,其實是我自己沒有做好心理準備而已。
????????????????????????????????? ——前言
01 那段充滿溫情的時光
好像很多人的故事都是從出生環境和家族情況介紹開始,我也未能免俗,為了讓大家更好的理解后面故事的背景,我也簡單介紹一下我的家庭環境。
我的媽媽是外公外婆的老來女,上面有三個哥哥,但是在那個年代能養活孩子實屬不易,大舅因為小時候小兒麻痹發高燒未得到及時救治,落下殘疾,一只胳膊和一條腿萎縮了,行動不便,只能依靠拐杖,生活勉強自理,所以一生未婚。三舅十幾歲的時候突發疾病夭折,只有在媽媽對外婆話語的轉述中,我隱約了解到他是一個聰明可愛勤奮好學的孩子,這樣的夭折對于外公外婆自然是畢生的痛。二舅比我媽大近八歲,小時候感情也很好,如父如兄,但是性格懦弱,特別是娶了性格兇悍的媳婦之后,就家宅不寧。他們和外公外婆住在同一個很大的院子里,這個大院子我有很深刻的印象,因為真的很大,有農村普通人家院子的三四個那么大,據媽媽說這是外公畢生的心血,他大半輩子的奮斗什么都沒有掙下,只掙下了這個大宅院。他們和外公外婆一個住院子東邊,一個住西邊,但是兇悍的舅媽整天欺負性格善良的媽媽和外婆,每天不是指桑罵槐,就是沒事找事,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家務事鬧得家宅不寧,當然這些是后話了。
外公外婆只有我媽這一個小女兒,外公也是三兄弟,沒有姐妹,而他們兄弟家的孩子也是以男孩居多,所以我媽自小就是掌上明珠,從起的名字就能看出,單名一個“姣”字,可見從小她是多么受到長輩的寵愛。同時,我媽自小就生得漂亮,是村里出了名的美人,雖然這樣的漂亮也讓她后來的生活吃了很多苦頭,但在當時來說,漂亮就是女孩子的驕傲和優勢。至今媽媽仍然會時時滿懷溫情地緬懷那段時光,十四五歲之前,外公外婆健在,她還是父母最受寵的小女兒,吃喝用度是家里最好的,雖然那時候物質貧瘠,可是長輩把最好的最心愛的東西都給了她,那是多么美好安逸幸福的一段時光,她可以為上學走路太遠而向父母發脾氣,為總是做不出來的數學題而發愁,為作為學習委員能夠發揮得天獨厚的優勢抄襲到別人的作業而竊喜,也會霸道地霸占父母為哥哥買的新衣服盡管這件衣服自己并不合穿,也會和閨蜜晚上擠在一張床上竊竊私語到天亮,這是那個年齡一個幸福的小女孩充滿溫情的歲月,也是媽媽幸福的回憶,給她的生命鋪上了一層溫情的底色,就算之后有諸多坎坷和磨難,她始終堅強、善良、勇敢。每次媽媽回憶起那段時光,眼睛里會散發著奇異的光彩,那段時光太寶貴了,溫暖了她的大半生。如果時光可以快進快退,我真想將媽媽十五歲前的時光慢慢回放,一幀一幀,一秒一秒,讓時光流逝的慢一點,讓我媽媽多一點時間享受兒時的幸福時光。誰說兒時的幸福不重要呢?如果沒有被全心全意的愛過,又如何具備正常的愛的能力?
然而,這一切的幸福在她十五歲的時候戛然而止,外婆得了中風,一個哥哥殘疾,另一個哥哥已婚且媳婦不孝,最小的媽媽扛起了照顧外婆的重擔。我從未見過外婆,因為中風兩三年后外婆去世了,據說是被我舅媽氣死的,或者是犯了病被舅媽推到在地上摔死的,這些已經無從考證,外婆臨終時鄰居聽到了舅媽的破口大罵和打斗的聲音,接著外婆就去世了,在那個法制不健全、很多事都被視為家務事私自處理的年代,無法考證和細究外婆到底是如何去世的。只是在最后的兩三年里,媽媽過得很辛苦,每天要拉著一個平板車走十幾里的路帶她去醫院針灸,還要熬中藥、照顧臥床不起的外婆,幫她清潔、翻身、接大小便,因為住院費用較高,只能每天往返家里和醫院。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些對于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來說卻是很枯燥很辛苦。媽媽回憶起來那段生活總是很后悔,因為她有時也會抱怨,沖外公發脾氣,埋怨自己為什么要整天照顧病人,無法繼續讀書,沒有個人時間,可是現在,如果有那樣一個母親給自己照顧多好。很多年后,當外公外婆都去世后,媽媽有一次逛商場,看到了一些老年人的衣服,那么柔軟那么舒適,是當年的外公外婆沒有享受過的,她忽然就流淚了——如果這樣柔軟舒適的衣服可以穿在自己父母身上該多好!如果自己的父母還健在可以讓自己盡孝該多好!子欲養而親不待,這確實是人生一大痛事。
外婆去世后,外公和媽媽與舅舅舅媽的關系進一步惡化,在強悍的舅媽面前,外公和媽媽都是那么柔弱,一個是男人,一個是孩子,男人拉不下面子和一個潑婦對罵,孩子涉世未深,更不是潑婦的對手。日子就在這樣的摩擦和碰撞中慢慢流逝,如果說外婆的去世給了媽媽一個不小的打擊,婚姻中的遇人不淑才是真正的改寫了媽媽的一生。
轉眼,媽媽已經到了十八九歲,高中畢業的她在村子的小學當老師,與大多數面朝黃土背朝天在田間勞作的人相比,這也算一份令人羨慕的正當職業,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因為長得漂亮,有很多說媒的給我媽介紹對象。一個十八九歲還正處于幻想、性格還不成熟的女孩子真的知道自己想要找怎樣的另一半嗎?知道自己想過怎樣的生活嗎?如果有母親的把關和指導她也許還能少走一些彎路,但是凡事只憑自己當時幼稚的感覺勢必會引發一些悲劇。
02 有時命運就在一念之間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有時命運就在一念之間。不知是誰說過,人生雖然漫長,但要緊處常常只有關鍵幾步,特別是在年輕的時候。
有時候我在想,如果媽媽當年沒有選擇父親,而選了另一個結婚對象,人生是不是會是另一番光景?應該也像大多數同齡人一樣,相夫教子,過著充滿煙火味的人生,有幸福也有小煩惱。我不是說媽媽后來的生活沒有煙火味,但是因為嫁人時沒有擦亮眼睛,直接將她的大半生推入了苦難的深淵,一個人忍受貧窮、操勞、困苦,獨自撫養四個孩子,離婚后一直孤身一人。所以,嫁人時女人的第二次投胎,在某種意義上說是沒錯的。
注意到了嗎?我用了媽媽和父親這樣兩個完全不匹配的稱呼,媽媽應該和爸爸匹配,父親和母親呼應才會比較和諧。可是,我無法說服自己的內心,在我心里早就沒有爸爸了,我無法將“那個人”與“爸爸”這樣一個如山般偉岸、堅忍、慈愛的形象聯系在一起,因為這些字眼都和他沒有關系,他帶給我更多的是痛苦、屈辱、無奈、貧困和被拋棄的無助感。可是我在寫作中要無數次地提及他,總是要稱呼他,給他一個名號,于是我就選擇用法律意義上沒有什么情感色彩的“父親”來指代他,這與“媽媽”這樣飽含深情、親密無間的稱呼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就算這樣,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直至今日,我們四姐弟背地里提起都是叫他“姓王的”,是的,就是這樣稱呼,完全沒有孩子對父親應有的親昵和敬畏,也沒有人挑唆我們這樣稱呼,關鍵在于我們幾個孩子內心中完全感受不到作為一個父親對孩子的溫情。
這些已經是后面的故事了,我們還是先回到媽媽十九歲那年,豆蔻年華、青春貌美的姑娘,被很多人提親,媽媽有點挑花了眼,也有點驕傲和得意,一開始一個都看不上。直至媒人介紹了年輕時的父親給她,那時父親正在部隊當兵,那個年代很多年輕人都去當兵服兵役,過兩年在部隊表現好可能轉成士官再繼續留下,表現一般的大多數還是反回原籍繼續做農民。可能是父親當年的綠軍裝打動了媽媽吧,年輕時的父親容貌屬于中上等,皮膚白皙,看起來很斯文,特別是一身與一般農村人不同的軍裝為他增加了不少光環。媽媽有點動心了,雖然他家庭條件較差,父母務農,有一個姐姐已經出嫁,下面還有一個弟弟和妹妹未成家,另有一個妹妹還在讀書。這樣的條件在眾多求親者當中怎么說都不算出類拔萃的,可是我媽就是喜歡上了那身綠軍裝,帶著少女特有的浪漫和幻想。父親也對媽媽也很滿意,畢竟以他的綜合實力能娶上媽媽真的是高攀了。
其實媽媽和父親在結婚前沒有見過幾次面,父親一直呆在部隊里,回家時間很有限,和我媽見面的時間更短暫,我一直覺得媽媽并未真正認識和了解過父親,她喜歡的只是他頭上的光環和自己的幻想。媒人介紹父親和媽媽認識后,其實還有不少人繼續提親,畢竟他們并未正式確立關系,沒有訂婚沒有聘禮。后續介紹的人當中有一個后來常被媽媽提起,那個人住在鄰村,姓郭,是一個很精神的小伙子,他們一家全在鄰村的學校當老師,家境很好,他本人是小學校長,那在當時是一個令人羨慕的職業。其實他已經訂婚了,但是當他在偶然的機會見過我媽后,就央求別人給他做媒介紹,雖然還不知道結果,他卻立刻退婚了,因為他想以一個自由之身博得我媽的青睞。媒人是他母親七拐八繞的遠房親戚,也是我外公家的鄰居,那段時間,這個姓郭的小伙子每天除了上班剩下的時間都泡在外公鄰居家里,聽到我媽家有什么動靜就過來幫忙,家里的粗活重活全包了,累了就躺在鄰居家院子中間的長凳上休息一下,一直等著我媽的答復。他對我媽說,我對著學校那么多人講話的時候一點也不緊張,但是一到你家就特別緊張。
面對他我媽很猶豫,因為他覺得這個小伙子雖然好但是皮膚黑了一些,不是她喜歡的類型,我父親年輕時白凈斯文、穿著軍裝的樣子才是她喜歡的。正在她猶豫不決的時候,父親聽到消息,立刻從部隊趕回來,去我外公家爬樹摘香椿(當地的一種能吃的野菜)、系著圍裙去廚房飯,甚至為了做家務還劃破了手。面對這樣的情形,我媽招架不住了,問外公的意見,外公也說先來后到,不能反悔。最終,姓郭的小伙子無功而返。
我常常想怎么那時的婚姻大事那么兒戲?明明是決定一生幸福的選擇,卻往往很倉促。盲婚啞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可能幸福,但是也要取決于對方的人品,好像在拆盲盒,又像是一場豪賭,贏了就是“從前車馬很慢,一生只愛一個人”,輸了就是悔不當初赤裸裸的悲劇。不過對于一個十八九歲的女孩子,也許最好的選擇就是跟著感覺走吧,她心里還是停留在風花雪月的階段,對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雞毛蒜皮還思考的太少。很多年后,媽媽每次說起當初的選擇就很懊悔,埋怨自己,為什么那么以貌取人。長大后的我認為,她選擇自己喜歡的人沒錯,錯就錯在她根本沒有深入了解對方,直至結婚后才發現,對方的表現和婚前判若兩人。當然這也是因為她當初年齡小,閱歷和視野不夠,所以做重大決定的時候有些糊里糊涂。
也許和姓郭的小伙子在一起也不見得可以幸福一生,對沒有發生的假設沒有意義,但從退婚這件事看來他起碼是有擔當的。其實,一個人的人品如何從一些小細節是看得出來的,只是戀愛中的人總是容易頭腦發昏。
我媽的閨蜜素珍想買一臺縫紉機,在那個物質缺乏的年代,很多限購物品就算有錢沒有渠道一樣買不到。父親當時在部隊還未轉業,說自己可以買得到。于是素珍欣喜若狂,拜托他幫忙買一臺。可是錢給出去了,好幾個月沒有音訊,每次問他什么時候能買到,他總是找各種各樣的理由。最后拖了大半年,實在沒辦法搪塞了,他告訴我媽自己有急用把錢花掉了,現在根本沒有錢給素珍買縫紉機。一個是最好的閨蜜,一個是男朋友,我媽沒辦法向閨蜜交待,而且縫紉機在當時屬于大件物品,價格不菲,她只好和我外公東拼西湊把錢還給了素珍,還給人家說了一籮筐的抱歉,耽誤了對方的時間卻沒買到東西。這樣的事情其實已經暴露了父親不負責任、沒有擔當、自私自利的性格,可是那時涉世未深的媽媽卻選擇了原諒。最終當他做出更多不負責任事情的時候,將我媽推向了更加痛苦的深淵,代價是一個女人一生的青春和幸福。
后來當我見到他們的離婚判決書,“性格不合”幾個字讓我印象深刻,如果真的因性格不合而離婚無可厚非,但是一切打著“性格不合”的旗號逃避責任就是耍流氓。同齡的女孩是比男孩要早熟一點,但是從結婚后我媽卻在很多時候獨自承擔了照顧這個家的重擔,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她一個人照顧三個孩子,還種了四畝地,對,你沒有看錯,所有這些都是她一個人承擔的,但是這些都不是最殘酷的,讓人難以接受的是對方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要出軌背叛,并以孩子作為她的軟肋和要挾的籌碼,將她狠狠踩在腳下,還要指控她脾氣不夠好、帶孩子帶得不好、太懶家里收拾得不干凈。
一開始我無法以人性之惡去揣度一個人,特別是這個人還是我血緣上的至親,然而是我低估了人性的惡,不是所有人都愛自己的孩子,不是所有人都配當一個父親,很多記憶碎片化地充斥在我腦海中,有時我覺得自己已經忘記了,全忘了,因為我不愿意回憶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但很多時候它們卻又歷歷在目,我才發現原來那些記憶只是被我塵封了,其實那些痛苦無助的感覺從未離去,很多細節也依然清晰,只是我主觀選擇了遺忘,否則幼小的我如何擔負起這些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盡管如此,三十歲之前的我依然覺得心靈不堪重負,時常在心底涌起與自己年齡不符的悲涼。
03 幸運還是不幸?
在我要寫自己的成長故事時,我又一次仔細回憶自己與父親相關的一切,可是能想到的片段實在太少了,更別提溫馨的互動了,關于他,我只能用陌生來形容,似乎這個人根本不是我血緣關系上的至親,甚至還不如我的鄰居、老師、同學與我相處的時間更長。所以,長期以來,我心中父親的形象都是缺失的,我根本不知道他的愛好、興趣、生活習慣等這些家人間本應十分熟悉的東西,當然,他更加不了解我。在我成年之前,我一直在仰望他,覺得他一直高高在上,觸不可及,我多希望他能夠俯下身來看一看我,關心一下我,然而這樣的記憶碎片實在少得可憐。
還是從媽媽和父親的婚姻說起吧,因為那也是我生命的緣由和起點。
父親家很窮,那么多弟弟妹妹還沒有成家,作為哥哥的他婚禮也很簡單。按照農村的習俗,兒子在結婚前,父親都要為他打一塊宅基地,蓋幾間房子,作為兒子的新家,也是兒子未來生活的落腳點。當然,這是條件稍好一些的家庭的做法,比如我四爺爺家三個兒子,他就另蓋了兩處房子給兩個大一些的兒子,最小的兒子他計劃以后安家在老宅里,和他一起生活。但是父親家里不具備這樣的實力,爺爺只有自家的一處院子,除了自己和奶奶、姑姑住的三間上房之外,院子里還有東邊和西邊各兩間廂房,預備東邊給叔叔以后結婚用,而西邊的是父親的婚房。但是,這個房子并不是像別人家一樣無償的,而是要住房子我媽和父親就得欠他400塊錢,這個錢以后是要還給他的。我之所以對400元這個數字記得這么清楚,固然是因為這在當時也算得上是一筆巨款了,更重要的是因為后來還不上這筆錢,我們一家四口被逐出家門,我媽一度帶著我和妹妹顛沛流離,無家可歸,還差點在一個大雨天被活埋在塌方的舊泥坯房里。在爺爺眼里,這400元可比我們幾個人的性命重要多了。
別人家女兒結婚都是收彩禮的,媽媽結婚一分錢沒收到卻先欠上了債,但是,因為愛情,她還是歡天喜地的嫁過去了。媽媽19歲,還沒有到法定結婚年齡,所以他們先擺了酒席,算是結婚了。在那個年代大家的意識里,光明正大的擺酒席就是“合法”婚姻了,以至于結婚證他們甚至忘記領了。一直到我十四歲那年,法院的人因為他們離婚的事情到學校找我談話時,我才知道我和弟弟妹妹竟然都是非婚生子女,就是他們沒有在法律意義上完成結婚手續,卻生下了我們,真是天大的諷刺和笑話,這樣一個兒戲的婚姻竟然讓我媽用一生去背負。
有時我不忍回憶和想象過去,心里會一陣陣刺痛,對著這個花一樣年齡的女孩,我不知道該用怎樣的心情面對她不幸生活的開始,從結婚到后來剩下四個孩子,她的生活不斷被捆綁,越來越緊,越來越失去自我,好像深陷在泥潭里,越掙扎陷得越深。魯迅說,悲劇就是將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從這個角度來看,明明是結婚這樣的喜事,確是一個悲劇的開始。
結婚后沒過多久,父親就回部隊了,媽媽跟著爺爺奶奶一大家子人生活。這樣的婚姻就是一個女人單槍匹馬融入別人的家庭,矛盾肯定是有的,比如我媽煮稀飯喜歡煮稀的,多放點水文火慢熬,搭配上一些饅頭,簡單的飯菜干濕相宜卻能讓人吃得比較舒心;但是我奶奶喜歡將稀飯做得特別濃稠,玉米糝糊糊稠得豎著放進去一個湯勺倒不下來的程度才算合適,這樣不用吃饅頭,可以節省糧食。雖然有這樣的生活摩擦,但一家人還是可以勉強相處,因為我媽白天要去學校教書,在家的時間并不是很多,而且剛結婚,可能彼此之間還是有一些客氣的成分在。
我媽懷孕后,特別饞,想吃一些有味道的食物,但是平時做六七個人的飯,奶奶并不會特別給我媽開小灶,就算她胃口不好也不會有什么額外照顧。在那個貧窮的家庭,吃上白面饅頭都是奢侈,奶奶家的白面只會給爺爺吃,理由是他要下地勞動,而且是長輩,所以就算是懷著孕的媽媽都只有看的份。外公心疼女兒,時常蒸一些白面饅頭或者是做一些手搟面,再用重油炒一些時令小菜給我媽送來,我媽躲在自己房間里吃。對這件事大家都心照不宣,雖然奶奶也知道外公過來是為了什么,但是她從來沒有對我媽說過,你懷著孕想吃什么我給你做,別讓你爸來送飯了,哪怕只有一次,哪怕只是客氣一下,但是從來沒有。
一直到我快出生的時候,父親才從部隊回來,而奶奶也計算了日子,從鄰村找來了一個接生婆。媽媽從懷孕到生產,沒有做過一次產檢,也沒有去過一次醫院,連懷孕都是感覺身體有些異樣奶奶和一些有經驗的婦女判斷出來的,直至最后要生了,也是找一個接生婆在家里生。我是1987年出生的,在那個年代,農村也有很多人去鄉里的衛生院生了,因為大家普遍有了安全意識,知道生孩子是一件危險的事情,而媽媽的第一胎仍然是以這種蒙昧的方式完成的。在外面見過世面知道生孩子應該去醫院的父親小聲嘀咕,要不去衛生院吧,奶奶說醫院太貴了,父親也一聲抗議也沒有就不了了之了,連作為當事人的媽媽,也為了省錢在懵懂無知中將自己的生命交給了運氣,交給了老天,交給了別人。雖然當時家里不富裕,但是生孩子的錢也完全拿得出來,我媽每個月教書也是有工資的呀!可是她就是這樣既懂事又無知,完全不知道生孩子意味著什么。
我生下來8斤7兩,無法想象媽媽生我時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接生婆在算好的要生的日子來到了奶奶家,可是幾天過去了,一個星期過去了,媽媽一點動靜也沒有,對于生孩子這樣關系到兩條生命的大事,他們卻不知道到底是自己日子算錯了,還是出現了什么異常,就只是一天天地等下去。最后接生婆在奶奶家住了一個月多才等來了我的降臨。生我時媽媽疼了一天一夜,孩子太大根本生不下來,接生婆只會在旁邊喊使勁,使勁,什么忙都幫不上。說白了,這樣的鄉下接生婆其實也只是會在孩子生下來后剪個臍帶而已,至于孩子胎位正不正、產婦是不是難產、胎兒是不是會窒息,她一概不知。最后,我媽非常痛苦地生下了我這個超大兒,自己的身體也受到了很嚴重的損傷。
我的出生是在農歷三月,在北方這正是一個春暖花開、草長鶯飛的美好季節,可是每次聽媽媽講這些往事,我的內心都是一片冰涼。我是該惋惜媽媽對自己的生命如此無知如此蒙昧呢,還是該感謝上蒼的厚待?讓我沒有因為難產而畸形或窒息健康出生,讓媽媽能夠在毫無保障的環境里沒有感染沒有大出血雖然經歷了痛苦卻依然平安。?
我說不清楚,這到底是一種幸運還是不幸呢?正如十幾歲時,我很多次問自己,我為什么要來到這個世界上?都說生命是美好的,擁有活著的機會是幸運的,可是當時的我寧愿沒有來過這個世界,就算出生也不要在這樣的家庭中,不要有這樣不堪的父親。我無數次羨慕別人的家庭,無數次覺得自己的力量太弱小,無法保護我想保護的人,也無法改變這個讓我覺得不幸福的世界。
04 顛沛流離的生活
據媽媽說,小時候我們一直過著沒有家顛沛流離的生活,從一個別人空置的老房子搬到另一個不能住人的房子里,或者是從一個親戚家搬到另一個親戚家寄居,但是對于這段經歷我卻沒有什么不愉快的記憶。一則因為自己年齡尚小,更重要的無論走到哪里都是和媽媽待在一起的,有媽在的地方就是家。
媽媽一共生了四個孩子,雖然第一胎從生孩子到坐月子都受了不少罪,但相對于其他三個孩子來說,還是相對安逸的。這時候媽媽和爺爺奶奶他們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還沒有分家,所以吃飯生活總歸有人照顧。這時候的生活條件相對較好,第一胎孩子按照風俗辦了宴席,親戚鄰居送來了很多雞蛋。在那個物質貧瘠的年代,婦女坐月子沒什么吃的,大部分人就是每天吃雞蛋,胃口好的一頓可以吃十幾個,胃口差的一天七八個,也沒有很多花樣,就是做成水煮荷包蛋,再搭配一些面食。那時候有客人來了,最尊貴的待客方法就是打一碗熱騰騰的荷包蛋,再放上白糖,而荷包蛋的數量則代表了主人家的誠意。媽媽可能因為生產時受損傷嚴重,胃口并不好,宴席上收到的很多雞蛋都被爺爺挑到集市上成筐的賣了。可能因為早早沒了外婆,媽媽并不知道坐月子該如何保養,閑暇時她就靠在床頭給剛出生的我織毛衣,晝夜不歇,面對她這樣的行為奶奶也并未提醒或者阻止,直到鄰居有個奶奶過來看我,才委婉的提醒媽媽,坐月子不能累著,要好好休息。
而那時,媽媽與父親的矛盾隨著他們的相處也日漸顯現。媽媽生了我不到三天,在床上還不能動,父親端了一碗飯送到房間給媽媽,走到門口時被門檻和門簾子絆了一下,碗摔在地上碎了,他對媽媽發起了脾氣——天天像個豬一樣躺在床上,也不知道過來接一下!媽媽又急又氣,也不能大哭大鬧,只能悄悄地抹眼淚。我無法想象當時媽媽的隱忍,有時候又覺得她自己還是一個孩子呢,卻過早地成為一個母親,承擔起生活的責任,如果她再成熟一些,年齡再大一些,閱歷再豐富一些,她應該不會選擇父親這樣性格的人作為丈夫吧?
父親很快又回到了部隊,對于他來說,生孩子只是他人生的插曲,但對于媽媽來說,生活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她要去學校上班,必須把我給奶奶帶,但是奶奶很不情愿,圍繞著帶孩子這個問題他們發生了很多次沖突。按理說,叔叔和二姑還未結婚,再加上奶奶有三個成年人,輪流帶一下孩子并不是太大的問題,但是他們卻百般推脫。媽媽上完課的閑暇時間全部用來帶我,有時也需要一些零花錢給我買些奶粉、雞蛋之類的營養品補貼,但是每個月到發工資的時候,爺爺便去學校把媽媽的工資領走了。糾結無措的媽媽打長途電話問父親該怎么處理時,他卻用最隨意的語氣給出了最逃避的建議——那你別去學校了,在家帶孩子吧!就這樣輕飄飄的一句話,媽媽竟然真的辭去了學校的工作。每次聽到她倉促不計后果的決定,我就覺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真的是一個孩子在賭氣時下的決定,有問題就想辦法解決問題,辭職真的能讓自己的生活變好嗎?只是在逃避問題罷了。
因為各種矛盾沖突,爺爺奶奶和父親分了家,所謂分家就是各自單過,從媽媽的世界就只剩下我和鍋碗瓢盆以及地里的農活。分家后,父親依然回了部隊,那里簡直是他的避風港,可以逃避家中的一切,年幼的孩子、大家庭的矛盾、農田里辛苦的勞作都與他無關了,而他能夠提供給家里的只是一點微薄的補助津貼,但很多時候這些津貼也不能及時匯到家,因為他自己常常因為各種理由花光了。分家時,因為要住在爺爺家的西廂房,算是欠了爺爺家400塊錢,對方也就有了隨時將我們掃地出門的權力。
分家后的生活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美好,別人家分了家依然是母慈子孝,爺爺奶奶還是以含飴弄孫為樂的慈愛老人,但是我們家卻被人為的切斷了一切感情。媽媽要下地做農活,還要帶著我,經常把我帶到田間放在地頭樹下,自己去勞動。那時候沒有自行車,來回幾里地的路程往返都要抱著我,回到家還要自己生火、蒸饅頭、搟面條,還要時常哄哇哇大哭的我。這樣的情況每天上演,媽媽經常吃不上飯,因為沒有人幫忙帶孩子,那時候沒有像現在一樣方便的小推車、帶圍欄的小床等,媽媽擔心我翻到地上,要時時照看,手忙腳亂。而爺爺奶奶一家人就那么眼睜睜地看著疲憊不堪的媽媽連飯都吃不到,非但不幫忙,還冷嘲熱諷——那么大的人連個孩子都帶不了!我無法了解媽媽當時的心情多么難過,只是這一幕幕浮現在我眼前的時候,我覺得既憤懣又生氣,他們對自己唯一的孫女也并沒有什么親情和愛憐。
后來就連這樣的生活也被打斷了,爺爺奶奶以我家遲遲不還欠他們的400元錢為理由將我和懷著孕的媽媽趕出了家門。天無絕人之路,村里有家人蓋了新房,同意把他們的一間舊房給我們住,雖然房子破舊不堪漏風漏雨,但媽媽還是感恩戴德的搬了進去。后面的事情我好像有一些碎片化的記憶,舊房子隔壁是遠房親戚堂叔家,堂嬸和堂姐時常帶我玩,老房子地處偏僻,晚上媽媽住在里面害怕,堂嬸時常讓堂姐過來和媽媽作伴,就算我家居住條件這么差也沒有嫌棄。房子因年久失修,夏天暴雨漏水太厲害,一下雨就要把家里的盆盆罐罐都拿出來接水,有時媽媽正在睡覺,忽然被雷聲吵醒,一伸手,房間里的積水已沒到床腿,趕緊叫堂姐起來,一起拿洗臉盆舀水向門外倒,因為是土坯房子,連根基都沒有,所以很擔心被水泡塌。
至今我的左邊額頭還有一道隱隱的疤痕,那是1歲多時磕在堂姐家的石頭上了。由于自己家里沒有水井,平時打水洗衣服都要去堂姐家,有次媽媽正在洗衣服,調皮的我站在靠背椅子上,抓著靠背上上下下來回壓,媽媽還沒來得及制止我,我已經將椅子壓翻了,一下子摔在井邊一塊用來捶打衣服的石頭上,額頭剛好磕在石頭角上,頓時血流如注。媽媽嚇壞了,拿著一塊小手帕捂在傷口上幫我止血,堂叔也趕緊幫忙抱著我跑到村里的診所。診所的醫生看了下,說他們處理不了,傷口太深了要縫針,不然以后會留疤,讓我們去縣城的大醫院。當時我家到縣城沒有通車,需要步行三四里的土路到一個叫榆樹陳的地方坐車,而這時天又忽然下起了雨,他們只好穿著雨鞋抱著我踩著泥濘的土路,一腳深一腳淺的走去。折騰了一番,到縣醫院的時候,已經中午了,醫生已經下班了,我的額頭不流血了,傷口很深,隱約看到了額頭的骨頭,我也哭累了,可憐兮兮地縮在媽媽的懷抱里。為了感謝堂叔,媽媽給堂叔買了一碗燴面,自己餓著肚子沒舍得吃,堂叔很推讓,最后和我一起把面吃完了,總算等到下午醫生上班,給我縫合了傷口帶回家了。
媽媽講這些的時候對自己的處境輕描淡寫,只是為了給我講我額頭上傷疤的來歷。自己有孩子之后,我才了解到一個人帶孩子有多難,先不說縫制衣服、搟面條、蒸饅頭這些家務活的瑣碎,也不說地里農活的繁重勞累,單是孩子遇到意外或生病的時候,那種慌亂和手足無措就讓人很崩潰,更何況是一個獨自帶著孩子的孕婦。
父親從部隊回來探親時我頭上還包著紗布,媽媽去集市買東西了,又要抱我又要拿買來的東西實在走不動,就讓堂嬸幫忙看著我,并交給了我一項任務——看家。可能對這項任務比較感興趣吧,我難得沒有粘著媽媽,乖乖坐在門口的小板凳上等媽媽回來。這時父親回來了,因為根本不認識他,所以不讓他抱更不讓他進家門,堂嬸說這是你爸爸呀,但一直和他沒有情感鏈接的我并不接受,他只好也坐在門口等著,媽媽回來后看到這樣的情景也哭笑不得。這件事媽媽曾經當作一件好玩的趣事講給我,但我卻在言語間看到了父愛的缺失和媽媽的孤單。
體諒到父親當時的身不由己,媽媽并未因為他的缺席而對他心生埋怨,反而是充滿了理解、信任和包容。我不知道是父親本性不堪,還是媽媽的獨立包容縱壞了他,如果他碰到的不是知書達理、勤勞善良的媽媽而是一個兇悍霸道的潑婦,他的所作所為是不是也不敢那么肆無忌憚?
北方的冬天天寒地凍,農村還沒有像現在的城市一樣普及暖氣,一到冬天所有的一切都是冰冷刺骨的,刺骨的寒風、刺骨的冷水、刺骨的空氣,早晨的屋檐下總掛著長長的冰柱子,連被子都是冰冷的,要哆哆嗦嗦鼓起勇氣才敢鉆進去慢慢暖熱。妹妹是農歷臘月24夜里出生的,前一天是臘月23,按照農村的習俗要炕燒餅祭灶神,媽媽還挺著碩的大肚子,和泥土修土灶,帶著我炕了燒餅,心里也直犯愁,自己快要生了身邊沒人怎么辦?臘月24上午,父親終于回來了,但和他一起回來的還有一大包臟衣服,他竟然千里迢迢從部隊帶著自己的一大包臟衣服回來讓一個快要生產的孕婦幫他洗!理由是部隊的水太冷了!難道媽媽不覺得水冷嗎?!我既對他的行為感到氣憤失望,也對媽媽無條件的包容感到生氣心疼。
下午媽媽洗完一大盆衣服之后,晚上就生下了妹妹。
05 是否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生下妹妹之后,因為借住的房子條件太差,父親和爺爺商量,暫時搬回爺爺家的西廂房住。搬回去的第一天,奶奶過去看了妹妹,然后當著媽媽的面說,我兒子命不好,又是一個丫頭。媽媽很生氣,哪有婆婆這樣明擺著挑撥離間的?生怕家庭和睦嗎?媽媽問父親,你嫌棄這是個女兒嗎?父親自知理虧,說不嫌棄。
父親所謂的不嫌棄并沒有改變媽媽無人照顧的現狀,短暫的停留后,父親又回到了部隊,奶奶借口已經分家,不肯照顧媽媽月子,并且對妹妹也滿是嫌棄。在寒冬臘月里,媽媽要自己帶孩子、洗衣做飯、洗尿布,那時候因為窮,連尿布都很少,衣服床單都不夠用,根本沒有多余的布來做尿片,只有勉強用舊衣服改成的四五個尿片。很多年后,當我有了自己的女兒,媽媽在商店里買了兩大包白色的穿棉尿布給我,說簡直不敢相信,現在的尿布這么好,柔然吸水,還是純棉的,這在我們小時候簡直不敢想象。冬天尿布洗了不會干,媽媽每天晚上還要趁我和妹妹睡著了在爐火前慢慢將尿布烤干。女人的很多病都是月子病,因為太過勞累,媽媽落下了病根,總是畏寒、腿特別容易累,不過那時仗著自己年輕身體好,并未放在心上,后來在她年齡逐漸增大之后,當初月子里留下的毛病才越來越凸顯。
剛出了月子,帶兩個孩子的媽媽又被迫搬回借住的老房子,那時候最大的問題不光是辛苦,主要是窮。生活在最底層的人是最辛苦最不易的,村子里五年分一次地,媽媽的戶口遷過來較短,我和妹妹雖然上了戶口但是也沒趕得上分地,家里只有父親的一畝地,再加上父親微薄補助,一家人生活很勉強。我出生后,雖然家里也窮,可是因為孩子數量少,再加上外公時常私下給媽媽貼補,我的營養相對比較好,斷奶后也經常能喝到奶粉、麥乳精之類當時還比較稀罕的東西。我印象中有一雙綠色帶圖案的膠鞋,也是外公買給我的,據說當時花了10塊錢,媽媽很不舍得,但是外公看到我看著其他小朋友下雨穿膠鞋眼巴巴的樣子就買給我了,這雙鞋我穿了很久,接著是妹妹穿,后來弟弟也穿過,直至我們的腳都長大了,誰也穿不了為止。但是鞋的質量真的是特別好,穿了那么多年一直沒有壞。
有了妹妹之后,外公的身體也不如以前,很多事情做不動了,經濟越來越捉襟見肘,想再接濟媽媽卻有心無力。妹妹小時候特別瘦,體弱多病,營養也不夠,斷了奶之后也沒有合適的輔食,家里吃上白面都很奢侈,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媽媽挖空心思也給不了妹妹更好的營養。
妹妹半歲時,父親轉業了,回到家里成了地道的農民,并且成了一個家里只有一畝地的農民,靠天吃飯不容易,貧窮一直是伴隨著我們的難題。前面幾年,父親不在家里,媽媽對生活還是有期待的,盼望著丈夫回來探親,盼望著孩子長大,盼望著丈夫轉業之后開啟新的生活。然而,兩個人開始長時間的共同生活后,生活又撕開了另一層面紗,媽媽發現父親太懶惰了。如果家里男人不在家,作為一個女人,一個人帶孩子、干農活,再辛苦也會強撐下來,因為實在無人依靠,可是父親回來了,他寧愿到外面和人侃大山、在家睡懶覺,也不肯做家務、干農活,筋疲力盡的媽媽總想讓父親勤快一些,分擔一些地里的事情,但是父親能推就推毫無作為的態度讓媽媽越來越失望,兩個人矛盾爭執不斷。
對于一個農村男勞力來說,做一畝多地的農活根本不算什么,別人家里都是四五畝地,相比之下我家反倒少得可憐。如果父親不肯下地,那只好媽媽去,但是孩子都戀媽媽,只要媽媽一出門,我和妹妹必定要跟上,家里沒有自行車,媽媽只能背上背一個手里牽一個,一邊做農活一邊還要哄哭鬧的姐妹倆,這樣的生活讓媽媽心力交瘁。
有一個深秋的夜晚,媽媽帶著我們又累又冷從地里做完農活回來,我和妹妹因為餓一直哭鬧,媽媽回到家發現家里火也沒有生、水也沒有燒,到村口一看,父親坐在有個鄰居家門口和別人聊天,別人都已經在吃晚飯了,他卻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應該為家里做點什么,在和別人吹噓他沒成家之前父母對他多嬌慣。看到這樣的情形媽媽勃然大怒——我在家里不嬌嗎?我的名字都帶著呢,我帶著孩子出去干活,你在家里什么也不做,回來還是冰鍋冷灶!兩個人說著說著吵起來了,后來發展到砸東西、打架,媽媽徹底心灰意冷,這樣沒有盼頭的日子還有什么值得留戀的呢?甩手掌柜一樣的丈夫、嗷嗷待哺的孩子、冷漠無情的公婆、一貧如洗的家庭,這些其實都不會壓垮媽媽,真正讓她絕望的是她在這個家里看不到任何希望,如果一開始還寄希望于能和丈夫同心同德一起把日子過好,但一直經歷生活粗暴的打磨,她已經灰心喪氣到極點了,而今晚丈夫的表現也是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正在絕望之際,她看到鄰居窗臺上有個農藥瓶,趁人不注意打開灌到嘴里。父親發現后一下子著急了,找了左鄰右舍過來趕緊送到村里的診所,大夫給她灌了肥皂水洗腸胃,又說趕緊送鄉衛生院吧,村里治不了。萬幸的是,鄰居家的農藥瓶里裝的并不是原裝的農藥,而是涮瓶子的水,因為節省,鄰居農藥用完之后灌清水涮了幾遍瓶子,里面剩下的是涮瓶子的水,沒有致命的毒性。在衛生院打了幾天點滴后,媽媽回來了,劫后余生的她看著我和妹妹可憐兮兮的樣子,自責不已,和父親吵架喝農藥也有賭氣和沖動的成分,幸好沒有生命危險,否者撇下兩個無辜年幼的小生命該怎么辦?又有多可憐?
這是她第一次直面生死,僥幸地撿回一條性命,媽媽說這是天意,是外公積德行善報在了自己身上。
父親也有些后怕,在往后的日子稍微收斂了一些,開始放下身段做一部分地里的農活了。后來,媽媽和父親決定自己蓋房子,因為借住的房子漏雨漏得太厲害,而且已經有了兩個孩子了,也該有一個自己的家了。他們攢了一些錢,又向我外公借了一些,東拼西湊又向親戚朋友借了一點,準備先把上房蓋了。打宅基地花不了太多錢,主要是要買磚、水泥那些建筑材料,還得找人幫忙。爺爺這邊是指望不上了,外公在村里的威信比較高,親戚之間的感情也更好一些,所以找了很多人過來幫忙,這種情分上的幫忙是不用給工資的,但是肯定要管別人吃飯,而做飯的重任就落在了媽媽身上。蓋房要從拉土開始,因為分到的宅基地地勢很低,所以需要從幾里地外用平板車拉土回來將地勢抬高,接著要從打地基開始,扎跟腳、砌墻、上梁、封頂、粉刷等,一系列工程,在沒有多余的錢請建筑工程隊的情況下,一切都得自己來。二十多個壯男勞力,也要忙活兩三個月。在這段時間里,勞動者的辛苦不言而喻,媽媽一邊帶孩子還要一日三餐做二十多人的飯也很不容易。因為買不起饅頭和面條,這些能夠補充體力的主食全靠我媽手工制作,每天晚上都要蒸一大籠饅頭,發酵、和面、揉面都要自己來,剩下的時間就是買菜、洗菜、搟面條等等,從早忙到晚。當時妹妹剛能坐穩不久,一個親戚給了我們一個小孩子坐的木椅子,四周圍起來,孩子剛好坐在中間不會摔倒,從此這個小凳子就成了妹妹的專屬座位,從早到晚坐在那里,默默看著媽媽從天蒙蒙亮忙到深夜,累了就睡在里面,媽媽擔心她一直坐把腰累壞了,一得空趕緊抱起來抱一會兒,睡著了再把她放床上自己繼續忙碌。
在媽媽的回憶里,妹妹那時候特別善解人意,看到忙碌的媽媽沒空抱她,也不哭不鬧。等到妹妹再大一些,需要到處爬的時候,媽媽縫了一個罩衣給妹妹穿在外面,她開始在地上到處爬,天氣冷的時候一雙小手凍得通紅,身上也滿身是土,我也每天灰頭灰臉和妹妹一起玩,因為爺爺奶奶不肯帶我們,媽媽又忙,只能放任我們自己玩,對此媽媽既心疼又無奈。
房子蓋著蓋著,在快要封頂的時候沒有錢了,一分錢難倒英雄漢,只能停工了。剛好是在農閑時節,父親外出打工,計劃賺一些錢回來繼續把房子蓋完,他當時也沒想到,這一走竟然差點是永別。
又是一個下雨天,那時我不到三歲,妹妹剛會走路,中午媽媽做好了飯喂我和妹妹吃,我不肯吃要去拉粑粑,媽媽說下那么大雨你蹲在屋檐下拉吧,平時我經常蹲在屋檐下解決大小便,可是那天無論我媽如何勸說我也不肯,非要跑到院子中間蹲下,妹妹看到了,也到院子中間和我并排蹲下,媽媽無奈,只能拿一把傘站在院子里給我們姐妹倆撐傘。當我們三人全到院子中間時,正在住的房子突然塌了,沒有提前掉下來一土一瓦,沒有任何預兆,因為土房子缺少有力支撐,屋頂和墻全塌在地上,發出了一聲震耳的巨響。媽媽每次說起這件事時都說,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我們命不該絕,所以,老天以這樣的方式提醒我們,讓我們三人的生命得以幸免。如果不是因為我執意要在院子中間拉粑粑,我們母女三人就被埋在廢墟里了。這是媽媽第二次僥幸撿回一條性命。
雖然我們有幸撿回了性命,可是家里的東西全埋在廢墟里了,為數不多的家當以及鍋碗瓢盆全砸爛了,只剩下撐著一把傘站在雨里的我們母女三人。房子倒塌發出的聲音太大了,半個村子的人都過來要看個究竟,幾個平時和我們并不十分親近的親戚都說,你帶著孩子還沒吃飯吧,到家里來讓孩子們先把飯吃了。而在那個時候,之和我們隔了半條街的爺爺一家沒有任何人露面,更沒有人出來幫忙,哪怕一句安慰的話也沒有。
媽媽背著妹妹牽著我,撐著那把僅存的傘,冒著雨踩著泥濘的土路去了外公家,而那把傘已經是我們家唯一的財產了。媽媽沒打算長久住在外公家,二舅懦弱,舅媽兇悍,雖然外公和二舅家已經分家了,帶著殘疾的大舅單過,但是在同一個院子里,舅媽看到我們母女三人就罵罵咧咧的,好像我媽沾了她多大的光一樣。媽媽讓外公看著我們姐妹,自己去榆樹陳的集市些鍋碗瓢盆,又回到的借住的房子。雖然住的房子塌了,但還幸存一小間廚房,可以勉強放一張床進去,好心的鄰居也幫忙從廢墟里挖了一些東西出來,又把家里閑置的小木床借給我們用,這樣,我們終于又有“家”了。
可能從小到大經歷過太多的顛沛流離,一直過著沒有固定住所、父母不在身邊的生活,對于家的渴望在我的內心特別強烈,孩提時代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家,不用東奔西跑不用看人眼色,有一個完全的徹底的屬于自己的地方,可以吃飽穿暖、隨心所欲,不用擔驚受怕。很多年后,當我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成家之后,經常提在半空的心才慢慢落了地,放下了習慣性的擔憂和焦慮,開始慢慢的舒展、放松,整個人也變得柔和淡定。我喜歡平靜安逸的生活,在一方小小的天地里,隨心所欲、自由自在,有一個溫暖的家,自己能夠給家人支持,給孩子陪伴,和愛人一起慢慢變老。?
我想要的人生,僅此而已。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