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余映潮《蘇州園林》教學設計
一、導入: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二、整體感知
配樂朗讀,展示蘇州園林的畫面。
問:1.你對蘇州園林有怎樣的印象?(美)
2.文中哪一句話可以概括蘇州園林建筑的總特征。
提醒:蘇州園林是著名建筑,我們第三單元學的都是有關建筑類的文章,既然是建筑就有設計者還有匠師兩者的智慧共同完成。
生:(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打比方
師:(這是蘇州園林的總特征)
三、解讀課文(我們走進設計者和匠師們的蘇州園林,看看他們建造出蘇州園林美在何處?)
生:講究亭臺軒榭的布局
明確:(作比較)突出不對稱的特點。
生:假山池沼的配合
明確:(引用)魚戲蓮葉間又是入畫的一景。
生:花草樹木的映襯
明確:(議論)高樹與低樹,俯仰生姿
生:近景遠景的層次
(明確)(描繪)鏤空lou
2.小結:總分的結構。
3.蘇州園林細節上的美體現在
角落的圖畫美、門窗的圖案美、色彩的搭配美。
四、語言(準確、簡練生動)
1.倘若要我說說總的印象,我覺得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標本”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標本”原指實物原樣或經過整理、供學習研究時參考用的動物、植物、礦物。這里是典范、樣本的意思。用這個詞非常簡練地說明蘇州園林在各地園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對各地園林的廣泛影響。
2.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 (“藝術”與“技術”有什么區別?)
“藝術”是強調個人獨創性的活動,其成果能給人以審美愉悅,并且無法被復制;“技術”,意味著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實際效用的東西,一般可以大量復制。
3.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樣,往往安排橋梁。(去掉“往往”好不好?)
去掉“往往”,不好,因為往往是表示程度的限制性詞語,如果去掉的話,原句就變成了‘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樣就安排橋梁’這樣就太絕對了,與原句的意思不附?原句強調“大多是這樣,但又不全是”這一層意思。
4.“可是墻壁上有磚砌的各式鏤空圖案,廊子大多是兩邊無所依傍的,實際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盡管猛一看上去花墻和廊子把景致分開了,但因為墻壁是鏤空的,廊子兩邊無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沒有真正隔開,而只是緩沖了一下視線,使得景物不是一覽無余地呈現在游覽者跟前,而是漸次展開,給人“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五、拓展(說話練習)
當一回小導游,看著課本上的插圖,用課文中的話,向游客介紹蘇州園林注意使用總分總的結構形式。
六、寫作練習
如果作者不在此結尾,還要繼續寫下去的話,會再寫些什么呢?
七、總結收獲:
賞一幅美景,品一篇美文
說明結構 :總分
說明方法 :作比較、舉例子、打比方、摹狀貌、引用、分類別
說明語言 :概括、精練形象、準確嚴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