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的新書——《未來簡史》,中文版在萬眾期待中發行上市了。在接連閱讀了這兩本重量級著作后,感覺自己的三觀——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已完全被刷新。作者看問題的獨特視角,及其用清晰文筆、縝密邏輯推導出的不同尋常的見解,很讓人腦洞大開。
比如作者認為,人比動物強就強在人能夠通過想象出某種根本不存在的概念和意義,如上帝、國家、金錢、公司、政府組織等(如你,現在就活于人類自身想象的這些虛構中),把眾多的人高效地組織起來,讓所有人都相信“神的安排”、相信“國家利益”、相信“企業價值”、相信“倫理道德”這些虛構的東西,從而大規模的合作,形成改變真實世界的巨大力量。
又如,作者提出,二十世紀的醫療技術以治病為主要目的,二十一世紀的醫療技術則可能以給人升級為主要目的,極少數富人將能夠利用生物技術主動升級成為“神人”,如此新的階級懸殊便會產生,升級了的神人會怎樣對待沒有升級的智人?把智人當孩子,當寵物,還是當奴隸?
再比如,作者提出,生物(包括人)其實沒有真實的自我,沒有自由意志,生物只是一堆算法,只是數據處理,未來的世界,數據比人寶貴,主導世界的可能是接連所有數據的“萬物互聯”網絡……
諸如此類令人震撼的獨到見解,書中不勝枚舉,用一小段話根本難以描述其萬一。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我僅從書中提到的一個小觀點出發,分析個人的一點看法。這個小觀點,僅僅是該書包含的浩瀚信息流中,在作者筆尖泛過的一絲漣漪,遠非該書的精髓與中心思想。我在此分析個人小看法,也絕非是為本書寫讀后感,該書是何其震撼人心、趣味盎然,我怎敢輕言讀后感。
赫拉利在書中提到的這個小觀點是一個公式:
知識=體驗x敏感度
在實踐中,這代表追求知識與智慧的方法,是靠體驗積累,并鍛煉敏感性,以正確理解這些體驗。體驗即個人所經歷的各種感覺、感情和想法;敏感性則包括兩方面,第一是你不能光有經歷而不重視體察你的體驗,第二是你必須允許這些體驗來影響你甚至改造你。
赫拉利舉了個自己的例子。他之前喝茶喜歡加糖,后來發現糖把茶葉本身的味道給覆蓋了,所以就把糖減少,專門體會茶的味道。然后他對茶的感覺就越來越靈敏,體驗越來越豐富,最后發現他最喜歡喝的一種茶是中國四川雅安生產的“熊貓茶”,一種以熊貓糞為肥料種植的茶葉。赫拉利說,早年給他一杯用明代的瓷杯盛的熊貓茶,他不會感覺與用紙杯盛的熊貓茶有何分別,但現在他能體會其中的巨大差異。
赫拉利的“茶道”,換句話說就是,一個文明人,要善于體驗自身細微的感覺,否則你就是個粗人。
19世紀初,構建現代教育系統的重要人物威廉·馮·洪堡曾說,存在的目的就是“在生命最廣泛的體驗中,提煉出智慧?!彼€寫道:“生命只有一座要征服的高峰——設法體驗一切身為人的感覺?!庇猛ㄋ椎脑拋肀硎鼍褪?,一個文明人,要善于在各種體驗中,包括但不限于同情與被同情,傷害與被傷害等各種經歷中,體察自身細微的感覺,如果注意到這些,個體意識的敏感性就會變得敏銳,這些體驗就能提供有價值的知識與智慧,告訴我們什么是善的、什么是對的,以及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
一言以蔽之,要豐富自身知識與智慧,提高個人“檔次”,就必須多經歷,并且不斷提升內在敏感性。沒有必要的敏感性,就無法體驗到某些事務;沒有長期的體驗,就無法培養敏感性。
多體驗,最佳途徑就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即多讀書,多實踐自己想做的事。
讀書,是從別人的經歷中獲取間接體驗,好處在于可以便捷地獲取到多樣化的體驗;
實踐,是通過親身活動獲取直接體驗,這一獲取體驗的途徑耗時卻更直觀。
凡事不能盡依賴書本;凡事亦不能都親歷身為。
讀書與實踐,對于提升自我起著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作用。
所以,如果你有想要看的好書,想要實踐的行動——跑步、旅行、寫作、學習一項技能、參與某項社會活動,亦或小到陪自己的孩子玩一下午游戲,那么請不要總將這些念頭僅停留在腦海,趕緊列出計劃,明確時間進度,付諸行動吧。
很多事情,經歷過了,才會發現遠比想象中的要有趣味,收獲的也遠比想象中的要多得多。你的想象,永遠導演不了實踐中可能會呈現出來的生動劇情。
而敏感性的培養,則有助于我們從這些行動中獲得更全面、更深層次的體驗。要提升敏感性,平時就要多提煉、總結自身體驗中的細微感覺,把抽象的認知轉化為具體的文字和語言;亦或在人際交往中,時不時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為他人做一番考慮,體察他人之處境;在未換位體驗他人之經歷前,不冒然下結論、論是非、做評價。經過這樣的“刻意練習”,久而久之,對個人體驗的敏感性就會不斷提高。
隨著體驗的積累豐富、敏感性的不斷提升,你將更懂得如何細細體察人間善惡美丑,更懂得分辨真假對錯,成為更有智慧的人。
故正所謂,活著,就是追求盡可能廣的體驗,以期從中獲得智慧,這就是人生的旅途。
(致敬尤瓦爾·赫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