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圈里流傳著一篇文章,題目就叫《你是單位的一株草,但你是家里的一片天》。我想說,如果僅信題目,就已經輸掉了人生。
現在網絡社會,充斥著大量這樣符合人性規律的,博眼球和點擊率的文章,讓人看了拍手叫好,看后潛移默化的改變舊有認知。
什么是教育?
教育”一詞來源于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西方“教育”一詞的來源拉丁語educare,意思是 “引出”。社會根據受教育程度選拔人才。人通過受教育實現社會地位的變遷。教育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與人類社會共始終。
中國的李壯認為“教育是強迫或引導被教育者接受特定的知識、規矩、信息、技能、技巧等。”
現在有許多設計產品的書,研究的都是如何利用人性的弱點。人性天生是懶惰的,恐懼的,貪婪的,懦弱的,不愿意打破舒適區的。抓住這些人性弱點,設計出滿足需求的產品,就能賣火,就能暢銷。
那么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反人性的,是讓人不舒服的,但符合當下國家意志和社會要求的,是從規范教育到精英教育的過程。
單從教育的解釋來看,如果我們接受了現在充斥網絡的符合人性弱點規律的博眼球的文章思想,我們就輸了,先輸給思想和認識的維度。
我不講家國天下的大道理,也不無需提升到人生理想的高目標,即使不用乞食為生,不要找靠山抱大腿的活著,我們都需要正能量的激勵,需要對標榜樣,砥礪前行。
認識到了這一步,就該知道我們為什么需要榜樣,為什么要學習榜樣了。榜樣是我們留給自己潛意識的一個預設開關,當開啟它時,累到無力會看到一絲曙光,受到不公正對待能感受一抹希望,在平凡人生中能留下一段美好的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