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統治俄國長達三百年的羅曼諾夫王朝中先后更替了十二代沙皇,其中有著名的沙場勇士彼得大帝,也有善于權詭陰謀的伊麗莎白一世,不過相較各位君主帝王,于這個封建王朝,最令我欣賞的還當屬一個外姓女人——一位來自德國的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即現今為人所傳頌稱道的凱瑟琳大帝。無疑,這位俄國歷史上唯一被稱作大帝的女子,是一個傳奇!
1744年的冬天正值二八芳齡的索菲婭公主來到了莫斯科,年輕的索菲婭公主受到了女皇伊麗莎白的賞識,被定為未來皇儲的妻子,然而殘酷的現實使這位來自普魯士的公主認識到這場婚姻不過是一場政治聯姻,彼得坦言自己并不心儀這位姨母為自己精心挑選的皇后。即使尊貴的公主幾次三番主動向王子示好也被拒之于千里之外。自然,彼得一方面確實玩唳驕縱,一方面自身條件也確實配不上美麗可人的索菲亞,自尊和自卑同時降臨在這位王儲身上,自然他無法接受她的愛更無法回應這份愛。但這無疑使身在異鄉為異客的公主倍感失落。
但索菲亞很快就明白了,已經離開了故鄉就絕沒有回頭路,她必須在俄羅斯站住腳跟,而達到這一目的的先決條件就是她必須成為一個俄羅斯人。于是她開始廢寢忘食地學習俄語,甚至在病中也不忘請來自己的俄國神父禱告,這一舉動隨即感動了伊麗莎白女皇。這使得病愈后的索菲亞得到了受東正教洗禮的殊榮,并被冠以葉卡捷琳娜·阿列克謝耶夫娜的名字,這是伊麗莎白女皇母親(葉卡捷琳娜一世)的名字,也足以可見伊麗莎白對索菲亞的器重與喜愛。
婚后的葉卡捷琳娜過著幾乎修女般的生活,但她并沒有為此喪氣,她努力研究科學和哲學,讀遍了名家著作,隨著知識的日益豐富,她對很多政事都有了自己獨到的看法。但是來自伊麗莎白女皇的壓迫使她認識到自己必須為這個國家誕下一位繼承人,幡然醒悟后,終于在1754年誕下了保羅一世。
葉卡捷琳娜越來越認識到自己只有三條出路:一是繼續當彼得的妻子,最后和彼得一起共存亡;二是逆來順受,被彼得抓起來或廢黜,最后送進修道院;三是主動采取行動,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聰明大膽的葉卡捷琳娜開始尋求支援,首先得到了大臣斯圖熱夫的支持,但隨后斯圖熱夫被告發,被女皇流放。1759年,剛出生女兒的夭折,母親的病逝成為葉卡捷琳娜與丈夫彼得矛盾激化的轉折點,兩人很快轉為公開的敵對關系。不久后女皇伊麗莎白逝世,彼得登基成為彼得三世。葉卡捷琳娜同時加緊了同近衛軍的串聯活動,終于在1762年六月提前發動政變,推翻了彼得三世,1962年9月12日,葉卡捷琳娜加冕登基成為女皇,在宣言中她把自己的加冕登基稱為“俄羅斯人民的選擇”。
葉卡捷琳娜的不流血政變得到了近臣和警衛軍的支持,同時登基后也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于是她掌握帝國大權之后便投身于富國強兵之道上。
葉卡捷琳娜接手時的俄羅斯已經是千瘡百孔,伊麗莎白一世的揮霍無度早已使國庫空虛,彼得三世短暫的在位也無所政績,于是這位賢明的君主做出了一個決定:俄羅斯須成為一個令人生畏的強權國家。對內,葉卡捷琳娜維護貴族特權,加強并鞏固了農奴制,實行開明專制。為了重新審議俄國法律,出農民以外所有階層均參與立法,葉卡捷琳娜親自為委員會編寫了《圣諭》,其中廣泛的使用了先進的西方先進思想。后頒布《御賜貴族特權詔書》。進一步擴大貴族的權力,使貴族成為特權階層。緊接著出臺《御賜城市特權詔書》,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市民的政治經濟地位。對外,葉卡捷琳娜二世是個成功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不但擴大了俄羅斯的領土,同時打開了通向黑海和波羅的海的出海口,擊敗了土耳其和瑞典,瓜分了波蘭,從而得到幾乎一半波蘭的領土。
雖然在執政后期,葉卡捷琳娜二世的施政策略有所偏頗,但縱觀全局,她依然是俄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女皇,在她執政的三十四年間,治國有方,功績顯赫,使俄羅斯成為名副其實的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因此在我看來“大帝”這個稱號她是當之無愧的。俄羅斯里上上很多帝王都有綽號,例如伊凡雷帝,彼得大帝,而我想,如果是葉卡捷琳娜二世,賢帝這個稱號似乎是最為恰當的了。我很喜歡葉卡捷琳娜二世,正如我很喜歡中國的武則天一樣,雖然這兩人性格迥異,所處的時代也毫無可比性,可我總是不由自主地把她們兩位女皇作對比,如果說武則天是用武力血腥鎮壓奪取的江山,那我更青睞于葉卡捷琳娜二世的智慧膽識和她的不流血政變。實際上,她們最大的共同點,在我看來是“開明”,廣納賢才,廣聽諫言,她們不像古代那些閨閣女子那般中庸保守,她們懂得國家的復興需要時代的進步,她們博學博聞博識,因此比別的女子甚至比大部分男子更有遠見卓識,我欣賞這樣的女性,也以她們為楷模,我覺得她們身上這種“開明”“開放”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代每一位學者去追隨效仿學習!葉卡捷琳娜二世,是俄國歷史上偉大的女帝,更是世界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寶石!她將如一盞長明燈,晝夜不熄,長長久久地指引著地球上世世代代的女性們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來掙脫桎梏擺脫男人們制定的束手束腳的條條框框!去踏遍每一個角落撫摸每一朵鮮花!去學習知識崇拜科學追逐夢想!去爭取那本該屬于自己的權力!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