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看書,每次看完總想寫點什么,寫完給朋友看,朋友總是說看完文章,也不知道這本書怎么樣?等我解釋后,朋友才若有所悟。
偶然經別人推薦閱讀了《安全寫作指南》,讀完之后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瞬時明白了自己不會寫書評的原因。
這本書是美國的勞拉·布朗所著。她擁有三十多年寫作輔導經驗,曾在多家寫作工作坊及專家協會擔任寫作顧問,為不同的機構設計培訓寫作計劃。
這本將近500頁的書有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告訴我們寫作的流程,掌握這個流程就能使寫作變得容易、有條理;
第二部分介紹電子寫作和網絡寫作的有關事項;
第三部分是介紹了二百多個涵蓋我們生活、學習、工作等各方面可能需要的寫作模板,這些模板方便參考,易于模仿,有的模板還提出了“應該做”和“不應該做”的事項說明。
強烈推薦寫作小白來讀,若是沒有時間也可以只讀第一部分,然后結合自己需要選擇的讀第三部分的使用模板。
我重點介紹關于寫作流程方面的內容:
1、確定目標
確定寫作目標很重要,它就像一個行駛在在茫茫大海上的羅盤針,幫助我們指向要到達的目的地,而且在路上偏航的時候,提醒我們及時擺正航向。
比如寫書評,要明確書評的目標,正如書中所說“書評是讓其他人能從你的書評中得到有用的信息,從而判斷自己要不要去讀這本書”
明確了書評的目的后,才會寫出有價值的、使用的書評。
我發現自己寫書評無法提高的原因,是自己一開始的目標不明確,寫的書評是讀后感,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書評
2、了解讀者
了解讀者的目的是我們在寫作的時候能夠站在讀者的角度上進行思考:假如我是一個未讀過這本書的人,我會希望:從書評中是否能看到有關這本書有用的信息呢?這篇書評的邏輯順序和措辭是否能通俗理解呢?
這樣的思考可以使我們寫作中避免迷失方向,寫出“不知所云”的書評。
書中列舉了一個很貼切的例子:為什么很多時候一份“特別簡單”的說明書,我們卻看不懂,其原因是作者認為讀者知道的自己一樣多,沒有設身處地的為讀者著想。
若是能夠站在讀者的角度上寫作,情況就會不一樣。
3、鎖定內容
鎖定寫作的內容是最重要也最難的一個環節,書中提出用頭腦風暴的形式來進行。
可從三個方面來進行頭腦風暴:
第一是不帶任何評論的想點子。有的時候我們想到組織書評內容的一個點時,腦海中會相對應的出現另一個反對的聲音,這種思維就阻礙點子的出現,所以要“關掉”反對聲音,盡可能出現更多的點子。
第二是從不同的角度想點子。這個就是讓我們發揮發散思維的方式,從不同的視角,哪怕是感覺“天馬行空”的點子都可以,最大程度的發揮想象力和思維能力,來想出更多的點子
第三是整理想到的點子。當有足夠多的點子時,就把其中相同意思、相近的點進行合并,把偏離目標的點進刪除,留下的就是合適的點子。
4、組織初稿
有了寫作點子,怎么組織文章呢?這主要取決于寫作目標,如書中所列舉的,若是說明書用循序漸進的提綱就好;描述某一件事,按時間組織比較好;
對于書評,最好有一定的邏輯順序,能使讀者看完文章有清晰的思路。
寫初稿的時候想寫的好又想寫的快,很容易產生焦慮的情緒,書中提出解決方法是在這個地方做一個標記,接著向下寫,當寫到開始質疑自己的時候,就先停下筆來,用“目標”這個篩子來篩選一下自己是否寫的有偏題?寫的內容是否對讀者有意義?寫的東西是否是有意義的?
思考完之后有了答案就可以繼續寫下去。
5、進行修改
修改并不意味著你寫的不好,它只是寫作流程的一個環節,無論你些什么,都應該留出時間來修改”
?修改什么呢?文章中的標點符號、錯別字、有重要意義的數字、句意不夠通順的句子、意思表達有歧義的段落等,都是我們要修改的內容,實在沒有什么修改的,可以從把全篇通讀一遍,看看是否達到了最初的寫作目的,文章中描述的信息時候能夠有力傳達重要的內容。
什么時候修改合適呢?這個因人而異,有人喜歡寫完就立馬修改,有人喜歡放上一段時間再修改,我個人認為喜歡最好隔一點時間,哪怕是起身上廁所后來再修改,也會有和剛才不一樣的看法。
感覺沒有什么修改呢?這個時候可以試圖尋求別人的幫助,讓朋友幫忙看完后給出一點建議,但一定要告知對方自己要幫忙檢查的目的和要求。
還有一個方式是轉動轉盤,從轉到的地方開始修改,一段一段的分批修改。
書中把這幾個寫作步驟比為小朋友玩的旋轉轉盤上的選項,可以按照從目標→讀者→頭腦風暴→組織→寫初稿→修改的步驟來寫,也可以從其中的任何一個內容開始寫,但是六個環節要都要涉及到。
我個人寫作喜歡從頭腦風暴開始,感覺這樣才有東西可寫,我不喜歡目標開始,感覺有點像“命題作文”,太受束縛,我會把“目標”作為在修改時的一個篩子來用。
同時,在文章中提到的模板案例中,作者介紹如何用轉盤來進行不同類型內容的寫作,易于我們寫作時進行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