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識并不等同于表揚
1
學生自殺,真像是什么
這是今年4月15日,一個家長群里發出的信息,
一直聽到比較多的,是初中生、高中生,因不堪學習壓力而選擇自殺,現在這種趨勢竟然已經蔓延到小學,讓同為家長的我看了,不得不為之心驚。
事情的真象目前還沒有官方消息傳出,但我仍然一廂情愿的希望:孩子最后會沒事、孩子真的只是失誤跌落而非自殺。
今天重點想說的是:作為父母,在看到這樣的消息后,我們對自己的教育該有怎么樣的反思。
為什么要聊這個?
因為所有的事情,只有找到原因,才可能找到解決的辦法,否則一次又一次的警示,悲劇仍然一而再再而三的重現。我們旁觀者很心痛,做為同是家長的我們,又膽顫心驚。
也因為,我們看到太多似事而非的評論,將事情歸結于某種教育方法上,而讓父母忽略了對自身的反省,使我們在一次又一次面對這樣慘痛事件時,沒有得到應有的警示與成長。
我們來看這件事情發生后,被引用最多的一個家長說法:
圖片上這位家長的聲音,基本代表了50%以上家長的想法--將孩子的耐挫力低,歸結于賞識教育帶來的負面結果。
可是,真實的原因是這樣的嗎?
如果再多問自己幾個問題,會不會有不一樣的答案?
出問題的孩子,家長都用了賞識教育的方法嗎?
家長真正了解賞識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嗎?
家長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又是怎么運用的?
如果不用賞識教育的方法,而改用挫折教育,孩子的挫商是不是就提升了?這些悲劇就不會再發生了?
我們作為一個成年人都明白一點:
所有理論和方法,都有其普適性(普遍適用性)與特適性(特殊適用性);有優點也有缺點。
而在教育的上,近些年推出的理論和方法,大多是典型案例推廣,并沒有進行普適性調研,更沒有做樣本收集與跟蹤,同時其宣傳點大多集中在其效果上,而極少談到劣勢與避免方法。
這就要求我們做父母的,在面對和使用一種新方法時,必須深入了解該方法的核心理念,分析是否適應于自家孩子,然后辯證的取其適合孩子的部分,放棄不適合孩子的部分。
對于前幾年進入中國教育界的六大教育方法有:卡爾威特(德國)的天才教育法、MS斯特娜(美國)的自然教育法、蒙臺梭利(意大利)的特殊教育法、鈴木鎮一(日本)的才能教育法、多湖輝(日本)的實踐教育法、周弘(中國南京)的賞識教育法。
以上六種教育方法,都有其典型成功案例,但是為什么在這許多有成功案例的方法中,大多數父母選擇了賞識教育這一種?
從我身邊父母的案例來看,無外乎以下這幾種理由:
1,賞識教育法在一段時間內宣傳特別猛,信息獲得更容易;
2,通過宣傳資料發現,這是一種更容易操作、父母實際行為上的付出需要得更少的教育方法(大多數父母依然從宣傳與字面上來理解:賞識教育,就是贊揚教育,對其更深的核心,一知半解。)
3,父母認為,中國專家推出的教育方法,應該比國外的更適合中國的大教育環境。
這說明什么呢?
說明父母在做選擇時,
對方法的易得性大于方法優劣性的重視;
對方法的易操作性,大于對方法適用性的重視;
對于方法流于表面認識,不深入學習、不進行對比、不進行孩子適應性的分析,拿來就用。
說到這里,我們是不是要反思--在孩子的教育中,我們真正付出了多少?
這里的付出不是指金錢、也不僅僅是指時間,而是付出的’用心’。
2
是方法的問題,還是我們根本就沒有懂?
我們知道了賞識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再對應一下我們平日是如何對待孩子的,就能知道:究竟是方法本身出了問題、還是使用方法的人出了問題:
賞識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承認差異、允許失敗、無限熱愛
承認差異:即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特性,包括其優勢特性與劣勢特性。
記得兒子小學的時候,班上有個慢性子的小姑娘,作業比別人慢、吃飯比別人慢、說話也比別人慢。
她總是不能如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但她真的盡力在去做,但單位時間的效率就是達不到其它孩子的水平。
小姑娘的優點是:善良、溫和、熱心。
后來老師針對這個情況,與家長做了深入溝通,并適當減免了孩子的作業,同時要求同學們也不要用異樣的眼光看待這個小姑娘。
并且經常在公開場合,表揚小姑娘的積極參與、熱心善良。
小姑娘在老師與家長的呵護下,成長得非常健康。
如果我們不能承認并正視這樣的差異,一味的認為:’你不比別人傻、你不比別人缺胳膊少腿,別人能做到你為什么做不到’的話,真不敢相信,這個慢動作的小姑娘,現在會是什么樣子。
對孩子有超出他能力以外的期待與要求,造成孩子的壓力,則會讓孩子有嚴重的挫敗感,自我價值感低,也容易產生自厭自棄的情緒。
所以,父母要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前提下,找到并接納孩子的差異。
ps:所謂接納,并不是認可后的不作為,而是接受現狀,并在可能的范圍內給予輔正訓練
允許失敗:即正確看待孩子的失誤甚至是失敗,給孩子試錯的機會。并從錯誤的過程里,幫助孩子找到正確的方法,學會在錯誤中總結經驗的思考方式。
有個很著名的案例:一個孩子打翻了一杯牛奶,沒有接觸賞識教育的媽媽,可能會對孩子發怒,不僅批評孩子笨手笨腳,還會剝奪孩子再一次嘗試的機會--這樣長大的孩子,不僅失去許多動手機會與能力,并且會給自己下一下定義:我老是犯錯,我做什么都不行。
一個經常被家長否定的孩子,習慣了自我否定;一個自我價值感低的孩子,一定是一個不自信的孩子,在團體里的自我存在感也很低,那么當他長大到會思考生死意義的年齡時,可能會因為自我價值感太低而選擇自我毀滅。
而接觸過賞識教育的媽媽,則會讓孩子觀察被潑掉的牛奶,讓孩子從中發現其它的樂趣,同時與孩子探討:牛奶為什么會灑掉?如果換一種拿的方法會怎么樣?又或是因為眼睛沒有看在路上?
然后再給孩子一次嘗試的機會--找到了問題所在,第二次孩子自然能夠成功的將牛奶拿到目的地。如果第二次不行,可以再來第三次。
最后,孩子不僅掌握了正確的拿牛奶的辦法,還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并且學會了從失誤中尋找改進的方法。
這樣長大的孩子,便學會了在遇到困難、在遭遇失敗時,該有的應對方法--一次一次的試錯,便是賞識教育里的挫折訓練。
如果從孩子小的時候開始、從孩子的每一次失誤與失敗開始,我們都給他重新開始的機會,反復訓練,孩子又如何會沒有受挫的耐受力呢?
所以,我們該反思的是:我們是如何面對孩子的失誤的?
是指責謾罵,剝奪他再次嘗試的機會?
還是一味盲目的鼓勵,卻不與他一起尋找通往成功的方法?
又或真正做到了,啟發對方法的思索、鼓勵反復的嘗試、贊揚具體的行動?
無限熱愛:即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
哪怕孩子并不完美、哪怕孩子成績并不總是那么理想、哪怕孩子有時候調皮搗蛋讓你操碎了心--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是沒有條件的。
有人會問:無條件的愛,那不是沒有管教嗎?
那和我再反問一句:愛難道就是放縱和不管教嗎?
如果有人這么認為,我只能不客氣的說:這是最低級生物的愛,連某些動物也是不如的。
真正的愛,是全然接納孩子天然的模樣,而不因為他的某些缺陷、她不能達到你的期望而放棄;
真正的愛,是有溫柔也有嚴厲,是知道底限必須堅持、那些錯誤必須制止、哪些失誤可以原諒。
也正是因為有無條件的愛,所以我們才可在面對孩子的某些缺陷、失誤、失敗時,我們有足夠的耐心、用心和智慧,去幫助他成長。
如果能以賞識教育的這三個核心理念來對待孩子,還會責怪賞識教育里只有表揚不可批評、使孩子沒有耐挫能力,遇事就崩潰嗎?
3
什么是賞識,你弄懂了嗎?
賞識的中文解釋是:欣賞并識別。
什么意思呢?
即:欣賞的前提是識別,識別孩子可被欣賞之處。
通俗的說,就是我們對孩子的賞識,是真正識別到了她可被欣賞的地方,并且真誠的表達出來,以讓她感知。從而讓他在被賞識中自我肯定,并持續進步。
而不是為表揚而表揚、所謂賞識更是流于表面的、或寬泛無意義的夸獎。
所以,賞識并不等同于表揚。
所以,賞識教育沒有錯,錯的是理解偏頗、錯的是不加分析、錯的是用心不夠、錯的是流于表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