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另一面是不可知的恢復效果,或平車,或輪椅,或步行,人們邁進康復科的大門,很多家庭小心翼翼而來,帶著無盡的希望。
在與疾病抗爭的那張龐大的生命地圖上,康復科并非主流科室,其他臨床科室宛如一座座碉堡,康復科就是密布其中纖陌縱橫的路,將這張地圖點綴得格外神秘。
作為21世紀有著“綠色治療”的康復科,打針,吃藥并不是治療的主要手段,當PT、ST、OT,機器人,康復工程這些普遍人看不懂的名詞出現時,究竟:
患者在疾病的哪些階段應實施康復干預?康復的費用究竟需要多少?如何在醫療資源與病人經濟可承受中找到平衡?康復科病房與家庭之間,是否還需要個過渡的地兒?
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和康復成為主題,對于公眾及醫院而言,這些問題值得探討。
我們將分別采訪康復科的醫生、護士、治療師、病人家屬以及業內專家,通過她們的故事,呈現一個21世紀綠色科室(康復科),透視人們在這個希望與失望交替的關鍵點上的各種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