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貞固
竇貞固字體仁,同州白水人。父親竇專,后唐左諫議大夫。竇貞固年幼能夠寫文章,同光年間中進士,補任為萬全主簿。母親去死服喪離開官職,服喪結束后,授予河東節度推官。這時后晉太祖在藩邸,任用竇貞固作為廉介,非常器重他。等到即位后,提拔為戶部員外郎、翰林學士,拜為中書舍人。
天福三年,下詔百官各自上奏密封的奏疏,竇貞固上疏說:“陳聽說推舉善良賢明為明,知人之才為哲。圣君在位的時候,民間沒有隱居沉淪的人;清明時代任用人才,政治自然沒有紊亂。求賢若渴,從諫如流,是鄭國用來贊美姜子皮的。是魯國用來譏諷文仲的。治國的關鍵,首要是引進賢能的人。陛下剛剛建立基業,應當尋求眾多人才。請求陛下下詔給邊關,命令有關部門議定一個人,又和能力學識,可以擔任何官職,朝廷依靠奏折進行任用。如果能夠符合推薦,果然是個人才,上奏的官員,希望能夠給與獎賞;如果舉薦與事實相違背,或者徇私舞弊,所安的官員,應該加以處罰。自然能官職按照德行排序,位次應該依據才能進行提拔。三人同行,尚且聽說選擇好的人;十目所視,一定不會有看法錯誤。臣職位在于議論思考,所以敢于陳奏偏激的看法?!?/p>
奏折奏上后,皇帝深為贊賞,命令有關部門制定國家的法令。第二年改任御史中丞,與太常崔棁、刑部侍郎呂琦、禮部侍郎張允一同詳細制定正冬朝會禮節、樂章以及二舞行列。歷任刑部、門下二侍郎。
竇貞固作為禮部尚書對于七廟的禮儀建立至關重要后漢
后晉少帝即位,拜為工部尚書。升遷為禮部尚書,擔任貢舉。舊的制度,進士晚上考試,以換三次蠟燭作為你時限。長興二年改為白天考試,竇貞固以白天時間短,難以全部發揮出文士的才能,奏請回復夜試。選拔士人公正適當,當時人都陳贊他。改為刑部尚書,離京擔任潁州團練使。一年多后,又拜為刑部尚書。
后漢太祖進入汴京,竇貞固與禮部尚書王松率領百官在滎陽西朝見,后漢太祖停下車駕,犒勞他們很久。當初營造宗廟,皇帝因為姓出自漢,于是承襲國號也稱呼漢為國號,尊漢光武帝作為始祖,并親自連同祠廟共為五座。詔書說群臣議論,竇貞固上疏說:“按照《王制》‘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人一廟?!薄墩x》說:“周代制度七廟的,太祖以及文王、武王的與親廟四座?!?/p>
又說:“七廟,是根據周代為基礎。有相應的就建立七座,沒有就相應的建立五座?!惫馕渲信d,以及魏朝、晉朝、南朝宋、南齊、隋朝、唐朝,有的建立六廟,有的建立四廟,都是建國剛開始,不滿足這個數目。
《禮》上說:“德厚的流光”,這就是天子祭祀六代的道理?,F在陛下平定寰宇,重新興復漢祚,廣泛尋求典章制度,建立宗廟。請求設高祖、曾祖、祖父、父親四座廟。至于自古圣明君主祖有功、宗有德,在寺廟之外另外建立始祖廟,不被固定數目所限定,所以或者五廟或者七廟。現在請求尊奉高皇帝、光武皇帝作為始祖,效法文王、武王的不變的制度,按照歷朝六廟的舊規,以合乎典章禮法。后漢太祖聽從了他。議論的人認為天子建國,各自依隨他的起源,堯出自唐侯,大禹生大夏就是這樣。立廟全部都是祖宗有功勞,商朝的契、周朝的后稷,魏國的武帝,晉朝的三廟就是這樣。高祖起于晉陽,后來追嗣兩漢,只用同姓作為遠祖,很不符合這個道理;竇貞固又用四親相配,上合高皇帝、光武帝,背離得更遠了。按舊例建立親廟是可以的,起于都不符合禮法。不久升遷為吏部尚書。
竇貞固中了蠱毒,嘔吐,吐出惡臭的東西
當初,皇帝與竇貞固一同侍奉晉太祖,非常融洽。這時蘇逢吉、蘇禹珪從霸府(藩鎮)的僚屬驟然提升為宰相,想要以舊臣為首,因為竇貞固持重寡言,有威望,就被授予司空、門下侍郎、平章事、弘文館大學士。竇貞固少年時候中了蠱毒,好像贅生在喉嚨中,經常梗阻。等到做宰相后,經常嘔吐,有形狀像蜥蜴一樣的東西落在銀盤中,毒氣沖擊盤子,在大路上燒掉,氣味在百步以外也能聞到,人們感到很奇怪。后漢隱帝即位,加司徒,改本籍貫安鄉為賢相鄉,班瑞里為勛貴里。楊邠、史弘肇、王章樹結黨恣意妄為橫行專斷,專權欺凌皇帝,竇貞固僅僅端莊穩重,不能規勸挽救。
周太祖起兵,竇貞固與蘇逢吉奉后漢隱帝在野外,兵敗。蘇逢吉倉皇自殺,竇貞固于是拜謁周太祖。周太祖假稱皇太后的命令,委任竇貞固、蘇禹珪、王峻一同長官軍國政事。周太祖登基后,加兼侍中。恰逢馮道作為首相,改監修國史。不久罷相,擔任司徒,竇貞固于是回到洛陽,繳稅服勞役,淪為編入戶籍的普通百姓。竇貞固不能忍受,向留守向拱陳訴,向拱不聽。
北宋初年,作為前朝三公到宮廷陪席,拜謁范質,請求擔任東宮三少,奉朝請,范質不給他上奏。于是回到洛陽,放曠山水,與布衣百姓攜手歌姬喝酒自得其所。開寶二年病重,親自寫自己的墓志銘,去世,享年七十八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