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有位“長樂老”,歷經4國9帝,為何深受宋朝儒士詬病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混亂的時期,比之南北朝不遑多讓。如果說南北朝時期北方亂成一鍋粥的話,那么五代十國就是全國都亂成一鍋粥了。

在這個時期內,王朝更迭、能臣武將身死國滅只是彈指之間的事情。而就是這樣的時期,仍然有一位“不倒翁”,不但在混亂之中逐步成長,而且輔佐了四國十帝,最終老死于后周世宗時期。他就是鼎鼎大名的“長樂老”馮道了。

馮道的人生經歷

馮道25歲那年,幽州節度使,后來的桀燕皇帝劉守光把他征調了。

沒多久因為一次勸諫被劉守光關進監獄。還好被人救了出來,跑到宦官張承業的地盤,被任命為河東節度使掌書記。

張承業支持的李存瑁建立后唐,馮道被后唐莊宗李存瑁請去,擔任戶部侍郎,一下子上升到了近乎宰相。

李存瑁當了三年皇帝,義子李嗣源造反,成為后唐明宗。馮道又被明宗任命為宰相。

唐明宗死后,后唐愍帝登基。潞王李從珂叛變,自己當了后唐末帝。后唐末帝繼續任用馮道,先讓他出任節度使,后來又封了司空的虛銜。

李從珂當了兩年皇帝,石敬瑭造反,滅了后唐,建立后晉。馮道先生又被石敬瑭給拽了起來,擔任宰相。其間出使契丹(遼國),待了3年。

從契丹回來,石敬瑭給馮道加封司徒,并封為魯國公。

石敬瑭病死,馮道輔佐晉出帝登基,被封為燕國公。過了兩年又因為被誹謗,派到地方擔任節度使。

晉出帝被契丹人給消滅。馮道也被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俘虜,連同其他大臣向北方轉移。走到鎮州時,耶律德光病死,契丹國內忙著爭權奪利,便沒人再管馮道等人。此時后漢趁機將鎮州收復。而馮道等一班大臣也得以回到中原。

馮道被后漢高祖封為太師。漢高祖死后,漢隱帝碰到手下李守貞等節度使造反。后來的后周太祖郭威被任命節制諸節度使,平定叛亂。

后周太祖不負眾望,平定了叛亂,帶領大軍反攻進入后漢的京城,消滅后漢,建立后周。馮道被任命為太師。

郭威病逝,養子柴榮成為后周世宗,馮道終究年紀過大,于73歲高齡老死京師。

在馮道活著時,為自己寫了一份自傳《長樂老自敘》,概括了自己這一生,講到自己小心謹慎,在孝于家,在忠于國,到老了安于殘生的自樂之得。

馮道的一生,深合孔子的儒家精神

孔子的忠誠,從來不是對于某一個皇帝而言的,總是為國為民才是忠

孔子當時輔佐魯定公,只用了一年時間,魯國氣象大變,顯示出蒸蒸日上的氣象。魯國的鄰居齊國見到了很害怕,于是就給魯定公送去美女美樂,魯定公因此“三日而不朝”,日夜沉醉在女樂之中。孔子一看,覺得魯定公沒救了,于是帶著徒弟們離開了魯國,開始周游列國。

后來有一年,齊國準備攻打魯國,孔子聽說了這個消息,準備親自前去擺平這件事。他的弟子子貢自愿代替老師跑一趟,便有了后來的子貢游說吳越,而吳越北上爭霸的故事,而子貢的這次游說,也給整個春秋諸國的形式造成了很大改變。

所以說,孔子的忠誠對象從來不是哪位帝王,而馮道也一樣。他忠誠的對象是這個國家,這個國家的人民百姓

馮道曾經服侍了四個王朝,十位皇帝,說實話,很多都不是他想要扶持的。因為那個戰爭紛紜的時期,當上皇帝的更多的都是一介武夫,對于知識文化什么的統統都是大老粗而已,這對于馮道而言,并不是一件開心的事情。比如他在輔佐后唐明帝時期,曾經多次勸說明帝休養生息、居安思危的道理,結果明帝壓根就聽不懂,又不好意思直說,只好等到馮道走了之后才讓身邊的侍從給自己用大白話解釋一遍,才恍然大悟:馮老頭說的對啊

后唐莊宗時期,為了穩定國家,他也盡力勸諫莊宗,比如莊宗曾經和自己的部下發生矛盾,如果是一個大老粗辦事情,那就是恨不得打一架或者滅了對方才好,還好馮道在中間當了一回緩和劑,成功化解了莊宗和部下的矛盾,穩定了政權。

馮道擔任大臣時期,不管是哪位皇帝上任,他都致力于文化的保存和官僚隊伍的培養,在那樣一個混亂不堪的時期,從寒門士子中選拔出了大量人才。而對于世家家族的那些學習根底漂浮的年輕人一律壓制不用。可以說,在他的保護下,曾經用官方的力量完成了對《九經》的印刷傳播,更完成了對當時很多文化的保留。

孔子所謂的君子,用五個字來說就是“溫良儉恭讓”了,而馮道正合其道

什么是“溫良謙恭讓”呢?就是說一個人要時刻平和、善良、恭敬而嚴肅、節儉、友好謙讓,達到這樣的程度,才能說是修身養性的大成了。

反觀馮道的一生,出仕之前在家里安心讀書,并不覺得貧窮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在他服侍過的皇帝中,只有在最后一位皇帝周世宗時期,馮道才“諍諫”了一回,就是勸說周世宗不要剛剛當皇帝,還沒給周太祖發喪,就急著出兵打反對他的劉旻。但是也招致了周世宗的怒氣,把馮道派去給周太祖辦喪禮了。除此之外,其余時候他始終安安靜靜的陪伴在每一位帝王身邊,不卑不亢,要勸說皇帝的時候也盡量用溫和的方式說話

有一次在后晉皇帝石敬瑭時期,大臣們推舉他當司空,但是司空是個虛銜,沒有實際工作,于是當時的宰相便安排他灑掃祭祀,他也欣然聽命了。其實,馮道的一生,起伏多次,并不是像后來一些人總結的長期擔任三公等高位,但是每次有所起落的時候,他總是能夠心態平和的前去新的崗位工作,對于為什么把自己貶職則從來沒有口出狂言。

馮道年輕的時候,曾經因為給父親服喪而辭官回家。他看到當地百姓饑困不已,于是不但自己親力親為的耕作自己家的地,還偷偷摸摸幫助周圍的鄉親種地。他還把自己當官所得到的俸祿分送給周圍的窮苦人民。

孔子所謂的孝,不是說從宋朝開始的那種孝。孝首先是發自內心的一種狀態,是對于親朋好友的友愛精神。

所謂孝,其實是一種仁愛精神的體現。仁愛為其體,孝道為其用而已。孔子說孝的本意,最關鍵的便在于“色難”了。對父母兄弟姊妹,當然是尊敬愛護了。推而廣之,對上級要尊敬,對部下要友愛,如此才能成為孝。

馮道老先生其人生有意思就有意思在這一點,似乎他和同時期同事沒有怎么發生過矛盾。千萬別那么想,再偉大的人其實都一樣的過著生活。在孔子看來,達到“圣人”的人則更像一個平凡的普通人而已。所以馮道一生必然也和同事發生過矛盾,但是他的仁愛之心,讓他處處學習忍讓,對那些年輕人則處處關心關懷,培養著他們的成長。

等到他去世的時候,寫下的《長樂老自敘》也說到: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上不欺于天,中不欺于人,以三不欺為素。賤如是,貴如是,長如是,老如是。

不得不說,馮道深得孔子的“仁孝”精神。

在孔子看來,不管什么時候,能好好活著才是真本事

孔子有個弟子,叫做南榮。他評價這個弟子說他是“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不但把這位叫做南榮的弟子夸得跟花一樣,而且還把自己的親侄女嫁給了他。

由此可見,孔子其實并不支持什么為皇帝死難的做法。他還評價當時的一位大臣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如果一個所謂“君子”也像莽夫一樣,見到什么事情都容易喪失理智,那么他連活下來恐怕都有些做不到的地方,何況再照顧別人,傳播什么“仁義”呢?

馮道可比孔子的這位弟子南榮做的更出色。他最危險的一次,其實是在剛剛出仕的時候,跟著劉守光。有一次劉守光要攻打他自己的兄弟,馮道勸了他一勸,這下好了,馮道這次險遭殺身之禍。還好被人打破監獄救了出來,連夜跑到了太原,躲過了這次殺身之禍。或者也因此,他一下子看破了這個世界,知道自己在這個亂世之中所接觸到的都是些什么人:從劉守光到李存瑁,一直到后周的郭威,不外乎都是帶兵打仗的武將們,這些人長期以來形成的是一種軍事化的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思維。于是馮道學會了隱忍,安排做事情便做,沒安排做的事情堅決不做,更加上“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的謹慎寡言,在這樣一個時期,不但最終自然老死,而且還封公稱王。

這樣一位牛人,怎么會有那么多人誹謗攻擊他呢?

馮道確實要承擔一定的主觀因素責任。

《新五代史》中卷五十四,寫道:道既卒,時人皆共稱嘆,以謂與孔子同壽,其喜為之稱譽蓋如此。

馮道雖然身死,但是他做過的事情確實很多,不論是那些大頭兵還是當時的知識分子層面,都不得不由衷佩服這位“不倒翁”,更為他能夠獲得這樣的榮譽而高興夸贊。

但是馮道自己寫了一篇自傳,最后用“長樂老”來稱呼自己,一個是因為自己老家在長樂這個地方,另一個,卻是因為他對于自己能夠在這樣的亂世中求得一份生存,最后老了的時候,可謂兒孫滿堂,后繼有人了。所以他自己說“老而自樂,何樂如之”。這可捅了宋朝儒士們的馬蜂窩了:你看看你跟了四個朝代十個皇帝,卻沒有對一個是盡忠身死的,始終是在混亂中求生存,從來沒有想過能夠為哪個皇帝死節,到老了還夸夸其談,說自己“長樂”,真真的是“老不要臉”啊。

殊不知馮道對于自己的一生,沒有能夠輔佐一位明君,并幫助他統一天下,感到才是最大的遺憾了。只不過自己現在已經老了,實在沒必要再想太多,人生也差不多到此為止了,所以安于此樂罷了。

攻擊馮道的都是些什么人什么話呢?

我認真看了一下,有北宋開國二十四功臣之一的薛居正,有北宋名臣歐陽修、蘇轍,有北宋主導過變法的司馬光等等眾多“知名”人士。

大家攻擊馮道的地方,無非這幾個方面:第一,馮道不能跟著一個皇帝死節,不能跟著一個朝代死節,卻連續跟了四個朝代十個皇帝,最終老死。第二,馮道“居無功”,明明在很多皇帝那里都是三公宰輔之類的高官,卻終其一生,只有在周世宗時期有過一次“諍諫”而已。第三,如馮道這樣德高望重的人,按照孔子的想法,應該是“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才對,發展到司馬光等人,便成了“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了。第四,馮道這個人太不低調,竟然還自己給自己寫個自敘,自命“長樂”,犯了天下讀書人的忌諱了。

但是認真來看,第一,孔子本來就不是讓人死節的,何況孔子自己都沒有那么做。在孔子看來,“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但是儒學發展到宋朝,已經成了“忠君”了,說白了就是“君為重,社稷次之,民為輕”。

第二,馮道也想要建功立業呀。可惜時不我待,在那個五代十國的大時期,每一個皇帝屁股坐在位置上沒幾年就完蛋了,活的最長的要算是后唐明宗,而那時期,在馮道的輔佐下,后唐國力發展相當不錯,如何可以說是個“無功”之人呢?或者有人說了,這不是馮道自己在自己的自傳里說的么?那么這就足夠顯示出馮道的“謙讓”了。他不論是在哪個皇帝時期,都盡力干好自己的事情,怎么能說不是孔子的精神呢?

第三,孔子所說的“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可不一定非得要辭官歸隱呀。古人有句話說,大隱于市,小隱于野。其實這句話已經充分融合了老子的思想了。但是在孔子來說,應該遵從的精神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才對。而孔子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結合他《論語》全文來看,明顯是說能夠說得上話就用溫和的方式勸諫,不能說得上話,便沉默寡言,做自己的事情就行了。

第四,如果有人借口馮道以“長樂”自居,明顯是讀書沒讀到家才對。馮道的這篇“長樂老自敘”除了對自己一生的描述之外,最關鍵的便是最后一段的總結。在這篇總結中,馮道絲毫沒有提及自己曾經付出的努力,卻只是遺憾于自己未能輔佐一位明君統一天下,到老了的時候,看著自己子孫滿堂,只好圖個“自樂”而已。不得不說這已經非常謙讓的低調的話,最后在宋朝人眼里卻成了“大逆不道”,成了馮道自我肯定,自己樂呵自己的“定論”了。

時代越缺乏什么,則往往越提倡什么

在戰亂的年代,大家連自己生死都忙不過來,朝不保夕,所以生存才是硬道理,如果房子倒了,朝代換了,只要有人,有文化的傳承,那么這個國家和民族就依然存在。

到了和平年代,強調的是發展。人民安居樂業、不缺吃穿,國家強盛,外御強敵,內倡升平。可惜在很多朝代看來,非得要整個國家都有忠君思想才行。如果沒有忠君思想,似乎這個國家都沒法持續下去了。

尤其是宋朝剛剛經歷了五代十國的混亂,需要給這個社會建立一套統一的思想體系,“忠君”便成了核心。其實宋朝本身就立國不正,是趙匡胤篡權得來的,那么他篡權之后跟著又轉身輔佐他的那些后周大臣們豈不是萬死難辭其咎了么?

殊不知“忠”是兩面性的,不但臣子們要忠于帝王,而且帝王們也要忠于臣子們才行。所以片面的忠誠也給了宋朝留下巨大的恥辱和傷口。

馮道已經去世幾千年了,雖然他曾經有著這樣的輝煌,也曾被人詬病。但是從長期來看,我們不得不贊嘆其身上閃爍著的孔子的光芒。而我們作為后人,更有責任對自己過去的文化整理和反思,去蕪存菁,方能使得我們的文化再度輝煌。孔子曾經感嘆,國家滅亡,只要文化還在,那便不算失去其精神,或者在某個時間還可以得到再續。而如果一個國家連著文化都滅亡了,才真的是滅亡了。看看曾經的四大古國,是不是只有中國還有文化傳承呢?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朝時登上朝陽山, 鳥翠鳴蟬聲悅爾, 情人湖畔伴情人, 有緣無分盼來生。
    雨靈200601閱讀 188評論 0 4
  • 把文字捶打、淬火、磨礪,鍛造成一把匕首 ——帶毒的 刺向荒蕪的大地刺向無恥的人群和卑微的自己 一定要帶殺氣 殺一天...
    鄭禮閱讀 661評論 9 5
  • 減脂餐
    苑妍閱讀 124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