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火星救援》依據(jù)美國科幻小說作家安迪.威爾寫的第一本書改編,導演雷德利.斯科特。
《火星救援》2015年拍成電影,獲得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提名等諸多獎項,是一部錯過也須補看的精彩影片。
筆者看了電影又翻了翻書。
這本以日志形式寫成的幽默科幻小說,描寫了人類首次登陸火星,卻發(fā)生了與地球失聯(lián),在火星求生,太空飛船實施營救的故事。
安迪.威爾是位技術(shù)宅男,整天沉迷于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物理。15歲被美國國家實驗室聘為軟件工程師。
在寫這本書時,安迪.威爾自學了軌道動力、載人飛船、植物、航天發(fā)展史和火星概況等等理論,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年斜杠專家。
1.
美國太空總署的阿瑞特3計劃,預計一行六人在火星待31天。其中的一名美國宇航員馬克?沃特尼是一名植物學家,也是一名機械工程師。
在這之前,太空總署利用無人機運輸方式,用了3年時間將實驗設(shè)備發(fā)射到火星上,然后再派探險隊去火星做實際調(diào)查。
阿瑞特3計劃之前有阿瑞特2和1,前兩個探險隊凱旋而歸。輪到計劃3,運氣差矣。
阿瑞特3計劃探險隊剛到6天,突如其來遭遇沙暴,導致棲息艙旁邊用來撤離的火箭MAV即將被吹翻。要是翻了,就再也沒辦法回地球了。
火箭設(shè)計可以抵御每小時150km的沙暴,可這次的沙暴每小時是175km。
所以,隊長劉易斯宣布轉(zhuǎn)移到火箭MAV中,在MAV被吹翻前發(fā)射,回到太空中的赫爾墨斯飛船上,然后撤回地球。
馬克從棲息艙步行到撤離火箭MAV時,一根天線擊中了他,并被沙暴吹走。地球上的美國太空總署NASA宣布他無法生還。
2.
馬克在沙暴后蘇醒發(fā)現(xiàn)火箭MAV已經(jīng)撤離不在原地了。
他立即確認了兩件事情,要么,徹底完蛋;要么,自求生路。
他很沮喪。
一生中最輝煌的31天,才開始6天,就成為維基百科詞條:馬克?沃特尼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個死于火星的人。
運氣暴漲暴跌,又不是股票。他很詼諧。
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遷徙火星的。大難不死的我怕誰,我是植物學家、機械工程師。嚯、嚯。
無非就是回到創(chuàng)世紀,或成為魯濱遜而已——火星上的!耶。
馬克不用梳理,就知道一個人要在火星上活下去需要解決什么問題。
他開始一項一項地著手研究解決,分輕重緩急。
3.
檢查傷口。這不是什么難題,每個航天員的必修課程。
馬克?沃特尼拔出刺傷腹部的天線。然后,局部麻醉、沖洗傷口、縫9針,吃抗生素。搞定。
電影改成用訂書釘把傷口訂上。看著有點哆嗦。
馬克清點了艙內(nèi)留存干糧,然后測算后發(fā)現(xiàn),可以維持300天。
很明顯食物不夠。
于是馬克立即恢復植物學家身份,愉快地當上了高科技農(nóng)民。
他利用自己和昔日伙伴的粑粑,風干后加入比例的地球和火星土壤,種上土豆。然后把棲息艙和帳篷連接,擴大種植面積,循環(huán)再生,得到更多的土豆。
打斷一下。
火星上的土壤沒有細菌,所以植物不能存活。而越熏人的粑粑,蛋白質(zhì)越多,越是好的有機肥料。
馬克用自己的尿液進行水循環(huán)裝置過濾,得到飲用和灌溉的水。嗯,有些惡心,但水還是稀缺,為此,馬克開始制造水。就是在棲息艙里點燃聯(lián)氨,來獲得氫氣。
在得到氫氣的同時,馬克不小心把氫氣釋放到了棲息艙內(nèi),引起爆炸。
老天疼惜馬克的努力,雖然把馬克炸飛了,但讓他得到了水和食物。
作者安迪?威爾在接受采訪說:我很喜歡馬克造水的那些舉動。
即使重寫,我也會讓馬克流落到火星的阿克達西平原,那里是一片沙漠,散布在土壤里的水只有很少一點點。我喜歡他從聯(lián)氨里分解出水的做法。
有水了。有土豆了。
馬克成功地在火星上建立了自己生存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人生找不到出路嗎?先建立正確的認識系統(tǒng),馬克對待生存的態(tài)度可以借鑒借鑒。
4.
但通訊斷掉了,馬克成為一座真真正正的信息孤島,連土人“星期五”都找不到,這可太糟糕了。
重啟棲息艙的通訊裝置?
不行,棲息艙的通訊設(shè)備被沙暴吹爆了。所以,馬克沒辦法跟地球NASA和赫爾墨斯飛船上的伙伴們聯(lián)絡。
馬克發(fā)現(xiàn)在火星東面有一臺1996年太空總署NASA送到火星探險的探測器探路者號,后來因為沒電失去回應。
于是馬克開著電動車去尋找,此中遭遇的艱難險阻略。
找到后把這個玩意兒搬回棲息艙充電。之后,通過探路者號的通訊設(shè)施跟地球聯(lián)絡。
此時的太空總署NASA,也用衛(wèi)星觀察到馬克還在人世,興奮不已,趕緊與馬克接通了聯(lián)絡。并著手救援他。
此時,棲息艙設(shè)備發(fā)生故障,產(chǎn)生爆炸,馬克沒有被炸死,但土豆全死光了,沒有材料就沒有辦法重新種植。
太空總署知道這件事情后,怕馬克挨餓,民以食為天嘛,盡管馬克已經(jīng)在天上。立即發(fā)射了物資補給火箭去火星。但火箭升空后馬上發(fā)生意外爆炸。
營救計劃方案敲定兩個。
其一,求助于中國。中國犧牲太陽神計劃,答應貢獻出投放食物,補充馬克的食物,以等待阿瑞特4計劃實施營救。
這個計劃實施需要4年,到時候,馬克已經(jīng)是火星上的第一條風干的肉干兒了。
其二,把食品補給火箭射向正飛回地球的赫爾墨斯太空飛船。
赫爾墨斯在運行549天(一年半)的時候?qū)⒙舆^火星,這時候去救馬克,可以節(jié)省非常多的時間。但到時候,馬克也差不多是肉干兒了。
恰好此時,赫爾墨斯太空飛船接到一個神秘的病毒文件,知道了馬克還活著。立即改變航向,與馬克聯(lián)系營救。
太空總署NASA官僚們被迫同意赫爾墨斯行動。
就像電影《率性而活》里的警署李署長被迫跟著一根筋的交警鄭度滿把演習堅持下去。
馬克結(jié)束了一年半的棲息艙定居生活,開著改裝的漫游車,經(jīng)過長途跋涉3200公里,克服途中沙暴等等困難。找到了阿瑞特4設(shè)備撞擊坑。
馬克終于登上了阿瑞特4計劃的撤離火箭,他異常的興奮。
但是,太空總署發(fā)現(xiàn),要讓載著馬克的撤離火箭可以飛升到能接觸太空飛船的高度,需要減輕撤離火箭的重量。
馬克只好扔掉重物,把撤離火箭改造成一個鐵皮帳篷一樣的輕型玩意兒。
太空總署在遙遠的地球遠程控制馬克的火箭撤離。
馬克坐進艙內(nèi),鐵皮帳篷直接沖向太空,馬克受到重力影響陷入昏迷,他的生命掌握在接應他的飛船隊友手中。
問題又來了。
接應馬克的赫爾墨斯太空飛船的飛行速度比改裝的撤離火箭快太多,它無法準捕捉和對接馬克改裝的撤離火箭。
隊長劉易斯命令用炸彈炸掉飛船的門,利用爆炸產(chǎn)生的的反沖力氣壓來減速,改變航線。在即將錯過交匯點時,貝克醫(yī)生出倉接應了馬克。
電影是隊長劉易斯出艙接馬克。
馬克蘇醒過來后,刺了太空衣一個洞,利用太空衣的氧氣形成反沖控制自己的方向。
馬克像劉易斯飛去,卻擦肩而過。在千鈞一發(fā)之際,馬克抓住了劉易斯噴射椅的繩子,終于獲救。
“六名船員安全登船”,來自赫爾墨斯太空飛船的聲音標志著“火星救援”計劃成功。地球上觀看直播的人們歡聲雷動。
“有利的情況和主動的恢復,產(chǎn)生于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這句名言用在馬克獲救上十分契合。
5.
看了《火星救援》電影和小說,筆者有三點體會。
一是別怕難。
無論要做什么事情都差不多。馬克解決了食物問題,又解決水的問題,解決了水的問題,又解決通訊的問題……。
生活中會遇到很多困難。解決一個,又冒出兩個。但每解決一道難題,解決問題的實力就會上升,搞不好通過解決問題還會成為某方面的專家。
馬克要回到地球的各種周折環(huán)節(jié)一個都不會少,他改裝火箭,撤離火星,在準確的時間、準確的地點來到和赫爾墨斯飛船的空中交匯點。
沒辦法,命運轉(zhuǎn)機如任性的黃河,非要拐個九曲十八彎才能流入大海。
二是別等待。
馬克與地球失聯(lián)后,沒有去多愁善感慨嘆命運無常。不過多愁善感也沒有用。
反正他就在火星上,老天爺和他面面相覷,也幫不到他。
所以,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即就做。
有棗沒棗先打一桿子再說。也許沒棗,也許有棗,可不揮桿怎么知道有棗沒棗。所以,等待一點用處沒有,開干才是正理。
正因為馬克開干,地球人才知道怎么幫他。
三是帶著問題挖洞,一步一拱。
比如馬克,如何救治傷口,沒有醫(yī)生,他用訂書釘把傷口縫合,雖然很恐怖,但這個辦法是行之有效的。
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自然會有積極的心理建設(shè),更有信心攻克接下來的一個個困難。
大概就是這樣吧。
Eed
圖片源自網(wǎng)絡,謝謝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