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職在家的154天:在迷霧中尋找真實的自我

文/水湄青萍

01

今天是2017年12月11日,我辭職在家的第154天。

就在過去的一周里,我默默拒絕了三家公司的offer,告訴自已:這次絕對不能將就!

也在這個過程中,我好像越來越接近真實的自我。

其中,有兩家教育公司的面試讓我感觸頗深。

A公司的老板溫文爾雅,中學教師出身。他鐘情自然教育,覺得孩子更應該回歸大自然,在該玩的時候玩,在該學習的時候學習。

也許是久離沙場、疏于練習,加之我本來嘴笨、反應慢,在這家公司的面試,整體表現有點糟糕。

談及采訪時,他問:如果第一次去采訪某人,要怎么迅速破冰?我一下便卡住了,怎么破冰?我在頭腦里快速搜索過往的經驗,短時間卻也理不出個頭緒來,只好誠實答道:“不好意思,我在這方面不太擅長。”

接著,他又拋過來另一個問題:“你將來的職業規劃是怎樣呢?我第一眼看到你的簡歷,覺得有點雜”。“我……我畢業后一直在做文字工作,但具體針對哪個領域,我可能還在摸索……”我有些尷尬地答道。

整個面試過程中,類似的提問,就如流彈般一個個迎面射來。我卻毫無招架之力,只覺得兩頰發燙,如坐針氈,心里默默哀嘆道:這次面試估計是沒戲了。

B公司的老板,是一檔教育脫口秀節目的知名主講人,批判傳統教育,青睞用互聯網+技術的方式,改變教育資源在城市和鄉村分布不均的現狀。

不同于A公司老板的溫文爾雅,在面試的幾十分鐘里,B公司的老板充分展現了一個脫口秀主講人狂放不羈的個性,以及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口才。

他說我和他差異之大——他研究生畢業,身價好幾億,不愁吃穿;而我卻要為一個工資1.5萬的工作崗位奮力掙扎——全在于思維方式的不同。

他說今天羅胖每天在公號上發60秒語音,肯定沒多少人理睬;但如果你說自己知道他小雞雞上有顆痣,就一定有人覺得驚奇。

他說他認識好多非常優秀的編輯,公眾號好幾百萬個粉絲;而我寫的東西,都是傳統教育下的八股文,要是他,就會毫不猶豫地扔進垃圾桶里。

然后,他還微笑著問我:你是不是小時候作文寫得特別好?

最后,他總結道:“學心理學的,要明白傳播的本質。做編輯,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差異化的思維,才能讓別人認可你、喜歡你、追隨你。”

終于,面試結束了,我站起身,說了一句:“謝謝您,我確實做不了您口中所謂優秀的編輯。”

02

兩次面試的結果如何呢?

沒走出B公司的大門之前,答案已經昭然:價值觀不同,就算能短時間和諧相處,但無論如何是長久不了的。

讓我真正感到意外的是A公司。那天面試結束的下午,HR給我發來了一條短信:“黃總覺得你文字功底挺不錯的,希望你接下來考慮一下自己的職業規劃,列一個工作設想,另外再梳理下自己手頭可以為公司所用的資源。”

這條信息,突然間擊中了我的心靈。職業規劃?我似乎從未認真地考慮過。

一時間,我的思緒又飄回到5年前剛畢業那會兒。也是如此迷茫,不知道何去何從。

那時,我盡管已經在象牙塔里苦修了25年,口袋里揣著研究生學歷的紅本子,但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卻顯得如小學生那般茫然無措。不敢奢談夢想,只是希望在自己現有能力的基礎上找一份工作就可以了。

因為從大學到研究生,自己所接觸的都是教育相關的領域,便打算在學校謀個老師的職位。只要有學校要招心理或語文老師,只要是浙江省范圍內的,我就立馬報名。

杭州、寧波、紹興、柯橋、東陽、海寧……我在這些地方兜兜轉轉,來來回回,但無一不慘敗而歸。

未來的方向沒有變得清晰明確,我卻漸漸迷失了自己,越來越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那段時間,我一直寄居在海寧姐姐家。吃穿用度,包括面試的正裝,都是姐姐幫我買的。

我想自己四肢健全,卻還要事事依賴姐姐,心里十分過意不去,亦覺得羞愧難當。后來,就在海寧培訓學校做了一個月的英語兼職老師。

拋卻所謂的理想,所謂的迷茫,只專注于當下的工作,上班下班,認真備課,認真教小屁孩。我倒開始變得心平氣和起來。

就在結束這份兼職后不久,某天夜里,當我翻看自己過去在QQ空間寫的日志,想著自已也許可以試試文字方面的工作。

接下來,我便開始了5年的碼字生涯(詳見《碼字5年》),從出版社的文字編輯,到文化創意公司的雜志編輯,再到互聯網公司的文案編輯……一路踉踉蹌蹌,摸索著前行。直到今年6月底,我從互聯網公司辭職回家。

沒想到,5年后的我,如今又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不同的是,5年前,我為做什么工作而糾結;5年后,我為在哪個領域深入下去而糾結。

翻出手機里的那條短信,一個字一個字地看,一遍又一遍地問自己:你究竟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為什么你如此頻繁地跳槽?為什么你那么容易受別人影響,而沒有內心堅定的東西?

不,這次我不要急匆匆地跳進圍城,爾后又狼狽撤退。

思忖良久,我在對話框里敲下了一長串黑色的方塊字——

“您好,昨天收到您的短信后,我就一直在思考自己的職業規劃,以及能為公司帶去什么資源,以下是我的答案。

關于職業規劃,很抱歉,我依然給不出非常明確的答案。內心唯一確定的是:不管什么時候、在哪里,我都要一直寫下去。只要是人文歷史相關的,我都愿意去寫。

有時候,人光靠理性思考,其實并不能知道自己的興趣點所在。直到我最近看了《故宮100》紀錄片時體驗到那種興奮的心情,那種看完一集還想再看一集的渴望,我想自己是喜歡文化這塊的。而心理方面的,我也許只想把它當作一個調整自己、完善人格的秘密花園、一個業余愛好。

關于能為公司帶去什么資源,我依然很抱歉。微信里雖然有不少插畫師以及學心理學的同學,但彼此相交不深。我不知道這能不能算作資源,估計并不能給公司帶去多少幫助。

綜上,我覺得自己可能不是公司需要的人才。但是我仍然非常感激:您和黃總昨天能如此坦誠地與我交談,讓我受益匪淺。

最后,希望公司能找到合適的人,也期盼未來能有合作的機會。再次感謝!”

我想,這就算作一種終結了吧。

沒想到,過了一會兒,HR發消息告訴我:老板非常理解我的個人選擇,不僅邀請我成為公司的兼職撰稿人,還希望我整理一份之前寫的鄉土類文章,如果合適就征用,并會支付我稿酬。

要知道這些鄉土類文章,在簡書上的閱讀量幾乎少得可憐,但就是這無人問津的文字, 被另一家公司認為是垃圾的東西,卻獲得了認可!

那個晚上,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這件事讓我相信:默默耕耘,總會有收獲的,要么早一點,要么晚一點。即使再小眾,也終會等到懂得欣賞它們的人。

03

辭職在家的將近半年時間里,我大部分時間過著尼姑般的修心生活,每日看書、碼字,以及繞著周邊的河流一遍遍地壓馬路。

離開了公司,不用每天睜眼就想著如何完成工作任務,反倒有了足夠的時間沉淀下來,想一些平時不會觸及的問題。

思緒大多時間在過去與未來間來回穿梭,飄忽不定。有時候也會定下神來,想要透徹地理清某一點,但始終如墜迷霧。

這時候,我又想起老朋友——心理學來,于是重又翻開相關的書籍,開始細細研讀起來。書讀著讀著,便自然會產生想法,如此便有了在簡書上的這些文章:

《是否努力變得優秀,就能擺脫自卑?》

《如果死如秋葉般靜美,為何我們不敢直視它?》

《生娃or不生娃,從來不是一道簡單的選擇題》

《生而敏感,該如何與這個浮躁的世界相處?》

《別急著回避焦慮,里面藏著解鎖人生的密碼》

每一篇文章,都是對內心的叩問和回答,更是在迷霧中一次次試圖尋找真實的自我。憶起第一次自我的覺醒,就是讀研學心理學之時。只是工作后,竟一度將它遺忘在角落里。如今重新回到它的懷抱,溫暖依舊。

在家“自我反省”了一段時間,迷霧似乎也在一點點消散,自我會在某個瞬間浮現出來,但終究是抓不住。

為什么呢?直到看到一篇關于自我的心理文章,我發現自己也許過于沉溺于“自我反省”了。真實的自我,還需去外面的世界找尋。

正如文章所說:“個人經歷是自我察覺的材料。如果一個人的經驗太少,對自我的認識也容易模糊不清。我們的熱情是什么,我們對什么有真正的抱負,這類問題不單單是反復思考就能得出結論的。”

我們要走出去,去經歷,去體會,去探索人生更多的可能性。如此,我們才能真正了解自己有著怎樣的才能和潛力。

這也是我決定重新出去找工作的原因。上周的幾個面試者,其實無形中扮演了一個“他者”的身份,給予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反饋。

在這個過程中,我也開始慢慢認清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以及接下來要努力提升的技能。

這里,你可能會有一個疑惑點:那就是我們到底該如何對待外界的反饋?全然依賴他人的意見,容易迷失自我;完全屏蔽他人,又會陷入閉門造車的境地。

其實,不是所有來自外界的反饋都是可以采納的,而必須是“對”的反饋。在選擇對象時,有兩類人的意見是需要慎重選擇的:一個是無愛的批評者,一個是無批評的愛人。

前者諸如B公司的老板,又或者是一些完全不認同你的人;后者如親人、密友,他們因為愛你,不愿傷害你,常常會屏蔽你的缺點。

認識自我,是一條長長的路,盡管154天里尋尋覓覓,我仍不確定自己未來會長成什么樣子。

但沒有關系,只要走在尋覓的路上,就可以了。

Men come closest to their true selves in the sober moments of life,under the shadows of sorrow and loss.(海明威)

人悲傷、痛苦的時候,也是最接近真實自我的時刻。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通過簡信或評論聯系作者。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