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努力變得優秀,就能擺脫自卑?

文/水湄青萍

01

認識冬涼的人,都說她是一個努力、長進的姑娘。是的,從人生的某個時刻開始,她就暗暗下定決心:我要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那會兒,她正上初一。有一回,家里來了搭廚房灶臺的師傅。中午吃飯時,師傅看著客廳里滿墻的獎狀,轉頭對冬涼的父母夸贊道:“你這個女兒真有本事,有這么多獎狀!”“哪是她,都是我大女兒的”,父親說。

坐在一旁的冬涼,突然覺得,心像是被什么刺痛了一下。剛開始,她什么也沒說,只是把頭埋得很低,不停地扒拉著碗里的白米飯,生怕眼眶里打轉的淚水被外人瞧見。

父親的話,是事實,她無力反駁。從小到大,她就是一只丑小鴨。長得又黑又瘦,就連大伯家的大嫂都說她長得丑。學習成績一塌糊涂,逃學不算,還經常被老師留堂。運動天賦幾乎等于零,沒有一項擅長的運動。冬涼悲哀地發現,她真的一無是處。

身邊的親戚朋友總愛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冬涼啊,以后別人穿得干干凈凈下班回來,你可能正拖著一身泥巴從地里爬上來呢,哈哈。”這些有意無意的調侃奚落,就像一根根刺,讓冬涼敏感的心陣陣隱痛。自卑感如濃霧般籠罩著她。

很多時候,她只是選擇默默地忍受這一切。但這一回,父親的這句話,像是激怒了冬涼心中那頭倔強的小獸,一種不甘心如此的念頭猛烈地沖將出來——

“爸媽,你們以后不要在別人面前這么說我了,我有一天會變優秀,會證明給你們看!”狠狠丟下這句話后,冬涼就跑開了。

這句話并不是一時的氣話,而是深深地烙在冬涼心里。從此,她洗心革面,再也不去外面胡鬧,開始拼盡全力學習。

上天似乎也不忍辜負她的努力,一切開始慢慢明朗起來。她從一個差等生,變成老師眼里的優等生,考入縣里的重點高中,進入文科重點班,后來又跨專業考上了一所211大學的研究生。

村里人驚訝于她的改變,說:“喲,小時候逃學溜號的人,如今都成研究生了”。就像冬涼小時候所期望的那樣,她終于成了人們眼里學習成績好的孩子。

可是,此時的冬涼卻陷入了迷茫……

“難道我的人生就是一道證明題?為了證明自己有一天可以變優秀?為了成為別人眼中的好孩子?”一個接一個的問號,不斷擊打著冬涼的心。

冬涼始終想不明白的是,為何她如今達成了兒時的心愿,卻依舊感覺不幸福?為何她努力變得優秀,還是擺脫不了兒時那種深入骨髓的自卑感?

02

故事里的冬涼,就是我。

很長時間,我四處搜尋著那些問題的答案,只是,有的找著了,有的卻久久不得解——為何一個人努力變優秀后,卻依舊會體驗到那種自卑感,尤其是遭遇失敗或者犯錯誤的時候?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我心間。

直到前兩天,我看到《自我》(喬納森·布朗著)一書中對自尊的詮釋,方才如夢初醒。

在解開這個答案之前,我想說說什么是真正的高自尊,也即人們常說的自信。

多數時候,我們覺得看一個人自信與否,是一目了然的事。自信的人,走路昂首挺胸,目光炯炯有神,說話也是聲如洪鐘,周身不由地散發出一種迷人的魅力。反觀自卑的人,他們與人交談時,目光不敢直視他人,耷拉著頭腦,說話沒底氣,總是唯唯諾諾的樣子。

但光從外表判斷,是下不了定論的。高自尊和低自尊的人兩者的核心差異,其實在于他們對失敗(不僅包括與成就有關的失敗,還包括被人拒絕、批評、忽視等人際互動帶來的不良后果)的態度和反應。

假設,你是一個部門里表現非常優秀的員工,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務。但偏偏這一次,因為不可控的因素,你的任務沒有很好地完成。在周末例會的時候,部門主管提到了這個任務,并說要轉給更合適的人。

此時,你的感覺如何?會感到悲傷和失望,甚至覺得自己沒用嗎?這個問題的答案將告訴你,你的自尊到底是高還是低。

沒錯,當面對一件不如意的事時,高自尊和低自尊的人都會有一種失望的情緒。但不同的是,唯有低自尊的人會覺得自已很差勁。他們會將這種失敗的體驗無限地泛化、絕對化,進而否定自己整體的價值——“我是一個很差的人,做不好任何事情,我真沒用”。相反,高自尊的人并不會因此否定自己,他們只會覺得自己在這件事情上可能缺乏一定的能力。

因此,很多覺得自己自信的人,未必是真的自信。他們的自尊,是有條件的。如果一件事成功了,他們對自己的感覺就好。如果失敗了,他們對自己的感覺就差。這種變化有點像過山車,一會兒覺得自己無所不能,自尊高入云霄,一會兒又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自尊跌入谷底。

我上高中那會兒,就是如此。如果一次考試考得不錯,我便會喜笑顏開,覺得充滿了信心。可一旦哪次考試考砸了,看到試卷上刺目的紅色數字,淚水就開始啪啪地落下。一連好幾天的心情都是陰霾密布,似乎整個世界都是一片黑暗。

這或許就是所謂的玻璃心吧,一碰就碎。玻璃渣子四濺,不僅傷了自己,也累及身邊的人。因為任何失敗帶來的糟糕情緒、對自我的否定,都讓他們痛苦不已。所以,他們只能小心翼翼地保護著自己脆弱的心靈。只是,我們都生活在一個不由自己控制的世界,失敗難免,又怎能“荊棘叢中過,片葉不傷身”?

一個真正高自尊的人,他對自己的信任,是無條件的,更經得起失敗的蹂躪。盡管片葉傷了身,也能迅速自愈,信心滿滿地投入到生活中。

03

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自信,隨之而來的問題是:自信從何而來?

一直以來,在心理學占主導地位的認知理論,認為對自我價值的理性評價,決定了一個人的自尊水平。

在這個理論框架下,如果我們覺得自己有更高的競爭力、智力、才能,更受人歡迎,那么自尊水平就高。低自尊的人覺得自己沒有太多的價值,而且容易偏激地看待問題(比如前面對失敗的泛化),所以自尊水平就低。

但眾多心理學實驗研究發現:很多低自尊的人,不僅沒有這種消極的思維方式,而且也具備社會所期待的優秀品質,卻并沒有表現出更高的自尊水平。這正是我一開頭提出的問題。

事實上,我曾經按照認知理論的方法——比如發現自己的優點、與消極的觀念進行自我辯駁——去提高自信,但效果甚微。每當遭遇失敗,我還是會陷入那種無可救藥的自卑感中。就好像自己是別人手中的提線木偶,別人夸贊我,我就優秀;別人拒絕我,我就是沒用。

殊不知,我找錯了問題的根本。一個人的自我評價和自尊固然有很大的關系,但卻是通過童年的早期經歷這一濾鏡發揮作用的,即自尊的情感理論。

這種理論認為自尊是對自己的一種情感體驗,源自一個人的早期經驗,尤其是他在童年時是否從父母那里得到了無條件的歸屬感(無條件被喜歡或尊重)和掌控感。是否擁有這兩種情感,決定著一個人自尊的高低。

而且,當它形成后,便會使我們未來經歷的人、事、物都蒙上一層色彩,猶如一幅畫的底色、一場電影的基調。明艷或晦暗,在于我們在童年是否形成了一種高自尊人格,是否覺得自己是無條件被愛、被尊重的。

通常而言,它對我們的影響是在潛意識層面進行的。當一件事情搞砸了,我們不會理性地整理思緒說:“這件事失敗了,我還自找苦吃地將這種失敗經驗進一步放大,覺得自己是一個差勁的人,所以我感覺很自卑。”

更多時候,我們只是莫名覺得沮喪,一敗涂地,感覺糟透了。我們知道自己并不比別人差,自己很優秀,可以把很多事情做好,但就是不能自我感覺良好。理性完全派不上用處!

瞬間,我恍然大悟。很多人兒時得到的愛是有條件的,只有你滿足這些條件,比如成績好、長得漂亮,才能獲得愛。

而這樣的愛,注定無法成就一個愛自已的人。自卑的人,追究到底,其實是缺愛,也就是武志紅所說的“不含誘惑的深情”。

04

在自己接近30年的人生中,我與內心深處的自卑感苦苦糾纏,曾經不止一次地在深夜哭泣,如今終是可以好好地與它相處了。

也許,相對于通過自信訓練技法告訴自己“你可以做到”,不如對自己說“我做不好也沒關系,那不意味著我很差。我再也不需要向別人證明什么了。”

看到這里,我猜想,你也許會心存一絲悲涼。如果說改變一個人消極的思維方式,就可以提高一個人的自尊水平,那么我們至少能通過理性的方式(比如,著名的情緒ABC理論)來改善。但如果是源自早期的童年經歷,那不是沒什么回旋的余地了嗎?畢竟我們回不到過去。

不,有時候,當你察覺到一個問題的癥結時,問題本身就已經在消解了(心理學上,也叫做覺醒體驗)。此時,我們要做的,是擁抱曾經的傷痛,原諒過去故事里的那些人。

愿我們成為真正幸福的人,而非別人眼中優秀的傀儡。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