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與朋友聊天,聊創業,說互聯網,談微商。
“創業”是一個令人振奮卻又令人惶恐的字眼。對一個有開拓精神的人來說,創業是“夢想”的代名詞。2013年,總理的一句話“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讓多少上班族為了實現創業夢辭職下海投入創業的洪流中,那句“寧可自己當小老板也不愿去打工”如今依然盛行,2016年,如今兩年多過去了,一小部分人乘風破浪,成為了創客,獲得了風投的融資,而大部分人激流勇退,在生死邊緣掙扎,更有不知有多少人艱難跋涉,最終被拍死在沙灘上。
我們就是被拍死在沙灘上的一群人。
2014下半年,我和同事三人合伙接手了一家中型餐館,建筑面積四百多平。餐館毗鄰學校,位于學校周邊的商業街。有兩個問題就出現了,為何選擇做餐飲呢?又是為何選擇在學校周邊呢?
民以食為天,我們一天三餐都離不開吃,吃喝拉撒,生活中首要還是吃,沒有人能離開它,重要的是,無論出差還是旅游,無論逛街還是請客,無論是家庭聚餐還是同學朋友聚會,都要選擇下館子,因此餐飲是非常傳統的實業項目。
除了需求大之外,對于沒有一門“手藝”,一項“絕活”的創業者來說,餐飲是創業的優先的選擇,因為相對其它行業來說,餐飲行業進入門檻低,對于剛從公司出來的我們,除了選擇做餐飲,似乎別無選擇。
一些名人大咖,名校高材生選擇做餐飲,也引導了創業餐飲的潮流。孟非做重慶小面、谷歌經理離職賣煎餅、百度少爺上街賣肉夾饃、北大的法碩離校煮辣米粉、傳媒大學的美女專注做酸奶、常青藤女學霸教人品葡萄酒,看著這些名人名校大咖選擇餐飲項目,并且小有成就,怎能不心動呢?還有那些連小學都未畢業的人都能把重慶雞公煲、黃燜雞搞得如火如荼,難道我們這些高校畢業的上班族還不會成功?加上已經做餐飲的親朋好友們的鼓勵,于是做餐飲可謂底氣十足。
選擇餐飲,似乎就選對了項目。而我們又是為何定位在學校周邊商業街呢?
如今國內很多城市都將大學聚集在同一個區域,美名其曰“大學城”。正是一二線大部分城市都含有大學城的特點,讓我們看到了以學生作為消費群體這個商機,激發了我們開發連鎖品牌的思考,無論我們的店名,還是我們的店面裝修格局,甚至每個包廂名稱,都具有濃濃的“校園味”。
除了如今校園的布局特點,我們也看中了剛畢業幾年的我們似乎“更懂”學生。因為年齡的相仿,很多話題溝通起來非常貼切,沒有任何阻礙,這樣似乎給我們提供機會,讓學生們持續成為回頭客。
基于如此多優勢,我們選擇做餐飲項目來創業,還能不成嗎?
想法很美好,但現實很骨感。很多時候,都是聽起來很贊,看起來很美,但都是假象。
2014下半年,當我們入駐這條商業街時,整條商業街不到100家。然后不到半年的時間,正因為進入餐飲行業門檻低,片面的假象繁榮,致使餐飲店增加了一倍有余,年后的商業街,僅餐飲店已經超過了兩百家,出現僧多粥少的局面。加上那年美團外賣、餓了么、百度外賣、口碑等外賣網站相繼入駐,各種補貼誘惑,激活了整個外賣市場,很多學生寧愿選擇在宿舍點外賣就餐,也不愿和同學離校去飯店聚餐。
原以為,我們很懂的學生,但在實際的消費面前就不是我們所能理解的“學生”了。
他們可以為了抹2元零頭站在吧臺和收銀員吵半個小時;
他們可以為了不想買單故意說飯菜不干凈要打折扣;
他們可以為了節省聚餐成本,跑到一公里以外的超市抱著酒水進店,盡管我們明確說明“禁止自帶酒水”,但對于他們來說,這些規定都是浮云……
學生量是偏大,消費多,但對價格異常敏感,喝起酒來,耍酒瘋,隨地嘔吐,口出狂言……
除了店面定位、學生消費特點外,店面開張后,對各種品質管理、采購管理、服務管理等要求迎面而來。從開業時對餐館抱有美好憧憬,到實際經營中的大相徑庭。伴隨著店面的增多,競爭越來越激烈,有的店面開始為了提升利潤空間,過于控制和壓縮經營成本,產品普遍價廉質劣,經營形成惡性循環,整條商業街的餐館可謂“千軍萬馬擠過獨木橋”,一窩蜂地大打價格戰。有的店面熬到了年初,也熬不出暑假,即使熬過暑假,能堅持到年底的幾乎寥寥無幾了。
如果是創業項目,你選擇了就知道了,而且你會發現你的選擇是對的。但經營餐飲業并不是一條成功的捷徑,也不是一條康莊大道。它就像《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一書中所描寫的:“我要走的道路上充滿著機遇,也有辛酸與絕望,失敗數不勝數,疊在一起,比山還高...”
王利芬前幾天微博這樣更新,“前幾天跟雷軍聊天,他說現在許多創業者沒有意識到創業的殘酷性,常常是向親人朋友借錢支撐業務生存,總覺得再有200萬就活了,事實上再注入300萬也是個死,但創業者意識不到仍然堅持,結果一家有個創業的,周圍的人都不得安生?!?/p>
創業≠賺錢,當馬云說“只要他能成功,其他人百分之九十九都能成功?!?,這句應該是相反的,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不成功,只要類似馬云這樣的奇才才有成功的可能。
不是所有人創業都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