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姓聯(lián)姻,一堂締約,良緣永結(jié),匹配同稱。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綿綿,爾昌爾熾。謹以白頭之約,書向鴻箋,好將紅葉之盟,載明鴛譜。此證。”
昨天我在微友的朋友圈里看到上面這則婚書,昏眸為之一亮,加上朋友雋秀的書法,更是愛不忍釋,反復吟詠,玩味再三。
短短一紙結(jié)婚證書,了了數(shù)語祝頌證詞,寫得文采斐然,滿紙煙霞。讀后齒頰留芳,引人遐想。
婚書文辭文質(zhì)俱佳,言簡意賅。形式與內(nèi)容并臻完美,妙合無垠。繼承了我國文學史上駢文傳統(tǒng),四六對偶,錯落有致,音韻和諧,節(jié)奏明快,瑯瑯上口,三遍之內(nèi),基本成誦。
化用典故恰切自然。
一般讀者,可能讀之覺美,也許不甚了了。
我們先來看看大意:
今天來自不同家庭的兩個青年結(jié)為婚姻,我在華堂之上為他們書寫締結(jié)婚約的證書。此二位新人永結(jié)良緣,大家異口同聲的稱贊非常般配。看看今天這個大好日子,門前桃花盛開,明艷照人,在這美好的春光里,多么適合成家結(jié)婚啊。完全可以預言他倆將子孫滿堂,門庭昌盛。在此我鄭重地祝福這對紅葉良緣白頭偕老,并把我的祝福書寫記載在這印著鴻雁和鴛鴦的紙箋上,特作證明。
再來看看作者都運用了哪些典故。
一、桃花灼灼,宜室宜家
這一句出自《詩經(jīng)·周南·桃夭》,化用“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和“宜其室家”。
這是一首賀新娘的詩。詩人看見春天柔嫩的柳枝和鮮艷的桃花,聯(lián)想到新娘的年輕貌美。該詩反映了當時人民生活的片斷。
原詩: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華②。之子于歸③, 宜其室家④。
桃之夭夭, 有蕡⑤其實。 之子于歸, 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 其葉蓁蓁⑥。 之子于歸, 宜其家人。
注釋
①夭夭:茂盛的樣子。
②灼灼:花開鮮艷的樣子。華:花。
③之子:這個姑娘(之:指示代詞,這個;子:可泛指人,此處譯為姑娘)。歸:古時稱女子出嫁為“于歸”,或單稱“歸”,是往歸夫家的意思。
④宜:和順,和善。室家:指夫婦。
⑤蕡(fén):果實很多的樣子。
⑥蓁蓁(zhēn):樹葉茂盛的樣子。
詩譯:
【桃之夭夭,】翠綠繁茂的桃樹啊,
【灼灼其華。】花兒開得紅燦燦。
【之子于歸,】這個姑娘嫁過門啊,
【宜其室家。】定使家庭和順又美滿。
【桃之夭夭,】翠綠繁茂的桃樹啊,
【有蕡其實。】豐腴的鮮桃結(jié)滿枝。
【之子于歸,】這個姑娘嫁過門啊,
【宜其家室。】定使家庭融洽又歡喜。
【桃之夭夭,】翠綠繁茂的桃樹啊,
【其葉蓁蓁。】葉子長得繁密。
【之子于歸,】這個姑娘嫁過門啊,
【宜其家人。】定使夫妻和樂共白頭。
二、瓜瓞綿綿 [guā dié mián mián]
來源于《詩·大雅·綿》其首句“綿綿瓜瓞”四字。瓞:小瓜。如同一根連綿不斷的藤上結(jié)了許多大大小小的瓜 一樣。瓜瓞綿綿的涵義為瓜始生時常小,但其蔓不絕,會逐漸長大,綿延滋生。引用為祝頌子孫昌盛。
這首詩較長,不再展開。擔心有人看著瞌睡。
三、爾昌爾熾
出自《詩經(jīng)·魯頌·閟bì宮》。
化用“俾爾熾而昌,俾爾壽而臧”“俾爾昌而熾,俾爾壽而富”“俾爾昌而大,俾爾耆而艾”數(shù)句。這幾句話的意思:使您興盛而盛昌,使您長壽而康強;使您昌大而盛熾,使您長壽而富貴;使您昌盛而強大,使您老而年輕。
這首詩也較長,不再展開。擔心有人看著更瞌睡。
四、白頭之約
①出自《荷些》“君子將來,素帛戔戔 [jiān jiān]。他年六禮既成,白頭之約,回望今爾,笑綰同心結(jié)。”
意思就是說:您呀,要來跟我求婚,好啊好啊,帶幾匹好看的布來吧,當做信物。等咱以后把結(jié)婚的程序辦完了,就約定白首不分離啊,好嘛好嘛。到咱倆頭發(fā)都白的那一天啊,再回過頭來看看現(xiàn)在,你微微一笑,我微微一笑,再綰個同心結(jié)
②卓文君的《白頭吟》,“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五、紅葉之盟
出自唐宋傳奇中張實《流紅記》:儒生于佑見御溝中漂一脫葉,拾起一看,上有題詩: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
他心想這一定是宮人作的,因思成病。于是在另一紅葉上題了兩句:“曾聞葉上題紅怨,葉上題詩寄阿誰。”他將葉丟進御溝的上游,讓它流入宮中。后于佑寄食于貴人韓泳門館,韓泳待他很好,將宮中放出的宮女韓夫人許與于佑為妻。婚后韓夫人在于佑箱中發(fā)現(xiàn)題詩的紅葉,大驚,說這是她題的詩。并說,她事后也在溝中拾得一題詩的紅葉。拿出一看,正是于佑所題。二人認為這是紅葉為媒,一時傳為佳話。這事許多書上都有記載。
事后韓氏說,我得你的紅葉時,當時又題了一詩。她取了出來,那詩是:“獨步天溝岸,臨流得葉時。此情誰會得?斷腸一聯(lián)詩。”一天,韓泳對韓夫人說,你該謝我這媒人。韓夫人說:我和于佑是天作之合。于是提筆寫了一詩:“一聯(lián)佳句題流水,十載幽思滿素懷。今日卻成鸞鳳友,方知紅葉是良媒。”
這一紙簡短婚書,經(jīng)這樣一梳理真稱得上是文質(zhì)兼美,內(nèi)涵豐厚。
這樣的妙文短章為什么會出現(xiàn)在民國時期而不是出在當代呢?我想這與兩個時期的語文教育有關(guān)。
民國時期語文教育起點高。
盡管經(jīng)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沖擊,大興白話文,廢除文言文。但幾千年的傳統(tǒng)不是一下子就能割斷的。民國時期很多人在小學時受的啟蒙教育還是《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唐詩三百首》《古文觀止》《幼學瓊林》《龍文鞭影》等。
現(xiàn)在的小學教育教材以白話兒歌、故事為主。
兩者相較,高下自判。
民國語文教育重誦讀,重記誦,重感性,重整體感知,重習得。
當下語文教育重分數(shù),重課文分析,重挖掘含義,重肢解課文,重語法。
民國語文教育重古代經(jīng)典。當代語文教育重視現(xiàn)代文。
民國語文教育重作文,作文在考試中分值高。當代語文教育重知識,作文在考試中分值低。
民國語文教育重視書寫,當代語文教育輕視書寫。
民國、當代語文教育各自有所偏重,效果孰優(yōu)孰劣呢?
民國時期大家輩出,大多知識分子都能下筆成文,文采斐然。且很多人都能寫一手漂亮的字,或雋秀,或遒勁。還有不少人滿腹經(jīng)綸,能夠?qū)懺娞钤~,出口成章,揮毫落紙如云煙。
當代大家罕見,大多知識分子下筆沒有神,文采不斐然。且很多人都沒有一手好字。很多人不說胸無點墨,至少談不上飽讀詩書。至于吟詩填詞,揮毫之間龍飛鳳舞這樣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已是遙遠的傳說了。
我說的可能不一定嚴謹,可能會有言過其實、以偏概全的地方,但是誰又能完全否定我列舉的事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