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應該作為一名音樂愛好者的身份寫這份報告。我,酷愛音樂,喜歡用音樂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故事。自己也認證了網易音樂人,買過很多獨立音樂人的數字專輯。
網易音樂人
提起獨立音樂人,相當一部分人會覺得應該是這樣的:一邊巡演一邊周游世界,有看不完的風景。一邊唱歌一邊撩妹,有睡不完的美女。從來不用朝九晚五,只用寫歌的時候動動筆,上臺時候唱唱歌。沒有眼前的茍且,只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還有一部分人覺得是這樣的:有錢喝洋酒、沒錢喝雪花。雖然夏天嘿咻的時候開不起空調也用不起岡本,但是依舊有睡不完的果兒。但是顯然,無論哪一種都是錯誤的,我們每天調侃娛樂的獨立音樂人們的生活,著實令人堪憂。 網易云音樂今年面向全站 2 萬多認證音樂人做了一組問卷調查,對回收的 4414 份有效問卷做了統計分析,最終呈現出了這份《中國獨立音樂人生存現狀報告》。通過對獨立音樂人的群體特征、音樂工作現狀及對未來的期望三大維度的分析,用大數據刻畫出了當今獨立音樂人的殘酷生存現狀。
幾個值得關注的調查結論:
1、大部分獨立音樂人的生存狀況不夠樂觀
從此次調查結果看,大部分音樂人的生存狀況仍不夠樂觀。高達84.3%的人是兼職做音樂,因為大部分音樂人無法只通過音樂相關的工作獲得生活來源。調查數據顯示,有68%的音樂人,在音樂上獲得的平均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而月音樂收入在1萬以上的音樂人,占比才不到5%。
2、音樂人對曝光機會的需求強烈
在對于影響自己作品發展的因素判斷中,被提及最多的是作品的曝光機會,有近67.5%的用戶表示,為了作品能夠被最大程度的傳播,他們愿意作品被免費試聽和下載。可見,相對于版權收入來說,音樂人更看重作品的影響力和傳播度。
3、音樂人期望拓寬收入渠道
相較于傳統音樂產業,如今的獨立音樂在收益模式上大不相同,從版權方面能夠大量獲益的只占極少數,更多人依賴演出、周邊產品等獲得收入,而這些收入的多少也與音樂人的能力及知名度直接掛鉤。88%的音樂人表示愿意開通打賞功能,70%的音樂人有意愿或已經在從事音樂周邊產品,都說明他們致力于拓寬收入渠道,希望通過具有更高溢價能力的方式獲得收入。
2017年二月,趙雷在《歌手》上的表演,讓更多人關注民謠,而接著6月開始的《中國有嘻哈》,更將原本深埋地下的嘻哈音樂捧到臺前,成就了去年最火熱的音樂事件。
大家聽音樂的口味越發多遠,而每一種口味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傳播渠道,盡管這不是音樂的好時代,但我覺得是原創音樂的好時代。
而原創音樂應該也是各大音樂平臺的一個機會
反觀各大音樂平臺,有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網易云音樂、51sing、太合音樂人、怪獸音樂,大家都在原創音樂上下足了功夫,希望吸引更多的原創音樂人入駐平臺。奇怪的是51sing自己打著中國最大的原創音樂平臺,我僅僅也是在上面傳一首歌而已,僅此......
騰訊和網易的版權大戰不但影響了整個行業,也影響了用戶聽歌的體驗,很多用戶都得至少裝兩個以上的APP才能聽到自己想聽的音樂。但是,盡管版權確實能很快提高運營數據,但砸錢買版權真的是一件很有性價比的事情嗎?QQ音樂和網易云音樂真的會就此加大對原創音樂人的推薦比例嗎?
這對他們而言顯然是一個難以取舍的問題,因為原創音樂人,他的作品可能很好,他的未來也可能很好,但是他在這個階段帶動數據的能力絕對不可能超過薛之謙,不可能超過周杰倫,不可能找過陳奕迅,不可能超過泰勒斯威夫特,這是不可避免的。也即是說,同樣一個位置,如果我放的是周杰倫的數字專輯,他可能帶來的數據是一個非常高的數據,但我同樣放一個原創音樂人,他可能帶不了這么多數據,他們很難取舍!
所以在各大平臺上,都有自己對原創音樂亦或是獨立音樂人判斷的基本標準,但無論怎樣都要有一個健康的運營模式,也可看出有一個健康的平臺或大環境下,這幾年應該是原創音樂人最好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