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自己、照亮世界,愛的教育就是未來
達達幸福答
家長提問:
孩子不做作業就看手機,或者做一會就偷偷看一會手機。
我試過直接沒收,心情好還能商量,可一遇到他哭鬧,我就沒轍了;
也試過和他定規則,可也總是失效,我該怎么辦?
達達老師:
手機是現代人最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也是親子間矛盾的頻發地。
后續我們將用一系列文章,系統的分析下這個問題。
先來總結一下,孩子玩手機不做作業
大家常用的方法:
方法一,被激怒,直接沒收手機
看到孩子不做作業就看手機,或者做一會就偷偷看一會手機,父母生氣了就直接沒收,這是第一個方法。
方法二,迫于壓力,無奈妥協
孩子要手機的時候一哭二鬧三上吊,甚至是在公共場合當眾讓你難堪,只能妥協把手機給他。
另一方面,太愛孩子了,孩子一撒潑一撒嬌就沒辦法了。
方法三,給孩子設定規則,無效
一起制定的規則制度,稍遇“反抗”就妥協,甚至自己懈怠就隨便破壞規則。
今天,我們先來看——
方法一:直接沒收手機,可能破壞內在支持系統。
01手機對孩子意味著什么
重建支持體系,是我們幫助已經沉迷手機的孩子的關鍵。
因為對于沉迷手機或網絡游戲的孩子,他的支持體系基本都在手機上,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對于這樣的孩子,他的網戀對象,就是支持他的人際關系;他參與的游戲或者社團就是他的情感寄托、舒緩壓力的渠道。
換一句話說,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建立起正常的社會功能。
他在現實中沒有交友的意愿、溝通的方法、學習的能力、自我情緒調節的能力、足夠投入的興趣愛好、在手機以外的事情上的專注感、家庭帶來的情感棲息港灣等等。
而缺失的這些,他們都會通過手機或網絡游戲去彌補。
02沉迷,是行為更是心理問題
我之前做的一些冬夏令營活動中,因為活動過程中會統一沒收手機,這其實對于學生來說很常見。
但對于一些有抑郁傾向,甚至是已經診斷抑郁癥、雙向障礙的孩子來說,就會非常難適應。
說一個在夏令營活動時的例子,有一個孩子,晚上必須要聽音樂才能睡著。
沒有手機音樂就會失眠,繼而產生很多聯想。第二天整個精神狀態就會非常的差,情緒不穩定,甚至影響團隊其他成員。
對這樣已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孩子,如果家長沒有意識到這是心理的問題,僅僅從他行為——依賴手機這一點出發,就會感到很憤怒。
這種時候,如果父母在沒有溝通的情況下,直接沒收孩子的手機。
這種“直接”給他們的感覺就會是:“覺得天都塌下來了,而且覺得活著就沒意義了。”
這不僅僅是聽起來嚴重,而是這一方面說明父母的情緒發作太過草率,難以自控;另一方面其實說明我們忽略孩子的內心已經很久了。
03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物質
部分家長可能會認為,我已經滿足了孩子的物質需求,難道還不夠么?
但除了物質,精神的支持也是很重要的,特別是在孩子進入青春期。
因為小時候沒有跟父母培養出感情,為了跟父母對抗,有些青春期的孩子,雖然給他錢,但他可以吃一個月方便面,呆在家里上網。
因為在他看來,網友、游戲是讓他活下去的意義。
所以,如果父母沒有在小時候幫助孩子建立起足夠的支持系統,直接拿走他的手機,是很危險的事情。
青春期大腦需要多巴胺,外在的社會功能如果沒有發展出來,也就是沒有學會通過健康的社會行為來獲得大腦需要的“快樂滿足”的方法。
比如和現實中的朋友一起運動、聊天、參加社團活動、藝術類活動等,就只能用網絡上的方法來獲得“快樂滿足”。
比如打游戲、上網聊天、追視頻追小說,類似于上癮行為。
如果父母突然阻斷這種“快樂滿足”的來源,孩子就會特別不安。
而這個剝奪他“快樂來源”(手機)的人就是他的假想敵,面對“敵人”更容易爆發激烈的沖突。
他會選擇很多極端的行為來表達內心的憤怒和不安,比如自殘、抑郁、厭學、暴力行為等……
所以發生這些行為之前,就特別要求家長對孩子的這個情緒進行共情和覺察。
特別需要家長在家庭環境當中,去了解孩子的人際關系、社會支持、情感寄托是什么。
04下期預告
看多了各種報道,有時候不免感嘆,現在的孩子真的“太脆弱”了,但對于孩子來說,這世界的誘惑遠比我們那一輩多的多,他們其實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所以作為父母,選擇“躺平”、“順其自然”大概是不能夠了,所幸我們總比孩子辦法多。
但你也要相信,當我們認識到了,改變其實已經在發生了。
對于手機之類的上癮行為,選擇“直接沒收”,有可能破壞孩子內在的支持系統,但我們也要看到,“沒收”只是結果。
這背后更有父母自己和孩子的情緒在作怪,下期我們將從【情緒】的角度具體解讀。敬請期待。
【達達幸福答】來源于達達老師在咨詢或課程中遇到的真實案例哦。
點亮自己、照亮世界,愛的教育就是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