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孩到成人,對于男孩和女孩,周遭的世界總會有完全相反的兩套評價標準,男孩子調皮搗蛋會被認為聰明,有靈氣,而女孩子周圍的人都希望她安安靜靜;大人們都鼓勵男孩去嘗試,而對于女孩則希望她聽話照做,不要問什么。尤其是對于愛表現這件事,男孩子會被認為自信勇敢有擔當,而有多少女孩會因為愛表現受到非議?
如果你也是女孩,你有過因為愛表現而被打擊或議論的時候嗎?你又如何看待那些愛表現的女孩呢?
01
她讀小學時,學校紀律嚴明,上課時大家都得把手背在背后,坐得筆直,回答問題得先舉手。
除了課堂回答問題外,她也常常舉手,老師問誰會畫畫她會舉,當老師問誰愿意參加文藝匯演的同學,她把手高高舉起;老師征集軍訓標兵班同學,她也主動報名。雖然每次都會暗自觀察一下其他小朋友有沒有舉手,但最后還是忍不住把手舉起,因為她確實會呀。那時,面對這樣的場合,更多的小朋友習慣的是等著老師主動點名,所以只要舉手幾乎就有被選中的機會,于是她常常被選中。
舉手多了,這被老師認為是一個毛病,認為她太愛表現,嚴肅找她談話。“愛表現”那時絕對不是一個好標簽。而后來一件事,更讓她成了老師眼中的“反面教材”。她和幾個小朋友被選派到大使館參加聯誼,最后一項游戲是搶糖果。主持人宣傳開始后,古巴小朋友都沖了上去,她也趕緊沖了上去。但同去的其他小朋友呢,都還呆在原地等著老師的命令。
后來班主任、教導主任給她定性,沒有教養,不識大體,以后嚴禁參加任何涉外活動。
而上中學后,迎來了更大的打擊,學校藝術節各班報名,她報名表演小品。結果二十五六歲的班主任,女的,板著臉把她叫到辦公室,訓她“你怎么這么愛出風頭?全班就你報名,也太愛顯擺了,把時間用在學習上”。
這真是一個奇怪的現象,對于女孩刻薄的指責往往更多來自于同性的師長。我就曾在現實生活中多次碰見同樣的情形。除了來自老師的指責外,愛表現的女孩子也總是受到同學們的排擠。
遭受十幾年的否定和打擊,到后來讀大學時,導師的一句話讓她的天性第一次受到鼓勵,:“太低調!多參與點活動,多經歷點場面!咱們是靠在人面前交流、思考和表達吃飯的。“那一瞬間,給了她重新展現自己天性,積極爭取機會的勇氣。
后來她進了央視,因不想自己人生一眼就看到頭,一年后她就離開了這個在別人眼中高大上的單位去了外企做公關,再后來辭職創業,2013年建立起國內第一女性勵志品牌“趁早“,鼓勵每個女孩精神獨立、掌控身體、經濟獨立。
她就是勵志銷售書作家,趁早品牌的創始人王瀟,瀟灑姐。
時至今日,網上仍然有很多聲音譏諷她打雞血、愛表現、很裝。可這又有什么關系呢?她在30歲生日那天寫的一篇文章半年內被300萬人閱讀,她寫的書接連位居勵志圖片銷售榜前列,她所倡導的”趁早“精神激勵了上百萬的女性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去踐行”我定義我,我選擇我,我擔當我“的精神,讓自己的人生過得酣暢淋漓。
還有比這更大的認同和獎賞嗎?
她因為愛表現,活出了自己,更用自己的精神激勵了千千萬萬的人活出豐富和飽滿的生命。
02
在高考前,我從來沒有出過縣城,直到第一次離家進了武漢大學的校門。
在同學們的眼中,我是一個好表現的人。
院系記者團招生,我拉著室友參加了考試;校廣播臺招生,也覺得新奇,又拉著同學去參與;校團委下的大學生通訊社招新,又屁顛屁顛地報了名。
結果全部入選。不要以為我是一個風風火火的姑娘,平時站在人群中,我都安安靜靜,只是一走上講臺或站起來發言,我就好象魔鬼附身,那個激情、嚴謹、嚴肅的樣子絕對超過我的年齡。
起初只是做為一個小記者,到處跑新聞,積極投稿,很快在新人中脫穎而出;后來看到院系記者團存在的一些問題,我主動找團長說了自己的建議,入團一個月就被提升為副團長;三個月,記者團的日常工作都交給我處理。我辦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建立記者團的考評,一段時間沒發稿的作自動退團處理,這主要是針對記者團大二的學生,很多人從不寫稿也不參加例會卻還呆在記者團中,只為獎金學可以加分。很快,那些混日子的大二學生被清理出去,相應地擴大了針對大一的招生。半年后正式擔任記者團團長,激勵團員加大在校廣播臺、大通社的投搞力度,讓一批表現優秀的團員憑借發稿數量進入廣播臺擔任編輯。我們院系四個年級不到400人,連經院、管院一個年級的人數都不到,但發稿量卻穩居全校的前三名;廣播臺30多個編輯,最高峰時,我們記者團占了7人。后來廣播臺不得不修改規則,每院系最多只有2個編輯名額。
有人說我愛表現、愛出風頭,冷嘲熱諷或私下議論,也有師兄師姐因為被記者團除名而找我理論。對于這些,我毫不在意,每天仍是自己寫稿,激勵記者團其他成員,有演講活動也報名參與;跟著新聞學院的學生去報社交稿,被報社主任誤以為是實習生安排寫稿任務,我也將錯就錯二次沒說就接下,后來因為出稿快、質量高而獲得長期實習機會。大一下學期,報名參加了院系學生會主席團競選,雖然班上才15個人,只有2個投票名額;雖然曾經得罪過師哥師姐們,雖然是和大二的同學同場競爭,但我最后的得票仍然進入了前三名,入選主席團,擔任團委宣傳委員之職。
一直到畢業時寫留言,我才知道大家對我有很多的誤會,很多同學以為我是武漢本地人,所以這樣特立獨行,有恃無恐;有的人以為我出身書香門弟,從小富養,所以這樣自信。
其實,我來自于小縣城,父親是農民,媽媽是個體戶,父母在我讀小學二年級時離婚,家里很貧困,我大學時每月生活費只有200元;只不過媽媽賣衣服,我的穿著全是由媽媽進貨添置,一年四季裙裾飄飄。
因為知道生活不易,因為知道家里毫無背景,要過上想要的生活唯有靠自己。我唯有努力,才能爭取到以后和那些家境優渥、背景深厚的人同場競爭的機會,唯有全力以赴,才能比別人擁有更多的機會。
這樣的愛表現給我帶來了什么呢?
幫助我在畢業一年半,從制造業裸辭后,仍然憑借大學時發表的文章和報社編輯的經歷,實現轉行,進入了無線互聯網和新媒體,從業至今;幫助我在每一份工作中,都坦坦蕩蕩地展現自己的能力,無所畏懼地去迎接每一次挑戰,獲得歲月的獎賞;幫助我在40歲以后重新拾起寫文章的興趣,活出一個全新版本的自己,并且影響越來越多的人。
我因為愛表現,擺脫了社會底層的命運,讓自己和在乎的人都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03
M,是我認識十幾年的朋友。
她是國內最知名的國防軍工院校碩士畢業,畢業后分在科研所,做航空研究。在別人看來,女孩子在這樣的單位中再好不過,福利好,待遇高,現世安穩,但她卻越來越感覺到自己那顆渴望冒險、渴望挑戰的心與科研單位的論資排輩格格不入。最終她選擇了離職,進入外企。
從培訓經理做起到轉戰市場,而她的第一次職業上的飛躍緣于火線被提撥為產品市場部總監。那時公司剛經歷一次大的風波,公司業務80%的省份被關停,只剩下幾個省份可推廣,業務全面停滯;公司各部門總監時稱八大金剛,各有算盤,消極對抗空降的總經理的戰略安排,產品部成總經理唯一可以依靠的部門。
產品市場部原來一直只是后勤支持部門,在原有產品的基礎上,根據各大區的推廣需求準備相關的產品設計。但她上任后,卻反客為主,主動和各大區經理溝通推廣事宜。在處處碰壁后,又決定曲線救國,找了浙江省一個剛出道、野心勃勃的城市經理;同時一改產品部原來推廣支持的角色,變身為市場推廣主導:她策劃市場推廣方案,電話遙控落實,指導他攻城撥寨;產品部周末全員加班,時時跟進推廣效果,及時給城市經理反饋增長數據;而城市經理稍有懈怠,就會收到她的追魂亡命CALL。
她的種種舉動引起了那些“資深”總監的冷嘲熱諷,覺得她就是仗著總經理的信任,拿著雞毛當令箭,所以對于她提出的協作需求都是敷衍了事,能拖則拖;也引起了公司很多同事的私下議論,覺得她就是想利用這個非常時期出人頭地。
但很快那些等著看笑話的人坐不住了。
短短兩個月,浙江省單省月收入就過百萬,其他大區坐不住了,主動申請資源重啟推廣;產品部一舉變身為公司的核心部門,將公司市場推廣的主動權牢牢抓到了手里;在她的大力推薦下,那位城市經理被提撥為大區總監,分管江浙等優勢省份,她也借此獲得了渠道絕對的支持。
因為有職場上的“野心”,毅然臨危受命; 因為不畏人言,才大膽出擊,抓住機會,讓自己成為公司重新崛起的中堅。也正是這樣的膽識和魄力,一年后她被其他公司挖去擔任副總經理,半年后,被提撥為總經理,讓公司的新業務在一年內實現月收入過千萬。
如今,她擔任著多個公司的CEO,僅不到100人的一家公司,年收入就過兩億;同時負責集團創投基金的運作,操作了諸多涉及上億資金的項目。
她的愛表現,讓自己的潛力被充分激發,實現從中層到高管的躍飛;在和男性競爭的高管階層和多個領域,也是舉重若輕,游刃有余,充分展現了女性領導力的崛起。
三國魏人李康的《運命論》有句話,叫“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表現突出的人總是容易遭人嫉妒,受人非議也不奇怪了。但因為這樣,我們就要隱忍、克制、低調,被動地等待別人賞識嗎?為什么要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別人去掌控呢?通過展現自己的優點和才華,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更大的發展空間,不更應該值得鼓勵嗎?只要我們擁有真材實學,這些我們都值得擁有。
愿天下的每個女孩都掙脫傳統加于我們的束縛,修煉自己,大膽展現自己,掌控自己的命運,讓自己的這一生都活得酣暢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