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跑過來問我的“世界觀”,這個話題不好談。世界觀就像蚌內核柔軟的肉,被緊緊包裹保護起來。你不能逮住一枚蚌就問,“哎,能不能打開貝殼給我瞧瞧里面的肉?”
我們愿意讓摯友瞧,分享給戀人,與同頻者交流,然而言語畢竟有限,又太羞怯,于是便有了藝術作品。繪畫、音樂、匠人、書籍、電影,成了分享思想的載體。隨意問人“世界觀”是唐突的,這是一個龐大的話題,倘若你真愿意了解,可用耐心品讀他的作品。
1.寫作者經歷了什么,探索著什么
就以我閱讀郝景芳的《孤獨深處》為例。
原本以為《北京折疊》是郝景芳的虛構小說。折疊城市分三層空間,不同階層分別居住其中,三層空間 5000 萬底層勞動者享有夜晚至清晨 12 小時的生存時間,二層空間 2500 萬職場精英享受另 12 小時,一層空間 500 萬高層權貴獨享 24 小時,并可控制空間休眠、大地翻轉的時間。
深入了解才發現這是她的真實所見。
她研究生時的實習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駐北京辦公室工作,陪法國前財長、“歐洲最有權力的女人”MF新總裁拉加德在中國的一系列行程,她在北京見了最高級的領導人、最厲害的經濟學家,他們之間說出來的話做出來的決策,“真的能影響你這個國家人的命運”。
她家小區對面,一片“看起來馬上就要拆遷的棚戶區”已經搖搖欲墜地存在了五六年。年久失修的吊車停在工地上,平房外支楞著小攤,小攤前常年掛著“甩賣”,外來工帶著他們大大小小的家當搬進又離開,也帶著他們無處可去的孩子,像習慣了漂泊的吉普賽人。
《北京折疊》里由于生產力的發展,機器早已可以代替人處理垃圾,老刀們只不過是出于“維穩”需要而被保留了工作,所以也只能被“塞到夜里”,不參與社會經濟的運作。反抗無從發生,因為連剝削者都不存在了——老刀們面對的是無陣之物。
郝景芳在清華大學物理系讀大一時去校外蹭一個環保主題論壇,對演講教授興致勃勃提出垃圾分類、環保處理如何如何。教授明顯沒有和她探討的興趣。扔下一句:小姑娘,你知道中國有多少人在做垃圾處理嗎?“他說河北有一帶村子,60萬人靠垃圾處理活著,你去查查。”
因為想從經濟學中研究不平等的根源。郝景芳最終決心轉系,她讀中國的王朝經濟史,這體現在她的中短篇小說里。郝景芳像一個點,她站在北京,由四面發散,看到底層勞動力,中層職場精英,和高層主宰世界的人。而站在時代中央這個點,向前看向科技、未來、人工智能,向后看向歷史,中國的王朝,世界的更迭。
代表歷史的《阿房宮》里秦始皇焚書坑儒,代表未來的《最后一個勇敢的人》里銷毀斯杰的基因組圖譜,銷毀的手段變了,但性質一樣。
她在里面探討生命本身,生命是什么?這個世界被少數權貴掌控著,諸如愛因斯坦、哥斯拉等思維方式天生異于常人,然而普通的個體也有其生命的意義。郝景芳借助《最后一個勇敢的人》斯杰來表達“獨立個體說”,一個人的價值不應該用大世界來判斷,應該用小世界判斷。
中國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有很多儒生和他們的學生全靠記憶背誦經書,等上百年后事態變了,他們才又把經書寫下來。而在未來克隆人時代最不起眼、底層的倉庫人,憑著基因超強的記憶特征,背誦智慧的文明理論者的基因組圖譜,當世界需要新秩序的時候,把基因組圖譜告訴需要的人。
我們會發現,科技在改變,社會在變革,潮流在更迭,然而發生的事本質是大同小異的。因為人性,因為生命。她的小說所要訴說的,是究竟何為生活?生活是被迫的,被塑造的,但也是可以選擇的和改變的。如何去選擇和改變,這是永遠處于斗爭、以達到持衡的過程。郝景芳表達的始終不是情節,而是思想,某種意向的傳達。
2.全面解構作者思維體系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面對同一幅作品,不同的人會解讀出不同的寓意。我們是在解讀作品嗎?還是在依靠作品解讀自我?——這是我想表達的閱讀和交流。這也是藝術的魅力與價值。面對梵高的星空,我們不單看到鮮艷的色彩,更需要去了解背后的發生,如此去盡可能體會梵高表達的思想寓意。
我從郝景芳的作品里不僅看到故事表達,更看到她的思想歷程,以及她為何會寫出這樣的作品。當我們看完一本書并知道作品背景,便更接近于作者的思維體系,閱讀成為立體,優秀的信念可吸收進自我思維體系。了解作者并不復雜,若懂得篩選無效信息,2-3 小時便能有整體了解。這樣,你不僅閱讀了一本書,更閱讀了作者的思維體系,認識一個有趣的靈魂,這才是閱讀最大的價值。
若作者世界觀與你一致,便可以深入學習她學過的東東,探索她走過的路,全面解構作者思維體系。這位前輩的人生智慧,便成為你的方向引領,你便有了位榜樣。
與其莽撞問人,“你的世界觀是什么?”不如靜下心來了解自己,問問自己為何有此一問?這個問題的背后是什么?
當你對自己有所了解,便是在構建自己的思想,搭建自己的思維體系。不基于自我與人交流,是將自己的大腦當成他人的跑馬場,將“看似正確”的理論一股塞進腦海,這是記憶和填充,沒有智慧的發生——閱讀和學習需建立在思考之上。只論記憶和搜索,人類在人工智能面前猶如螳臂當車。
在互聯網時代尤其需要注意,避免被淺薄的閱讀分割成碎片,多深度閱讀,去深入了解有趣的靈魂。智慧者的作品,猶如燈塔,在自我摸索的黑暗巷道中引領我們前行。
或許你會對關于思維模式的建立與認識何為思想的文章感興趣:生命的意義|聽從內心的聲音,成為我自己
西夏的部分思維體系,這篇文章體現我在人生轉折點思考的“我要到哪去?”:海上鋼琴師 | 畢竟,我不為任何人而存在
如果你覺得有點觸動,或者我的分享還不錯,點個贊唄!你的轉發分享也會帶給更多人正能量。讓我們理性思考,踐行改變!聽從內心的聲音,成為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