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皇帝選定接班人,經歷了從恪守章法立嫡立長到根據德才兼備標準甄選太子的發展過程。
通常情況下,皇后所生的長子往往優先被選為太子。一方面為了確保權力永遠掌握在自家人手里,另一方面出于安全考慮,為避免兄弟之間為了爭太子位和皇位發生火拼,相互殘殺,未被選為太子的皇子就給封個什么王,到一定年齡,帶著王妃離開京城到自己的封地發展,品行好一點可以留在宮里。
然而,傳統的立嫡立長有時也會被打破,像唐太宗李世民繼承皇位并非遵循這一法則。
高祖李淵有嫡子四人,老大李建成,老二李世民、老三李玄霸(16歲夭亡)、老四李元吉,在立嫡立長的皇家家法面前,李世民沒有資格被預立為太子,但是自認為是強者、勇者的李世民,殺了哥哥太子李建成,弟弟李元吉,接著逼迫父親讓出了皇位。李世民的皇位就是通過“弒父殺兄”這種血腥方式得來的。
而當到了李世民為自己選定接班人時,他自然會想到自己當年的奪權方式給皇子們帶來的心理影響。
誠然,唐太宗也非常希望繼承自己皇位的兒子也是個強者和勇者,但是,李世民在選立太子一事上,經歷了諸多波折,其血腥程度不亞于當年的玄武門之變,而之所以出現如此局面,與當年李世民的所為不無關系。
長孫皇后有生之年為李世民生下了李承乾、李泰、李治3個兒子和4個公主,對此,李世民心滿意足。
知子莫若父,隨著時間的推移,唐太宗十分清楚地感到長子李承乾、次子李泰的人品性格有問題,甚至可以用壞來形容。如此一來,在選太子一事上經歷了一系列波折。
唐太宗即位做皇帝不久,按照立嫡立長的原則,太宗就把7歲的長子李承乾立為了皇太子,并對其寄予了厚望。李承乾剛做太子時聰慧過人,十分討人喜愛,為了更好地培養太子,太宗為他配備最好的老師和輔佐;太宗在為父親高祖守孝期間,為了鍛煉太子的能力,他讓太子處理政務;太宗每次出京,讓太子監國,此時的太子表現還可以。為了樹立太子的自信與威信,太宗有意在朝廷群臣面前表揚他。
但是,隨著李承乾歲數一年年長大,卻變得越來越墮落,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喜好聲色游獵、私養孌童,狎昵放蕩,作風糜爛。
二、私養罪犯,讓他們偷盜百姓的牛馬,在東宮制造特大的爐鼎,烹煮后大吃大鬧。
三、依照突厥人建穹廬,讓手下人都穿突厥服;李承乾親自扮演突厥王的喪禮,他直挺挺的躺在地上,眾人圍著嚎哭、奔跑。
四、擾民害民,率領獵隊橫沖直闖,破壞農田。
五、對于太宗派來的老師強加凌辱。
六、暗中收買太宗庶弟漢王李元昌、吏部尚書侯君集、中郎將李安儼、洋州刺史趙節、附馬都慰杜荷等,擇機謀反,直接向太宗逼奪皇位。
當太宗對李承乾徹底失望后,太宗將培養目標轉移到了二兒子李泰身上,沒成想李泰更是一位陰險之人。當時,李泰已被封為魏王,他見哥哥失德,已失去父皇的寵信,就自立德名想博得父親寵愛,妄想謀東宮太子位。
他假意屈尊下士,招攬人才,以供謀位之使。李泰最成功的的表現是,網羅文士們編寫出《括地志》呈獻給太宗,太宗十分欣喜,給了大量獎賞,每月給李泰的錢物,一度超過東宮。直到魏征、褚遂良上疏勸諫,太宗才停止拔高魏王李泰之舉。
與太子李承乾收買朝中重臣手段相似,魏王李泰在確立奪儲君的主意后,便抓緊實施他的計劃。他把附馬都尉柴令武、房玄齡之子房遺愛、黃門侍郎韋挺、工部尚書杜楚客拉入自己的圈子。這些人都在暗中結交、行賄朝臣,準備逼迫太宗立李泰為太子。
正當太子李承乾和次子李泰蓄意謀反的準備階段,太宗的第七子——齊王李祐率先造反,不過李祐的反叛很快被鎮壓。在審問李祐謀反案件時,牽連到太子李承乾的部下,其部下把太子李承乾謀反的內幕全部抖了出來。經過徹查,太子李承乾謀反之心果然證據確鑿。太宗大怒,立刻廢了太子李承乾,將其貶為庶人,同時殺了漢王李元昌、侯君集等太子同黨。
太子李承乾被廢后,再次立太子被提到日程上,太宗想依次順延立次子魏王李泰,但卻遭到長孫無忌的堅決反對。長孫無忌覺得李泰在爭太子時表現太過陰謀、奸詐,實在不堪為人君。
李泰生怕弟弟李治被立為太子,就去用惡毒之言嚇唬李治。李治膽小怕事,在兄長們爭奪太子位的血腥中,他生怕躲之不及。李泰這一嚇就把李治嚇了個半死,整天心驚膽戰、愁眉不展。
李泰的行為被太宗得知后,太宗對李泰更加厭惡,同時,太宗想起長子李承乾臨廢時說的一番話:“我已是太子了,已無所求,是魏王逼著我,為自保才做出了錯事,若讓李泰當太子,兒臣死了也不安心!”
老大老二既已至此,太宗最終下決心,立三兒子晉王李治為太子。
只是李治生性膽小、儒弱,不像他的兩位兄長那樣強勢,但他性情善良、仁厚,只要好好培養,有人扶持,也許就是一個造福子孫和百姓的好皇帝。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四月初七,唐太宗最終把柔弱的李治稀里糊涂地推到太子的座位上,那一年,李治1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