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衣簡然
《大秦帝國之崛起》在央視一套熱播,之前第一部的裂變,第二部的縱橫,詳細地展現了秦國的發展歷史和國力漸強。
第三部《崛起》主要是講述秦昭襄王嬴稷在位期間,在其母宣太后的輔助下,通過富國強民、外交和戰爭,使秦國的國力在戰國七國中發生了根本性的扭轉,為后來的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大秦帝國之崛起》中的嬴稷,大有“我欲崛起,任誰可擋?”之勢。
去年熱播的《羋月傳》,我們基本知道了為什么羋八子和嬴稷要到燕國為質,以及后來回秦為王的過程。
其實,在戰國時期,各國的王子到他國為質,很正常,只不過緣由各異。有的是不受本國重視的王子,有的是受人陷害排擠的王子,有的甚至是太子。
當然,有句話叫“弱國無外交”,質子的事情同理。到底誰去做質子,去哪個國家做質子,質子是單方還是雙方,完全取決于當時的國家實力。
嬴稷在燕國做質子時,和其母羋八子相依為命。生活雖然艱難,但是依然堅持讀書、學習,漸漸成長為一個博學廣識的、溫和的謙謙君子,困苦的生活也磨煉了他的心智,為以后的開疆拓土打下了基礎。
俗話說,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頭?嬴稷在燕國為質時,溫文爾雅,遇到很多不公的事情都會忍讓,可是那顆欲望的雄心種子早已埋下,只待時機適合以破土而出。
這一切,與其母羋八子的廣植人脈,運籌帷幄,把握時機,是密不可分的。
果然,機遇只待有準備之人。嬴稷之兄嬴蕩舉鼎而亡,且沒有子嗣,秦國王位空懸,諸兄弟都蠢蠢欲動,嬴稷卻出其不意地坐上了王位。
當政初期,嫌母親和舅舅魏冉專權,情緒頹廢,萎靡不振,后來經其叔公嚴君嬴疾勸說,終于解開心結,發誓要勤勉為國,在胳膊上刻下“王”字,以表決心。
嬴稷在母親的引導,幫助下,政治眼光和手腕逐漸成熟。而后擺脫其母和舅舅的專權,收回王權,大展宏圖。
嬴稷大膽任用人才,文用范雎,武用白起。
范雎。是著名的政治家、縱橫家。在戰國時期,七國之間一直在合縱與連橫之間反復,其他六國一般以合縱來對抗逐漸強大的秦國,而秦國采用連橫來瓦解、破壞六國的合縱。
在嬴稷之父秦惠文王時,張儀就成功的破壞了六國的合縱對秦國的威脅,而后六國各國的實力各有增減。
其實,為什么六國的合縱措施一直不成功?不但沒有打擊、削弱秦國,反而六國之間人心渙散,甚至有了芥蒂。就是因為每個國家都是首先考慮自己的得失,不愿意出兵,多是觀望。所以蘇秦的合縱政策立足點就很薄弱??偛荒懿活欁约簢野参:蛣诿駛斎椭鷦e國,不是傻嗎?
范雎技高一籌,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戰略措施。交好較遠的國家,簽訂盟約,不攻打,還贈以財物或聯姻等,這當然是緩兵之計。是為了攻打較近的國家時,就不會有人援助,一攻即得手。這樣逐個消滅。而且消滅一個,秦國的國力會更強。
白起。提到白起,可能有人不熟悉,提到“紙上談兵”的趙括和長平之戰,就都知道了。秦國和趙國的長平之戰,秦將就是白起。
伊闕之戰。秦軍挫敗韓、魏的合縱聯軍,戰后他們割地向秦求和,國力受重創,而秦國力大增。
郢都之戰。秦軍攻陷楚國國都,楚國從此元氣大傷,幾乎亡國。我們所熟知的屈原,心灰意冷,痛感絕望,跳江以殉國。
華陽之戰。秦軍攻打魏、趙兩國聯軍。此后,兩國亦割地求和。趙國也備受打擊。
長平之戰。這個估計是我們最熟悉的。趙國求勝心太強,結果中了范雎的反間計,認為“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沒有任用名將廉頗,而啟用毫無作戰經驗的趙括,且趙括大意輕敵,白起率領秦軍大破趙軍,最終趙軍慘敗,四十萬軍隊被坑殺于長平,慘烈之極。此后,趙國一蹶不振、萎靡殘喘。
事實證明,嬴稷果斷地啟用范雎和白起,縱橫捭擱,運籌帷幄,勢如破竹。秦國的實力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抗衡,一國之力齊六國之力。
在古時,一個國家的命運起伏,與君主的政治遠見和謀略息息相關。當然,嬴稷時,秦國的強大和崛起,與之前各位君王的努力和發展也是密切相關的。
比如商鞅變法,雖商鞅后來尸身被車裂,但是變法使得秦國變得強大、富裕。他采取的“重農抑商”,發展了農業,又獎勵耕織,為國家以后軍事上的擴張做足了準備。
嬴稷,在王位上呆了整整五十六年,他自己活了七十五歲,在古代算是長壽的,可謂一代霸主。
他有自己獨到的政治見解,在位期間,勵精圖治,百姓生活安居樂業,軍事上擴張領土,削弱和消滅別國,為后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實現華夏一統,打下了至關重要的基礎。
秦昭襄王嬴稷的英明果決,雄才偉略,豐功偉績,都在昭示著“我欲崛起,任誰可擋?”
看《大秦帝國之崛起》的時候,背景因為處于戰國時期,國家眾多,人物關系錯綜復雜,而且他們一會跑到這個國,一會又去另一個國。
敵中有我,欲擒故縱,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假假真真,虛虛實實,不一而論……
要認真地看哦!我們一起來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