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秦帝國,大伙兒恐怕再熟悉不過了,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秦始皇嬴政,統(tǒng)一六國,這些大概是大家第一時間反映出來的標簽。但是小編今天要說的是秦帝國真實的崛起之路,這是一段long long story,故事還得從秦始皇的曾曾曾…祖父說起,這個人名叫嬴師隰(xi第二聲)。
話說戰(zhàn)國初期,三家分晉之后,魏國在戰(zhàn)國早期迅速崛起,成為戰(zhàn)國首強。其原因除了有魏文侯這個戰(zhàn)國第一強人以外,另外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魏國地處中原腹地,人才濟濟,恰恰魏文侯又是一個能任用賢能的君主,并且能做到用人不疑,大力改革。魏文侯時期的人才有哪些呢?我們來列一列:
李悝,戰(zhàn)國變法第一人,早商鞅N年;
樂羊,隔山打牛,一戰(zhàn)滅了中山國;
吳起,不用多介紹了,駐守河西之地幾十年,秦國不敢東進;
西門豹,熟悉嗎?中學課本翻一翻。
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大量的人才,加上一個能任用良才的主子,魏國想不崛起,恐怕都很難啊。
“嘿嘿嘿,作者你跑題了,不是說秦國崛起之路的嗎?怎么說到魏國了?”
別著急,因為秦國的崛起,和魏國有很大的關系,更深一步說,魏國為秦國的崛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當然,這種貢獻不存在主觀故意。
在秦簡公時期,魏國首先崛起,大有“戰(zhàn)國一枝花”的態(tài)勢,其他六國淪為陪襯。而秦簡公最大的敗筆,就是將河西之地丟給了吳起,在吳起駐守的時候,就沒能再拿回來過。這是一塊戰(zhàn)略要地,是秦國東部最大的屏障,此事一出,秦國民怨沸騰。
這個時候就輪到嬴師隰登場了,當時的嬴師隰還在魏國做人質,在得知秦國內政的時候,便萌生了要回國復興秦國的想法,并且取得了魏武侯的支持,最最關鍵的是,魏武侯居然支持他回國奪取君位。如果魏武侯知道這個舉動會給魏國未來兩百年帶來什么樣的后果的話,恐怕打死他也不會這么干,因為就是這個人和他的后代,將魏國拖入了無底深淵。
嬴師隰順利回國后,在秦國朝野的支持下,也順利的奪回了君位,號秦獻公。在他的帶領下,秦國大力改革,內修朝政,任用賢才,著力改革。但我們不得不說,改革不是一件能畢其功于一役的事情,嬴師隰的改革不算徹底,雖然已經給秦國帶來了生機和希望,但由于秦國老舊貴族的勢力較大,很多改革無法深入推行。不過,這些都不要緊,原因就是他兒子的橫空出世,那就是秦孝公—嬴渠梁。
從此,秦國正式邁入開掛時代,從秦孝公之后的好幾代秦王,勵精圖治,對內徹底改革,對外伐兵伐謀并舉,終于在嬴政一代,統(tǒng)一全國。從秦孝公之后,每一代新領導人下的秦國,都有一對最強CP,就像明朝每一個皇帝背后都有一個得勢的太監(jiān)一樣,每一代秦王背后,都有一個偉大的縱橫家。
一、秦孝公與商鞅
在秦孝公初繼位時,為了延續(xù)老爸秦獻公的改革成果,并進一步擴大改革,廣發(fā)招賢令,邀請全國各路精英匯聚秦國。時值當時的魏國,公叔痤當政,衛(wèi)鞅在他下面任一小官。公叔痤此人較為嫉賢妒能,明知衛(wèi)鞅此人有大智慧,卻一直將其雪藏在自己身邊,未給其機會嶄露頭角。直到公叔痤病重,不知是人之將死還是怎樣,勸魏惠王重用衛(wèi)鞅,如不重用,必殺之。可惜穩(wěn)坐戰(zhàn)國雙傻寶座的魏惠王,并未聽從其意見,既沒有重用,也沒有殺之。衛(wèi)鞅最終心灰意冷,正巧又聽說秦孝公招賢,于是不顧一切去往秦國,與秦孝公大論王霸之道三次,終得到秦孝公的信任,委以重任,大力變法改革,由于后期衛(wèi)鞅的封地在“商”,所以后世也稱之為“商鞅”,或者“商君”。
商鞅變法的故事,上過高中語文的同學應該都知道了,商鞅重金立木,取得全國的信任,大力變法圖強,嚴格限制老牌貴族的權力和封地利益,充實國庫;改革全國的人力資源體系,規(guī)定全國大多數(shù)人民只能做兩件事情,務農和從軍。務農可以保障軍隊糧食供應,從軍可以換取爵位進而從政,這是將整個秦國打造成了一臺戰(zhàn)爭機器;同時,制定嚴苛的律法,要求全國執(zhí)法必嚴。從此,秦國整個國家的效率大大提高,最可怕的是,傾全國之力,為戰(zhàn)爭服務,矛頭瞄準山東六國。在此期間,商鞅因為變法得罪了很多老舊貴族勢力,其中就包括當時的太子嬴駟。但因為秦孝公傾全力支持商鞅,所以舊貴族的勢力暫時不便發(fā)作,但是也埋下了商鞅后來悲劇的種子。
二、秦惠文王與張儀
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后,國力蒸蒸日上,打造了戰(zhàn)斗力超強的一支軍隊。可惜商鞅的結局并不好,在秦孝公死后,老牌貴族的勢力反撲,加上秦惠王自身與商鞅有仇,于是將商鞅車裂于市。但是所幸的是,商鞅所制定的改革措施并未廢除,而是繼續(xù)在后世發(fā)揚光大。秦惠王依然是一位較為賢明的君王,在任期間,任用張儀為相,大力開展他的連橫政策,也就是“近交遠攻”。
那么什么叫“近交遠攻”呢?合縱連橫大家應該都聽說過吧,“近交遠攻”其實就是“連橫”的同義詞。當時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之后,國力已經比之前強盛了許多,但是面對東方六國,如果想要一統(tǒng)天下,實力依然是遠遠不夠。事實上,當時秦國的實力,尚不足以吞并東方任何一個國家,秦國這個時候所需要的,依然是積蓄實力,積極外交,向內發(fā)展,盡量避免國際沖突。所以,當國際社會看到秦國崛起,紛紛合縱來對抗秦國的時候,秦惠王清醒的認識到,秦國目前無法與諸多國家同時開戰(zhàn),更無法對抗合縱大軍,于是他需要瓦解合縱的隊伍,于是他任用張儀,開展了他外交戰(zhàn)略上的“近交遠攻”的連橫政策。簡單說,就是將在東方與其接壤的魏國和楚國爭取成為盟友,從而孤立更遠的齊國和趙國。于是張儀,出馬了。
張儀,魏國人,無法在魏國得到重用,轉而投秦,擔任秦相。當時東方六國以公孫衍為首,時常合縱以攻秦,使秦國顯得非常被動。張儀為了轉變國際局勢,首先出使魏國,憑借其三寸不爛之舌勸說魏惠王事秦而孤立東方諸國,魏惠王不從,于是秦國攻打魏國,并奪取數(shù)座城池。秦國對魏國采取這種“胡蘿卜加大棒”的態(tài)度,迫使魏國屈服而退出合縱盟約,與秦國連橫。后來,魏國也在合縱與連橫之間數(shù)次反復,為秦國爭取到了寶貴的發(fā)展時間。
對于楚國,張儀更狠。雖然魏惠王智商有問題,但是當時的楚懷王,也聰明不到哪里去,不然怎么這倆哥們兒并稱“戰(zhàn)國雙傻”呢。張儀去到楚國,以城池金錢和美女誘惑之,估計也就是對楚懷王說:我們秦國的東西是你沒見過的,尤其是美女,西安美女,哦,不,是咸陽美女,比你們楚國的更有風韻啊。于是楚懷王就妥協(xié)了,派人去齊國把齊宣王罵了一通,氣的齊宣王轉而和秦國結交,徹底孤立了楚國。當楚懷王滿懷希望去找秦國要美女和城池的時候,結果什么也沒有,一氣之下,發(fā)兵攻秦,結果可想而知,被秦齊聯(lián)合攻擊,以失敗告終。經此折騰,齊楚之間的關系,倒是破壞的很徹底,不能不說張儀牛啊。
很可惜,秦惠王在位時間并不長,在他死后,張儀也和商鞅一樣。商鞅是和秦惠王不合,張儀同樣和后來繼位的秦武王不合。不過張儀比較聰明,找了個堂而皇之的借口,溜去了魏國,最后終老于魏國。
這里稍微穿插一下:張儀和蘇秦應該不是所謂的師兄弟,更沒有交集,蘇秦登臺的年代要比張儀晚上幾十年。這些細節(jié),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參考一下從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那些帛書,上面有當時蘇秦在齊國搞“無間道”的時候,寫給燕昭王的秘密書信的抄寫本,相信可以解開很多那段歷史的不解之謎。小編仔細研閱了一番,堪稱戰(zhàn)國版“瑯琊榜”,不仔細研究戰(zhàn)國地圖和國際關系學,恐怕有些細節(jié)還不好理解。
三、秦昭襄王與范雎
秦惠文王死后,他兒子秦武王嬴蕩繼位(大家看清楚哈,是這個“贏”,不要對號入座)。可惜這小子比較窮兵黷武,一路打到周朝首都洛邑,非要看夏朝初年大禹鑄的九鼎。你說看就看吧,為啥非要舉起來呢。可以想象,當時秦國的生活是多么無聊,專心致志發(fā)展軍事,毫無娛樂,既沒有電視、手游、WiFi,也沒有斗蛐蛐和琴棋書畫之類的,搞得好好一個太子,平時也只能玩玩舉重了,估計后來項羽也就是跟他學的。估計那鼎也確實是重,秦武王就這么被砸死了,這死法還是挺坑爹的。和春秋時期,晉景公掉茅坑淹死,有的一拼。
好了,秦武王為舉重事業(yè)犧牲了,總要有接班人吧,于是秦國歷史上第一猛人嬴稷隆重登場。為啥說他猛呢?因為除了他在位期間,將六國打殘以外,還因為他的壽命太長了,足足活了將近八十歲,對于春秋時期的人來說,除了那個雙傻之一的魏惠王能有得一拼以外,其余的壽命均不長。不過人家魏惠王是缺心眼兒啊,凡事不操心,當然命長。你嬴稷這么猛,居然活這么長,楞是把自己的太子安國君都快熬死了,可還真是不容易啊。
嬴稷繼位后,其實歷史應該分成兩段展開了。從嬴稷繼位到趕走宣太后和魏冉是一段,后面一段就是嬴稷和范雎這對史上最強couple的雙簧秀了。
先說第一段吧,秦國經過了“季君之亂”后,嬴稷繼位,宣太后和魏冉輔佐,內政不穩(wěn),各股勢力蠢蠢欲動。山東六國沒有趁機一舉攻滅秦國,可以說失去了滅掉秦國最好的一次機會,這樣的機會以后也不會再有了。在魏冉將秦國內部有可能奪權的貴族勢力全部清掃干凈以后,秦國終于從泥沼中走出來。雖然此時是以宣太后和魏冉為首的秦國“四貴”專權,嬴稷尚未掌握實際大權。但是這三四十年,秦國的對外擴張那也是非比尋常。尤其以那次魏冉向東對抗山東諸侯,宣太后向西,懷柔義渠王并滅之,一舉奠定了秦國扎實的基礎,具體細節(jié)可以參考小編之前的那篇文章《宣太后的戰(zhàn)斗》。
雖然宣太后和魏冉都是當世強人,但和嬴稷比起來,差距依然不小。當嬴稷啟用范雎以后,秦國內部局勢發(fā)生了逆轉,在嬴稷和范雎的雙重壓力下,宣太后退居后宮,不問政事,魏冉被驅趕離開秦國。秦國四貴的勢力被徹底瓦解,大權重新回到了秦王嬴稷手中。在后來的一二十年中,秦國徹底展開了其開掛的國勢。從地圖上可以看出來,秦國東部,中間是魏國和韓國,這兩個國家,在這個時候已經淪為二流尾巴國,徹底被秦國給征服了。東部較遠的燕國和齊國,正好經歷了五國伐齊,樂毅帶領五國聯(lián)軍,差點把齊國滅國,燕和齊實力均大大損耗,尤其是齊國,再無法在東面與秦國抗衡。
這么一來,秦國真正的強敵,只剩下南方的楚國,和北方的趙國。我們先來說說趙國吧,說到趙國,完璧歸趙的故事,上過中學的同學應該都是能全文背誦的吧?大家都很佩服藺相如的機智和勇敢對嗎?覺得藺相如一個人出使秦國,面對秦昭襄王這個戰(zhàn)國最強大的君王,還能隨意戲弄并全身而返,都感到十分欽佩,奉其為自己的偶像對嗎?但是大家可知道,這場和氏璧的鬧劇,最終的勝利者,不是藺相如,而是秦昭襄王嬴稷。
范雎入相之后,這對最強couple,制定了秦國最終統(tǒng)一天下的基本戰(zhàn)略----遠交近攻。簡單來說就是,秦國現(xiàn)在已經具備消滅其他諸侯國的實力,現(xiàn)在需要的,是結交遠方不接壤的國家,打擊近處接壤的國家,逐個擊破,而使遠方的國家不會來救援,不會形成合縱的局勢。完璧歸趙不過是這場大戲,其中的一個非常微小,無關緊要的環(huán)節(jié)。嬴稷需要做的,其實是結好北方的趙國,給他騰出手來,先收拾掉南方的楚國。所以,即使藺相如獻和氏璧給秦王的時候,他再怎么折騰,秦王也不會因為一塊玉璧,和趙國翻臉。就算這塊和氏璧再怎么值錢,也不可能和天下江山相提并論,所以和氏璧在這個特殊的時刻,只是體現(xiàn)出了這個特殊時刻的價值,只是秦昭襄王結交趙國的一個借口,而并非其真的有多價值連城。這一點秦昭襄王和范雎心里很清楚,我猜,藺相如心里同樣很清楚,所以他可以肆無忌憚。而同樣的,在后來的秦趙澠池結盟的時候,藺相如同樣心中洞察秦國的這個戰(zhàn)略方案,秦國需要穩(wěn)定趙國,使自己無后顧之憂的去攻打楚國。所以在會盟時,可以率性而為,為趙國爭回了面子,而秦國為了顧全大局,不會為難趙國。果不其然,澠池會后,秦趙之間迎來了十年的和平時光。在這一局棋中,真正的贏家,是嬴稷。
我們再來說說楚國吧,在遠交近攻的策略下,秦國安撫好趙國,就可以全力來對付南面的楚國了。秦國從巴蜀之地出兵,沿長江向東,由白起帥軍,一舉攻克楚國半壁江山,迫使楚頃襄王向東躲入吳地,屈原憤而投江。在此過程中,趙國等其他國家,無動于衷。從此,楚國只能偏安一隅,再無能力爭霸中原。
遠交近攻的策略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楚國被打殘以后,世界上唯一能與秦國相抗衡的國家,就是趙國。趙國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后期趙惠文王的精心治理,廉頗和藺相如的輔佐,國力已經較為強盛,而其偏居北方,更無后顧之憂,澠池會后,一心一意發(fā)展自己的國力,實力一時無兩。可惜,一山不能容二虎,在經過了十年的和平期后,秦趙之間的戰(zhàn)爭,在所難免。
于是,以上黨郡為誘因的秦趙之爭,正式拉開序幕。一直到引發(fā)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zhàn)”,趙國四十萬青壯年男子,被白起全部坑殺,再后來長達幾年被秦國圍攻的“邯鄲包圍戰(zhàn)”,再與燕國的兩次戰(zhàn)爭,趙國實力大損,已經不具備再和秦國爭霸的資本。
這些就是秦昭襄王嬴稷在位五十多年,取得的成績。如果再給他十年壽命的話,恐怕秦國就在他手上統(tǒng)一天下了,也就沒嬴政什么事兒了。
四、秦始皇與李斯
秦昭襄王嬴稷死后,安國君繼位,三個月,卒。后傳位于異人,為秦莊襄王,三年,卒,傳位于嬴政。嬴政繼位后,鏟除太后趙姬、呂不韋和嫪毐勢力,獨攬大權,重用李斯。李斯任丞相期間,大力推崇他的法家思想,極大促進了中央集權。對外,李斯鼓勵嬴政用重金賄賂山東六國,離間諸侯與其君臣的關系,取得了良好效果。公元前221年,在李斯的輔佐下,嬴政終于完成了統(tǒng)一全國大業(yè),號秦始皇。
五、天時地利人和
以上我們說了秦國在戰(zhàn)國數(shù)百年間發(fā)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也說了秦國歷史上最強大的四對組合的完美配合,也詳細解釋了秦國在不同時期從“近交遠攻”到“遠交近攻”的戰(zhàn)略部署,那么我們現(xiàn)在來總結一下吧,秦國最終能統(tǒng)一天下,是巧合嗎?還是歷史的必然?
我們必須要說,秦國的統(tǒng)一,需要感謝一個國家,那就是魏國,為啥呢?您看哈,秦獻公嬴師隰是魏國送回秦國的;商鞅是魏國不用轉而投靠秦國的;張儀是魏國人,而魏國不用之轉而投秦;范雎在魏國效力,結果差點丟了性命,不得已逃亡秦國,隱姓埋名,最終找魏國相國魏齊復仇。我們以上提到的諸位,或多或少都與魏國有關,魏國統(tǒng)統(tǒng)不用,送給秦國,這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簡直就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國際主義精神啊有木有?
當然,這只是一句玩笑話。秦國統(tǒng)一天下的真正原因,是它掌握了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的因素。“人和”,是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后,貴族勢力大大被壓制,秦國以其海納百川的氣魄,吸引了世界各國的人才為其效力,“尊賢尚功”,以功勞的大小論爵位,很多有實際能力的布衣卿相可以登上歷史舞臺,展露才華。整個秦國,就像一臺上足了發(fā)條的機器,目標就是一個,發(fā)展國力,統(tǒng)一全國。而反觀其他山東六國,貴族政治把持朝政,任人唯親,有些甚至尸位素餐、渾渾噩噩,像后期楚襄王、楚考烈王和趙孝成王等等,根本無法駕馭國內的貴族勢力,更別提與秦國抗衡了;“地利”,是秦國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西面戎狄部落已經被掃平,東面有函谷關屏障,南面是已經被征服的巴蜀之地,秦國基本不存在來自外部的威脅,它的統(tǒng)一,只是靜待天時而已;而“天時”的出現(xiàn),就是嬴政掌握國家實際權力,而六國已經疲弱不堪之時,天下在其手中統(tǒng)一,已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