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對于西游記,作為天朝四大名著之首,其被人熟知的程度用婦孺皆知來形容一點不為過,在當年信息化還不普及時我的童年時代,哪怕是還沒上學的嘴角還掛著鼻涕的小鬼也知道西游記,也知道那個孫悟空是西天取經中保護唐僧的使者和大師兄,知道他是四人中最厲害和瀟灑自在的。
鑒于現今信息爆炸的時代發展趨勢,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從網絡獲取資源,從而電視書籍等當年的主流媒體開始衰落,而對于經典的解讀從未停止,但是更多的只是停留于表象,西游記系列那么多,西游記這一作品的文學意義和社會意義一點也不比四大名著其他作品差,有水煮三國為什么就沒有水煮西游呢?名人學者不肯去挖掘,這當然給了那些文化工作者們機會,但是最先把西游記推向銀幕的卻是我們的宿命的亦敵亦友者-島國,人家在1978年已經創造了這個世界上第一部西游作品,當時是為了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 那么,說起日本這部西游記,"它短短2分鐘的片頭 差點讓我脆弱的燃燒殆盡我第一眼看的時候 有點奧特曼的風格而當孫悟空出現的時,我徹底陣亡了 !太坑爹了! 這貨根本不是猴子! 這是標準的大猩猩!孫悟空的扮演者就是日本家喻戶曉的歌星 界正章,但是唐僧的扮演者 居然是日本家喻戶曉 英年早逝的女U 夏木雅子!為什么唐僧會是女人呢?"后面還有一大段吐槽,這是出自著名的網絡視頻自媒體創作老濕的作品《令人蛋疼的西游記》中的解說片段,看了以上片段我們會明白,日本佬拍的西游完全是照著他們自己的理解和用他們重塑的風格去演繹,所以對原版西游只是借鑒和抄襲沒有一個基本的還原和解讀,由此為界,西游記開始了被世界各國文化界的掠取和抄襲歷史,當然在此之前央視還推出83版西游記,這是一部神劇,創作了很多吉尼斯世界紀錄,比如那個“只用一部攝影機拍攝完成的記錄”“其中的沙僧扮演者閆懷禮老師一人分飾最多角色的記錄”巴拉巴拉......總之這是一部童年中超經典也是我國電視劇史上的超經典,要說西游記的誕生史,那簡直就是一個小宇宙的誕生歷程!論其地位只能用我偶像龍哥的地位來形容,前無古人后來者!
之后,天朝還在1998-99拍了西游記的續集,同樣創造了輝煌的記錄,在西游記續集完成后,馬上又來了個西游記后傳,當時劉歡老師演唱的那首《我欲成仙》的主題曲一直在我耳邊回響了好多年!對于這部劇的評價是褒貶不一,個人評價是其中的重復武打鏡頭和人設劇情有點糟糕外大體還看得下去,至少在當年是如此,其實現在回味起來還有點日漫模式的劇情和風格不是嗎?也算是童年經典了!真的是不得不感謝偉大的吳承恩老師,在幾百年前的明代中期已經創作了這一神作,還要感謝那些讓其承傳下來的各路英雄人士!假如這個世界沒有西游,那會少了多少樂趣!首當其沖的是《龍珠》又一神作,鳥山明如果不是在西游的巨大啟發下能創造孫悟空嗎?雖然是不同的風格的作品,想必一定給了他很多精神能量的BUFF加成!還有好萊塢拍的電影版龍珠,也不知道是不是好萊塢的,反正就是歐美系,姑且稱其為“好萊塢”吧!什么最游記的漫畫,韓版西游記(這個簡直改成一坨屎了,已經令人菊花崩潰蛋碎一地,不愧是宇宙最強民族),還有許多動漫游戲周邊的存在,簡直多如牛毛,不再一一贅述,說了這么多,也該進入正題了,以上純屬個人感慨。
為什么說西游記是孫悟空的修心之旅?其實之前我也不知道,和很多西游愛好者一樣,之前我也單純地以為西游記只是一個神仙志怪題材的小說,只是展示由我國古代豐富的民間傳說和作者虛構出來的人物之間一個波瀾壯闊的人神魔三界歷史發展和孫猴子師徒一行人西天取經的磨難史以及途中衍生的許多支線劇情和羈絆史。這靈感完全來自于一個網絡視頻節目:《你不知道的西游》中對原著西游記的解讀,至少個人看來這是比較中肯和令人信服的關于原著的解讀和對后世影視劇作品的還原和解說,或許這也是我個人的意淫,但是其根據是來自原著的對人物展現而產生的絕非個人臆想。
首先說說孫悟空的誕生,以下摘抄原作:蓋自開辟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五官俱備,四肢皆全。便就學爬學走,拜了四方。目運兩道金光,射沖斗府。驚動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駕座金闕云宮靈霄寶殿,聚集仙卿,見有金光焰焰,即命千里眼、順風耳開南天門觀看。二將果奉旨出門外,看的真,聽的明。再說說孫悟空在原著中的形象:行者身軀鄙猥,面容羸瘦,【不滿四尺】一尺約合33厘米,也就是粗略計算一下,悟空的身高還不足1米;以下是百度貼吧網友
[url]http://tieba.baidu.com/p/2169048758:-|^|-:http://www.urlshare.cn/umirror_url_check:-|^|-:_wv=1&srctype=touch&apptype=android&loginuin=496137856&plateform=qzone&url=http%3A%2F%2Ftieba.baidu.com%2Fp%2F2169048758&src_uin=496137856&src_scene=2&cli_scene=getDetail[/url]
對于原著中的悟空形象的解讀:他外形是孤拐面,凹臉尖嘴,兩腮無肉,羅圈腿,拐子步,活脫脫的一副猴子相。在《西游記》第三十六回,寶林寺的僧官看到他“真個是生得丑陋:七高八低孤拐臉、兩只黃眼睛,一個磕額頭;獠牙往外生,就像屬螃蟹的,肉在里面、骨在外面”。在《西游記》第二十回黃風嶺,王老者認為孫悟空是“拐子臉、別頦腮、雷公嘴、紅眼睛的一個癆病鬼”。如果你認為孫悟空是個和藹可親英姿颯颯爽的猴叔叔那你就錯了,美猴王的稱謂只是自己的猴孫奉承他叫的。不過星爺這個猴子實在是有些丑,為什么設計的這么丑可能是因為他作為本片最大的反派的緣故吧。有個畫家叫劉冬子的,他畫的孫悟空是最貼近我心中形象的,暴戾而又威嚴,霸氣又有野性。
[img]http://m.qpic.cn/psb?/99c8489b-ee24-42e9-8308-662e6832996f/KqtuERNvWnTjVb5mLeZYo2wW05w5f1iMcPQIHWsn*UA!/b/dFsBAAAAAAAA&ek=1&kp=1&pt=0&bo=vAFBAQAAAAADANg!&su=0172472241#sce=15-1-1&rf=v1_and_qz_6.2.1_288_mzyy_a-2-9[/img]
綜合以上所述,這樣的悟空形象才是真實的吧。還有對于同為龍迷的星爺來說,其關于對孫悟空的解讀還有其創作的西游影視作品是我個人最喜愛和認可的的對原著的解讀和還原,力挺星爺!其實大圣,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很苦逼的角色。不過原著中對于其誕生時的氣勢的描述還是很有威嚴的,畢竟驚動了玉帝這個老仙,盡管大鬧天宮中猴子連他的面都沒見著。不過也是基于作者的期望,孫悟空是一個敢于打破世俗常規、敢于挑找世俗權威的存在,他的出現是為了改變三界的格局,為了創造一個新時代,但畢竟理想太美好,現實太殘酷,從出生后到結拜了七魔,再到收集好了一身裝備準備去干掉BOSS的時候他才發現原來他的只是紫裝,玉帝和如來等之后大BOSS都是最高級的橙裝和粉狀,后來不得不慘敗屈居人下,最終踏上西天取經的苦逼修心之旅。想必吳承恩老師在當初創作時也是一路波折,所以到最后不斷自己潑冷水,悟空的形象是越來越苦逼,一路上被豬隊友坑不算,隊長也是傻逼,動不動經箍咒,還有一個基本算是戰五渣的醬油沙僧(這TM就在流沙河雄了一回,之后一直熊到結尾),老豬還有發揮作用的時候,所以縱觀這個團隊,以及之后的九九八十一難可以看出,這是一個磨練悟空心智和為人處世的過程,當然還是對其練級打怪刷BOSS的技術的更大磨練!
之后的發展,眾人皆熟悉,悟空一路上遇到許多強敵,像紅孩兒、牛魔王、金銀二角那些神仙寵物等有背景的大怪,孫悟空統統要去請外援來協助擊殺或者降服,這姑且算是一種妥協,因為他的使命和核心任務是保唐僧不死,沒法撕破臉去干,從他加入團隊的那刻起,現世界的種種規則就如同那個緊箍咒緊緊強加于他的身上,這個瘦小的猴子身上!一個人的強大,最先起源于他的心靈,所以只有等心智經過磨練后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為什么要說心呢?心的意義是指精神和思維意識層面的物質存在,而不是普通的心臟,只有在經過許多經歷后這個物質存在才會變得深度富有魅力。在原著中,孫悟空的形象刻畫就是一個頑猴,潑猴,固執己見,不為他人所動。從到龍宮奪走定海神棒再到大腦陰曹地府劃掉所有猴類的名單從而使得猴族成為一個不滅之族群,再到天宮中的吃蟠桃和偷仙丹,大鬧宴會和煉丹房,這之前他都是一個大圣,隨心所欲的大圣!到后來被鎮壓,被如來壓在五指山下五百年,這期間就是一個靜心修煉的過程,但如來料到其必定本性難改,所以設置了一個緊箍頭套和咒語并把咒語傳授給三藏從而使得他可以慢慢調教悟空,據說這個鐵圈圈三界之內只有兩個,悟空命苦受了一波大虧,帶上此圈開始了和老和尚和一群豬隊友受虐的西天之旅。
西天取經后的悟空不叫大圣,取而代之的是“行者”這個稱呼,在團隊中雖扮演核心角色卻不是主要核心,有危險沖最前以身試險,吃力不討好,老和尚說罵就罵,說轟走就轟走,不高興還給你一個緊箍咒。所以,“行者”孫悟空是名副其實的苦行僧。而且取經中最大的阻力也是老和尚,作為其直接上級領導,孫行者還對其的提議和意見不得不服,一路上基本是任勞任怨,沒有反駁的余地。孫對這老和尚的不滿是日積月累,行者這座憤怒的火山遲早會爆發,就差一根引線,終于引線來了,在取經一半后的途中,原著:第五十八回 二心攪亂大乾坤 一體難修真寂滅,電視劇:在西游記續集,第三集中的“師徒生二心,真假美猴王”里。注意當中的二心用詞,所謂二心一事無成,這個孫行者生二心了那還了得!作為團隊中斬妖除魔的主要戰將也是團隊最強AD,唐僧這個老和尚沒了悟空屁事干不成,都不知要被妖怪生吞活剝多少回了!在這一回中,悟空探路遇到幾個山賊,然后誅殺之,唐僧知道將其趕走。后來六耳獼猴出來了,打傷了唐僧,搶走了行李,打算自己去西天取經,然后一場轟轟烈烈的真假美猴王分辨大作戰開始了,期間他們去了所有曾經大鬧天宮時涉足的地方,海陸空全方位滲透,下從東海龍王到陰曹閻羅,上從天庭凌霄殿再到西天如來佛,這真假之戰打得是不亦樂乎。
為什么開頭標題要說六耳魔猴而不是獼猴,因為這是包含我對獼猴身世存在之謎的推測后得出的結論結合的名字,首先說說六耳獼猴的來由,這里大部分將引用《你不知道的西游》中的觀點,大部分是猜測。在此也僅當娛樂。
六耳魔猴的由來
其一:混世四猴之一,最不可信的說法,且這是基于如來那句:周天之內有五仙,天地神人鬼,有五蟲,蠃鱗毛羽昆,六耳獼猴那廝非以上直屬,又兼四猴混世不入十類之種,混世四猴既是:靈明石猴、赤尻馬猴、通臂猿猴、六耳獼猴。逼格很高的一句話哈。 明顯孫行者就是那個靈明石猴,直屬地系猴神,另外兩個在原著中也有描述是猴中貴族,已被猴王封為崩、芭二將。這個六耳獼猴的說法實則是如來杜撰,因為原文也沒有任何關于六耳獼猴誕生的記載以及之后的描述,所以這就催生了第二種說法—如來指使的替身。
這種說法可信度不高,在兩只猴子去到陰曹地府申辯的時候,地藏王菩薩的手下諦聽已經分辨出卻不敢說,有人懷疑六耳的靠山便是如來,因為孫行者一路上有太多叛逆行為和想法不聽話,所以如來想要用六耳替換大圣。支撐其說法依據是:還是如來那句,在原著中有述:此猴若立一處,能知千里之外事,凡人說話亦能知之,故此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萬物皆明。與真悟空同像同名者,六耳獼猴也。所以六耳知道最后如來會把金缽罩在悟空頭上,之后他就可以趁猴之危殺掉真悟空順應如來旨意取代之,其實這也是扯淡,如來要想取代孫悟空何必花那么多心思,西行一路上的妖怪已經把猴哥整得夠嗆,猴哥不請外援的話估計也得提早成佛了,需要費那么大周折搞個六耳出來嗎?而且悟空吃了仙丹后早就是不死之身,怎會輕易被一棍子打死,投到煉丹爐都不死。所以,這說法不攻自破。說個題外話,很多人分不清《封神演義》和《西游記》誰前誰后,之前我也不知道,但現在知道的是吳承恩老師60歲的時候,寫《封神演義》的許仲琳才出生,不言自明啦!
其三:悟空分身所生,這種說法還是比較靠譜,畢竟是同根生,在一開始悟空殺死強盜后,唐僧開始跟他劃清界限,晚上留宿老楊頭家,悟空發現老楊的兒子是強盜,然后悟空殺光那一伙二十多人,唐僧知道后又開始發威,開始釋放老領導的淫威,對悟空大放緊箍咒,對于這種白眼狼的恩將仇報行為,悟空心底的憤怒的徹底爆發,所以造了一個分身教訓那老和尚一頓,然后自己再和分身自導自演一出鬧劇,原著中有一段描述是這樣的,兩猴子去天庭申辯失敗后被趕出殿外相視大笑,原文是:玉帝亦辨不出,趕出殿外,這大圣呵呵冷笑,那行者也哈哈歡喜!由此可見,猴哥的計謀成功了,其心機婊的潛力不淺啊哈啊哈!最后鬧累了才一路打到靈山去請如來結果分身,而如來也給了悟空臺階下,一大堆言論最終證明六耳分身是假,和悟空演了一出戲并讓觀音送其回歸唐僧團隊。這老和尚后來也為自己臭不要臉的裝逼行為深深愧疚,一天到晚發春似地叫著悟空,可見沒了大圣你個老和尚出門就狗帶去了,從此以后對悟空的意見基本唯命是從,最終大圣“心機婊”的計謀成功逆襲,哈哈。
最后也是本篇文章的重中之重,那就是關于六耳魔猴誕生說的最靠譜觀點和悟空修心之旅的最有力依據,那就是—心魔說,正如五十八回的標題:二心攪亂大乾坤 一體難修真寂滅, 普通的二心說白了就是每個人心中的陰暗面或者二重人格,但是大圣這已經是心魔出竅了,從干死那幫強盜后其殺心大起,逐漸變得心猿意馬,然后心魔趁虛而出,具現化了另一個大圣,這其中很多說法也能說通了,比如緊固套和金箍棒,這之前六耳為何會擁有這兩樣神器?許多說法都無法解釋,心魔可以解釋,因為他們一起具現化了!還有關于分身說中的打斗戲和爭吵戲中,那分身也太賣力入戲了,而心魔能解釋,因為心魔就是想取代真正的行者,因為最難戰勝的那個人往往是自己,所以最后悟空也不得不求助于如來。
如來在最后也沒有辜負悟空,這如來不僅道行高深還的確有幾把刷子,提出一大堆支持心魔說的觀點,同樣吳老師(左圖真容)也是全力支持心魔說,首先是如來,在兩只猴子快到靈山的時候,如來是散座天花,即離寶座曰:“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競斗而來也”白話就是:“看,那邊二心的打過來了”。而二心最終的矛盾就是關于正邪的分別,前面的殺山賊部分很大鋪墊說明悟空此舉已是心魔生出作祟,前面兩只猴子一路上到哪都是辨明真假,到了如來那里就是辨明正邪了,因為他明白只有最了解他的如來才有資格和能力去誅殺邪魔。而吳老師的鋪墊更是夸張,從第七回開始就用“心猿”二字作為回目,到九十八回已經鋪墊了十八回!沒錯,我數了三遍。從第七回的“五行山下定心猿”到九十八回的“猿熟馬馴方脫殼”為止,悟空已經經歷了大部分西行劫難,心智逐漸成熟,已經踏入佛禪老釋中的心境,準備成斗戰勝佛!而這也不正是他漫長修心之旅的終點嗎?!這也當今社會的年輕人一樣,剛出來一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和熱血,然后在一路的荊棘叢中碰壁和成長,在現實面前變得圓滑世故,但最終我們所經歷的所有苦難不就是為了成就那個處變不驚的內心和強大的自我嗎?大圣這次西行的插曲可以看作是一個重大轉折點,也是為了徹底誅滅心魔為以后成佛的道路掃清障礙的一個重大篇章,反觀現實這就像我們人生的重要轉折點一樣,我們曾經自暴自棄、灰心絕望,在現實面前一次次氣餒,一次次被困難擊倒,但我們卻也從那個脆弱的自我中蛻變和成長,無論多少次遍體鱗傷我們還是沒放棄我們最喜愛的事物不是嗎?所以大圣對我來說只是個普通人物,他也是凡人心,雖然本事齊天,但他也需要修心,更多的是修煉而不是出風頭,所謂厚積薄發!古人把修身作為首要任務,但我想說的是修心更是首要中的核心。而
[img]http://m.qpic.cn/psb?/99c8489b-ee24-42e9-8308-662e6832996f/ohLIb3pMUUrGj5FExUqrP9r.G7d3sSEcfT*5WlUg4zQ!/b/dFsBAAAAAAAA&ek=1&kp=1&pt=0&bo=EwH4AAAAAAADAM8!&su=015575537#sce=15-1-1&rf=v1_and_qz_6.2.1_288_mzyy_a-2-9[/img]
吳承恩老師在幾百年前,《西游記》誕生前已經練就一顆強大的心靈!和明代許多偉人一樣!這漢人中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有很多心靈強大的人,其激勵和楷模作用勝過那些狗屎心靈雞湯千百倍!
齊天大圣,終究不過是一只猴子,而猴子在古代是滑稽戲謔的象征,吳老師賦予這個戲子齊天的本事卻沒有賜予其無上的尊榮,最終還是給他起了一個悟空的名號,希望他能走完自己的修心之旅,悟道成佛,成就那種悟道后一切皆空的人生哲學。而在后世的影視作品中,自覺還原得最符合吳老師對悟空的刻畫和期望的莫過于星爺和劉鎮偉執導的《大話西游》還有其之后自編自導的《西游降魔篇》。降魔篇中黃渤的悟空形象簡直和原著如出一撤,而最后能收拾他的也只有如來,配合上星爺鬼斧神工的創作力和黃渤的演技將悟空這個角色的無奈時的窘迫和得志時的跋扈表現得淋漓盡致,星爺大概也是表現主義的高手吧!星爺降魔篇中的悟空只是一個外形上的還原,關于內心的解讀的現世表現另一個經典形象是星爺自己在《大話》中飾演的至尊寶。這個落魄的大圣,與國產良心動漫的落魄大圣有點神似,或許大圣歸來還從中獲得了很多靈感呢!這個穿越到五百年前的自尊寶,就像是一個屌絲版的大圣,一身白裝,或者說什么裝備都沒有,只有一個神奇月光寶盒。也沒有齊天本事,但是他被賦予了選擇的權利,他不想再做那個丑陋的猴子。他想去尋找自己的愛情,尋找自己的歸宿。他要離開那個坑爹的唐僧團隊,去尋找自己的靜靜,哦不,是晶晶。可以說,后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圍繞晶晶展開,后來在這一過程中卻愛上紫霞,最后證明他還是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后來演變成了一場撕逼大戰,最后被逼入絕境,帶上象征著約束和陳規緊箍咒,化身那只魔猴,他要親自手刃殺掉紫霞的牛魔王,可惜到最后他連最愛的人都沒能保護,所以星爺也選擇了讓他作為悟空,一個四大皆空的人生存下去,而不是擁有七情六欲的至尊寶。
最后的最后,在大話西游的結尾,悟空回到那個西安某處城樓下的人群中,親眼目睹和成全了屬于至尊寶和紫霞的幸福,自己孤身一人踏上西天漫長的旅途,這到底是他第幾次旅途呢?在我看來悟空不是那個只能獨善其身魔猴,他是一個誕于天地間為天父地母所創的,敢于抗爭自己殘酷命運,沒有像命運之神妥協的齊天大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