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3.4)
? ? ?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吳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遲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通譯】
? ? ? 樊遲問孔子如何種莊稼,孔子回答說:“種莊稼,我不如老農。”樊遲又問孔子如何種菜,孔子回答說:“種菜我不如菜農。”樊遲退出之后。孔子說:“樊遲真是小人。在上位者只要重視禮儀,老百姓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視義,老百姓不敢不服從;在上位者只要重視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實情來對待你。要是做到這樣,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會背著自己的孩子來投奔,哪里用得著自己去種莊稼呀。”
【學究】
? ? ? 樊遲要學種莊稼種菜來問孔子,顯然是找錯人了。當時社會階級已經涇渭分明了,孔子把自己納入士大夫一族,自然看不起種莊稼和菜的人了,認為自已學會仁義禮智信就能管理國家,何必去學那種技能呢?
? ? ? 樊遲這里并不是只問如何種莊稼,是想學習如何提升種莊稼的能力,因為當時社會發展很快,人口繁衍很迅速,要養活這么多人,低下的生產力不能滿足當時社會的需要。樊遲敬重孔子,以為孔子什么都會,就問孔子,結果反被孔子稱之為小人,實在有點怨。
? ? ? 所以孔子也是想當功利的,在現實面前,再好的文藻也是虛偽無比,不堪一擊。孔子那種文明的建設需要基層物質基礎上才能豐富,如果百姓連吃飯都成問題,如何推崇仁義禮智信呢?
【原文】(13.5)
? ? ?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通譯】
? ? ? 孔子說:“能誦《詩經》三百篇,讓他處理政務卻不會辦事;讓他當外交使節,不能獨立地交涉。這樣的人,背誦再多的詩經又有什么用。”
【學究】
? ? ? 這里說到讀書致以用,如果不能用在實際的生活或者管理中,那等于白學。
? ? ? 讀書的本質是學習知識,最后是為了生活智慧,也就是通過自己不斷的積累學識最后靈活應用在社會中才是學習最終目的。反過來所有知識也是先人實踐中總結經驗提煉出來的邏輯,那么如果一個人能有這樣的智慧又何必要讀書呢。
? ? ? 真正智慧者根本不用讀書,自然就能縱橫天下;如果沒有這么高智慧那就需要通過學習來點化智慧;沒有讀書也沒有激發智慧到也安逸;最怕的就是讀了很多書,且一點智慧也沒有,還覺得有智慧,那就是最愚蠢的行為。縱觀天下,這樣的人還少嗎?
【原文】(13.6)
? ? ?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通譯】
? ? ? 孔子說:“發號施令者自身正了,即便不發布命令,百姓也會跟著干;如果自身不正,即便發號施令,百姓也不會服從。”
【學究】
? ? ? 身先士卒便是此章文字的核心。管理社會總要找到管理的規律,利用規律來管理才能提綱挈領,綱舉目張,社會次序一目了然。要做到這一點,帶頭者特別重要。
? ? ? 帶頭者一呼百應在于給他人一個信心,也告訴大家有好處大家得、沒有好處我承擔,于是就會跟隨者無限。
? ? ? 這里也說到一個人要明白自己的位置和身份,要明白角色和系統,要明白服務對象是誰?只有做到這些,才能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