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很小的時候,對美沒有概念。
小學三年級沒有移民香港前,只有到過年才有新衣服穿。
家里孩子是哥哥和我,因為爸爸媽媽大學畢業要選擇支援邊疆內蒙古,月收入49元僅僅夠一家四口用,我是不可能要求有新衣服穿。上小學三年級前許多衣服都是撿哥哥的舊衣服,本來大大咧咧的我不懂什么美不美,后來被班上穿雪白的外套,花裙子的女生笑話我,才開始意識到自己那些灰不溜秋是和她們不太一樣。
『升級自我認知』
小時候家里窮,但是爸爸媽媽很舍得買書和雜志給我們看。他們常年出差,很小時,我便有一個人長時間閱讀的習慣。一旦覺得無聊,便會想辦法去找點書看。反正那時候是轉校生,朋友也不多,課余時間都是與書為伴。
我讀的書很雜,沒系統,也從不深刻。但所有我自己一手挑選的書,都會無一例外會告訴我什么才是真正的美。
也許潛意識里,我希望能培養真正屬于自己的審美。看書只是途徑之一。
國內看的兒童讀物,和后來移民香港在圖書館讀的種類之多和精彩讓我更入迷的看各種書和設計雜志。
中學迷上金庸,經常看書坐過站。
后來看亦舒,喜歡她各種精致生活的描述。再后來讀更多的女性作家。從三毛到張愛玲,從遲子建到王安憶,從池莉到嚴歌苓、張小嫻,,這些女性的作品給了我莫大的啟示:原來女人還可以這樣生活!毫無疑問,書本讓我眼界大開。
她們筆下的生活既豐富又有趣,既廣博又細致入微,既風情萬種又浪漫如水。
無論是虛構還是她們自己的故事,都各有各美!雖然后來發現,這些女作家本人的長相和身材往往并不如讀者想象中那般美麗。但這并不妨礙我繼續喜歡她們。
書讀多了,我的眼界和審美又有了新的變化。外表美當然不再是唯一標準。內外結合才是真的美。在美國讀了許多人生改變的工具書,那段時光的自我修煉,心態也是從那個時候出現了質的飛躍。
認識自己,真的不是字面上那么簡單。
『為未來更精彩的你變美』
在美國做護士,由大學開始每天三點一線,學校圖書館和家。沒有社交因為各種考試快把我逼瘋了。
當年內心的我有兩面:
一。回醫院換制服,基本上習慣了也忘記自己可以很美。
二。放學泡論壇,開始認識一些網紅教化妝穿衣,又渴望改變。
后來看《思考致富》,發現人應該清清楚楚知道自己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我要有精致生活的未來,卻每天穿得像大媽,自己潛意識都不愛自己,怎么可能讓別人那么愛你呢?
那時候開始去看時裝節目,學習品牌和搭配,想象自己已經成功,找回未來美麗的我。
『什么為你代言』
現在穿衣服的原則是“簡單就是美。除了衣服本身,還會提醒自己,要注意坐姿、站姿。
再比如我還會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面部保養得體不擔心皺紋的我,想笑就笑。
個人覺得經常面帶微笑也是必要的,沒有人有義務去看您的臭臉。
現在學會欣賞個人氣質,TA的職業、身份、性格、外貌、身材,舉止,都會形成一個獨一無二又最美的人。微笑和服裝讓每一個接近你的人,都會感覺如遇空谷幽蘭,馨香拂面。
美的標準很多,但我只認一種。如果你的才華超過外表,我相信你會美得更有生命力、更肆意生長、生命不息、美到120歲!
參考書目:《改變你的服裝,改變你的生活》 [美] 喬治·布雷西亞
點點滴滴積累,好好愛,慢慢寫,喜歡就關注我多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