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從新世相發給我的紙質書《長恨歌》得知王安憶這個女作家,由于當時正處于考研備考期間,那本書我并沒有認真讀完,以至于現在只記得女主角“王琦瑤”了。
讀完《上種紅菱下種藕》,被秧寶寶的故事打動,特意查詢了這個作者,得知她是不僅是中國作協副主席、上海作協主席,還是復旦大學的教授。更令我驚訝的是,她是《百合花》作者茹志娟老師的女兒。得知這些,我對她的敬佩更增三分。
《上種紅菱下種藕》這部小說寫于2001年。由于父母外出經商,十一二歲的鄉下小姑娘秧寶寶被送到華舍鎮的一個老師家寄宿。在這里,她和好說好動的蔣芽兒成為了好朋友游蕩在街頭小巷,一面處于兒童的認知成長階段,一面見證著江南水鄉的人事變遷。
02.
秧寶寶不似張柔桑那般優雅安靜,也不似蔣芽兒那樣瘋癲外向,她傲氣十足卻也十分羞澀。在李老師家,她有種林黛玉般寄人籬下之感,剛開始那會兒她總是“輕著手腳,生怕弄出一點聲音,吵醒了家里的什么人”。
隨著慢慢深入,秧寶寶與李老師的兒媳陸國慎有了一層神秘的友誼:陸國慎會給秧寶寶裝好中午吃的飯菜,秧寶寶上學出門前會給陸國慎輕輕揮手;陸國慎給她梳頭編辮子,秧寶寶給陸國慎偷偷送頭雞蛋,甚至悄悄給她女兒小好織帽子。她們之間有種超越年齡的友誼,彼此關心愛護而又不必挑破,互補言語也能心領神會。
李老師的女兒閃閃是個名副其實的女強人,她心直口快,說到做到,也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起初她對秧寶寶冷言冷語,然而不知不覺之中和秧寶寶慢慢成為朋友。
秧寶寶和張柔桑的關系在書中寫得很是微妙。她倆原本是無話不說好朋友,但秧寶寶與蔣芽兒混上后,她們倆中間便有了一層隔閡。無論是友情還是愛情,三個人中終究是多一個人的,于是秧寶寶成了張柔桑和蔣芽兒“爭奪”的對象,直到張柔桑找到了另一個好朋友,她們之間的關系才重新平衡。
除了年輕一代,書中還刻畫了一個老人形象:公公。由于秧寶寶家中無人,鄰居公公:便住進了他們屋看家。公公耳背,養雞養鵝種瓜種豆。公公一生都夢想有自己的房子,在他老去之前,他為自己打了口棺材挖了個陰穴成為鄉里奇聞,不料卻被土葬改委會百般阻撓。善良、正直的老人還是沒能住進自己的房子,他常唱的歌謠“上種紅菱下種藕”也成為這部小說的名字由來,永遠的回蕩在我們的心中。
03.
這部小說以秧寶寶幾人的視角記錄著那些過去的年代,這也讓我想起了我童年時的種種:在同學間我是孩子王,常常拉幫結派各種冒險,下河捉蝌蚪、路邊烤紅薯、鉆山洞、喝泉水……后來我也曾寄宿在親戚家、學校,在愛與友情里不斷成長。
現在想想,年少時天真無邪的時光早已不復返了,轉學后那些好朋友也都散落各方,彼此不再相見。
這本書的特色是它那極具畫面感的語言,每一句話都像是一個電影鏡頭,帶領著讀者游走在江南水鄉,巧妙地描繪著每一個樸素而精致的場景。
在小說結尾,秧寶寶再一次轉學遠離家鄉,小鎮的記憶隨公交車的遠離去而漸行漸遠。她離開后,那里又會發生什么呢?她還會再次遇見黃久香、陸國慎、蔣芽兒這些好朋友嗎?她會遇見自己的愛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