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讀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講述的是該怎樣尋找到內心中的“真我”,此主題正好與文叨叨寫作訓練營提到“真我”的觀點相似。本文從這本書的角度再次來解讀,除了通過寫作能接近“真我”之外,還有哪些途徑也能夠接近“真我”?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真實存在的自己,而日常所謂的“自己”通常與真我存在隔閡,我們扮演著各種角色,有各種身份認同。然而我不是我的工作,我不是我的物品,我不是我的家庭... ...真我所追求的是喜悅、和平。
真我的圈外包裹了身體、情緒、思想、角色扮演/身份認同,甚至更大的圈外還包裹了物質。怎樣找到真我呢?需要真我與這些圈外包裹的東西建立聯系。
1、真我與身體的聯系。跑步、瑜伽等關注自己的身體感受,關注自己的呼吸。
2、真我與情緒。觀察自己的情緒,其實我們對某件事可以產生不同的情緒。有種叫做勝肽的東西,在某種情緒出現時而產生,而勝肽需要飼養自己從而讓你產生這種情緒。比如總是扮演受害者。要解決這種問題,需要我們首先臣服,先接受這種。然后再觀察自己的這種情緒,是不是可以有另外的認知呢?ABC的邏輯:
客觀事實A:因為堵車半夜才回來,導致第二天中午才起床,已經浪費了半天時間。
認知B1:本來計劃的事情是一整天可以做很多想做的事,但是現在不能了。
情緒C2:好煩躁!!總是這么倒霉,這半天也沒什么可以做成的事了。
B1:還好有半天時間,其實半天時間依然是我的時間,如果我不去做點什么,可能真的被浪費了。
C2:及時半天我也能過得非常有價值。
3、真我與思想。這一層其實與李笑來提到的元認知非常相似。也就是其實我們自動啟動的是我潛意識給我們的指令,這套系統很容易出問題。需要我們調用元認知,觀察自己是怎樣思考的,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思考,更佳的思考應該是什么?
4、真我與角色扮演/身份認同。將真我與身份認同區分開,我不是我的身份認同。比如主人翁雖然對去婆婆家是不情愿的,通常一拖再拖想盡各種方法不去,去了也有很多負面的情緒。這個其實是誤將自己的角色扮演與真我混淆。然而在轉化了角色之后,驚訝發發現自己婆婆也對自己的態度發生了變化。比如真我讓我覺得跟同事客套浪費時間,然后這個時候是角色扮演的時候。需要我去客套。
最后再來談談寫作,寫作也是喚醒“真我”的重要方式之一。它讓我們更加清楚的認識自己,甚至能夠遇見一個不一樣的自己。而且,寫作相比較以上方式,更是我們最低成本開始修煉這項技能的工具。
經過這樣的修煉,我也開始意識到自己參加寫作訓練營的初衷并非是“真我”的聲音,聚焦點集中在怎樣通過寫作打造品牌,獲取影響力及收入。其實“真我”聲音是渴望通過寫作來提升自我認知,讓自己開始有深思問題的習慣,提升自己最底層的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