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去看了《摯愛梵高》,這是一部由世界各地熱愛梵高的人們共同制作的手繪油畫電影,它以梵高之死作為探尋的起點,借此描繪了梵高的生平。電影講述了梵高離世之后,送信人不斷向小鎮中相關人士探尋其死亡之謎,講述了人們眼里的梵高,表達了小鎮人們對這個藝術家的熱愛之情。而《梵高書信》這本書更讓我明白了梵高擁有的不僅是繪畫的天分,更多的是對繪畫事業的熱忱與勤奮。
梵高自幼沒有得到家庭足夠的關愛,性格自閉孤僻,先后做過畫商、教師、書店店員和傳教士,但這些工作都未能長久,甚至讓他懷疑生活的意義。在一個寧靜的夜晚,梵高意識到只有在繪畫時,他才是最真實的自己,這個發現讓他欣喜不已,繪畫是他要用一生追逐的事業。在之后的歲月里,這一念便成了一生。這不禁讓我想到圣經中以賽亞書的詩句:
我必反手加在你身上,煉盡你身上的渣滓,除凈你的雜質。
人生苦短,在任何情境下追尋自我生命的誠意與真實,哪怕艱苦幽深心痛難過,也是彌足珍貴的。
于是梵高28歲決定拾起畫筆,弟弟給予了他最無私的資助幫他完成理想,直至他能自力更生。從簡單的素描開始,行走巴黎,拜訪名師,靠著弟弟的資助,自學成才。
縱觀梵高一生,梵高與弟弟有著極為深厚的感情。梵高的著名油畫作品《杏花》就是為了慶賀自己的侄子的出生而畫的,充滿了對生命新生的美好與希望。梵高手稿這本書不僅有其與弟弟的書信,你還能看到梵高從起初簡單笨拙的素描畫慢慢成長到令人驚艷的油畫作品的全過程。你真的會為梵高的熱愛、堅持、勤奮與天分深深打動。
梵高的畫作極具生命力,他不僅關注自然,也關注下層人民。梵高的著名畫作——吃土豆的人,展現的就是樸實的農民圍坐在一起吃自己在田間挖出并煮熟的土豆,昏暗的燈光,還帶著泥土的衣服,金黃的土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幅畫作是梵高1885年創作的,至今仍然震撼著無數人的心靈。
創作這幅畫時的梵高也是十分窮困的,其實,這一生梵高也從未富裕過。但是他對藝術的執著追求是沒有變過的。?
我想不論怎樣,一個人能找到他自己的事業,真是莫大的福澤,我怎能感覺不幸呢?就算身處困境,人生灰暗,我也不愿意、也不應該被看成一個不幸的人。
節選自《梵高手稿》
梵高一生賣出的畫作僅有一副,年少缺乏家庭溫暖、貧窮、疾病,是怎樣的發心才能如此堅持。我看到了他的赤子之心,深深為之感動。他的生命就像筆下的向日葵一樣為自己的繪畫事業熊熊燃燒著。
希望你也能做最真實的自己,找到為之奮斗一生的事業,用汗水澆灌這些明艷的花兒,聽到她們在風中愉快的抖動,不負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