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說最近發展區的問題。什么是最近發展區呢?
比如娃做口算題卡的速度,現有能力是12道,它的最近發展區內可能是多少道題?
比12道題多,孩子稍微加把勁就能做到的,就是孩子的最近發展區
我們說的這些都是當下的最近發展區,那么隨著孩子各方面的熟悉和能力的增強,孩子的最近發展區會有變化嗎?
一定會動態變化
但是同班同學已經有一分鐘可做到20道題的。同樣的時間里,孩子也沒有玩,沒有偷懶,但就是沒有其他人快。這又是什么原因呢?
一個看似簡單的口算,它是需在通過觀察,感知,注意,記憶,反饋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動才能完成的。
因為個體發展的差異,每個孩子的最近發展區也不同。
由此可見,最近發展區即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也是因人而異的,而非一個標準的固定的一成不變的區域。
所以,我們說孩子的成績沒有其他孩子高,孩子現在注意力沒有其他孩子的那么專注,孩子的才藝沒有其他孩子那么多,這些都不代表孩子就輸了
我們需要做的是找到屬于我們孩子的最近發展區,讓去摘自己跳起來就可以碰到的那個桃子。
那么這個摘桃子的過程中我們所提供的外部支持和幫助就是視頻課程里提到的“支架”。
從不能獨立完成到獨立完成任務之間的距離是最近發展區,而支架的存在就是把最近發展區為現實。
如果說最近發展區是一種狀態,那么我們提供支架則是一種方式,通過不斷的給孩子提供支架來不斷的實現和更新這種狀態
如何做好“支架”,有知道是哪三方面的嗎?
簡單總結就是:評估,設置目標,提供支持。
第一,評估。
評估什么?
就是評估孩子現有的能力
這個需要我們平時的多觀察的哈。比如,有的媽媽說從來沒有計算過孩子的口算,其實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我們只要拿出表,默默地看,立馬就知道孩子的現有能力
我們就說孩子見到人不打招呼這個事情。
現在的能力:孩子見到人不愿意張口
最近發展區:孩子看見人愿意微笑。是不是就是突破了自己呢?
最近發展區對孩子來說意味著什么?不是說所有的事情,我們都要把它一一量化來哈。比如寫生字,那么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可以是三行,可以是四行,孩子只要做了比四個多一步的努力,就是在突破。
知道孩子現在有的狀態,現在可以獨立做到的,其實只要我們稍微用心觀察一下就可以發現。
第二,設置目標。
這里有兩點要注意的,一個就是大目標拆解成小目標;另一個是聚焦目標。
1.我們先來看大目標拆解成小目標
如果目標是五分鐘100道口算題,我們這個大目標如何來拆分?
拆成一分鐘一做,可以嗎?
比如,孩子現有的能力是每分鐘12道題,要達到每分鐘20道題,我們可以先鼓勵孩子挑戰一分鐘13道,14道題,是不是?隨著孩子的熟練,我們再慢慢的去突破,向最終目標一點一點去靠近。
這樣對孩子來說,沒有太多的壓力,而且很容易造就孩子的成就感。
2.再來看聚集目標
對于口算題來說,目標就是正確率高,速度快,再者就是孩子寫得標準,是不是?那我們的每一次突破和挑戰就瞄準一個目標,聚集目標孩子則更容易突破目標。想讓孩子速度快,那么就先不要關注孩子是不是寫的標準。我們一個一個來擊破,一次瞄準一個靶心。才能更快的達到又快又準又好。
目標多了,就難度高了。不好達到了
第三,提供支持。
比如孩子的口算作業,媽媽會主動幫助孩子打印作業;在孩子回避口算作業的時候,媽媽也會適時選擇退讓,讓孩子自己來決定做與不做。
不論是給孩子打印題,還是媽媽的退讓,這都是媽媽的支持哈。
這里要特別注意,對于孩子愿意做的,可以做到的,我們推孩子一把,是支持;對于孩子在逃避的,做不到的,我們忍一時,給孩子一個緩沖期,也是支持哈。因為對于逃避中的孩子來說,他的最近發展區也在發生著變化。這個時候拿起筆,就是孩子的突破。
如果我們只是一味的認為,別人家的孩子都能行,為什么自己的孩子毫無競爭意識,只會呆在自己的舒適區,而采取過激手段去“幫助”孩子。
那么,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就會有很大的壓力。要么,孩子會在巨大的壓力之下完成這件事,但這會導致孩子越來越討厭這件事;
要么,孩子會因為這不是他當下的“最近發展區”,會因為壓力過大,退到舒適區,不愿意再挑戰。
在父母有過高的要求下,無視孩子的成長發育水平和接受能力的話,一旦超出了最近發展區,孩子就不敢去挑戰,他可能會由于無法承受的壓力和無力面對的害怕,而進入到恐慌區。
他甚至可能會懷疑自己的能力,最終沒辦法面對挫折,就退到現有能力區(舒適區)不再出來。
現在想想看,一次看到100道口算,200道口算的孩子們,為什么會遲遲不愿做口算題,媽媽們現在心里有數了嗎?
——恐慌區,不要逼孩子到恐慌區
最后給大家提供一個家庭教育“支架式應援”這是孩子成長中我們要做的支架,也是孩子遇到問題時,每一件具體的事情中我們要做的支架。
第一步:我先做。
我們有很多媽媽都會有孩子愛發脾氣怎么辦的苦惱
可是當我們問怎么辦的時候,就會發現孩子的愛發脾氣,似乎很多的時候是受到了我們的影響。
一個愛發脾氣的孩子身邊,好像總是有一個很容易煩躁的成人。
? ? 這是什么?——家長的榜樣作用。很多時候,我們總是要告訴孩子如何去做,但忽略了如何做的根本是家長的榜樣力量。
我記得我女兒小時候總是隨手丟垃圾,說過很多次,都沒有作用。
后來,當她把垃圾丟到地上的時候,我都會把她丟下的垃圾撿起來扔進垃圾筒里。
不知不覺中,她不再給地上丟垃圾,對于沒有扔進垃圾筒里的垃圾她也還會揀起來再扔一次。
所以說,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我們就先做那樣的人。身教大于言傳,這是古訓。
第二步:我們一起做
很多媽媽都親身實踐,比如通過角色扮演的方法,去分享孩子的快樂,從中看到孩子的不足;通過與孩子的互動去引發孩子的思考,找尋解決問題的新方法。
和孩子在一起做,哪怕是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都能夠讓孩子有所收獲。
今天我想說的是另外一種一起做
昨天有一位媽媽分享了她和孩子共同學習的事情。我覺得這就是“我們做”的典范
我們本身正值在學習的期間,如果條件允許,和孩子一起學習,各自完成自己的作業,大家相互督促,學習彼此對待學習的態度,這樣的親子互動是不是比我們直接的監督孩子更妙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