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中指出:“具有一定的規則意識、自覺遵守各項活動規則,有利于幼兒入學后積極遵守小學的班規、校規,贏得同伴、老師的接納和認可,較快融入新集體?!币荒昙壭律狈σ巹t意識,在入學初期很容易出現不能按鈴聲提示回教室、上課隨意離開座位、打斷別人講話等問題。因此,我們與小學教師面對面交流研討,采取園內一日生活浸潤、家園協同培養等措施,助力幼兒建立規則意識,為他們順利完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自然過渡打好基礎。
一、自然熏陶,營造處處有規則的育人環境
環境中的秩序提示、成人的榜樣示范以及幼兒的自我約束,是規則意識形成的關鍵要素。
1.環境滲透,自然形成規則意識
一是規劃內隱。如整齊擺放的玩具筐、分類放置的游戲材料、按序排列的活動器械,以及衛生間地面上的排隊間隔點、走廊里的繪本故事墻等,讓幼兒在與環境的對話中感受日常行為規則。二是榜樣示范。成人以自身言行感染幼兒,如“東西放回原處”“輕聲說話”“吃飯不挑食”“使用禮貌用語”等,在孩子心中播下遵守規則的“種子”,讓其在模仿成人行為中養成良好習慣。
2.標識提示,時刻規范日常行為
如上下樓梯時秩序混亂就會有“撞車”的安全隱患。孩子們自主商量,有的說“上下樓梯都要走右側”,有的說“大孩子應該讓弟弟妹妹先走,既節約時間又保證安全”。教師引導他們將這些規則畫下來,張貼在樓梯口,提示大家自覺遵守。如此,讓孩子們自主商討確定每個區域的活動規則并用繪畫的方式進行表征,用自制標識提示規則,有效提高了規則的可行性和執行度。
二、親身體驗,在理解規則的過程中實現自我管理
1.試誤體驗,感受規則的重要性
體驗是幼兒學習的重要方式,是認識和態度形成的基礎。讓幼兒在具體情境中親身體驗,不僅能讓他們知道要遵守規則,更懂得“為什么要遵守規則”,從而幫助他們內化規則,有效控制自己的行為。如孩子們對關于恐龍的圖書很感興趣,但因為涌入圖書區的人太多,導致誰都沒看成。于是,他們商量用“剪子包袱錘”“點豆豆”等方式輪流看書,并將其作為圖書區的一項規則。再如,游戲分享結束后,孩子們搶著放好椅子去戶外活動,造成擁擠的混亂局面。體驗了“擁擠無序”帶來的不便,他們開始自我反思,提出了“將小椅子分散擺放”的班級規則。
2.自主規劃,及時制定適宜規則
針對一日活動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帶領幼兒一起分析討論,引導他們制定適宜的規則。我們打破了以往功能單一、材料固定、場地封閉的區域游戲模式,讓幼兒做游戲的主人,支持他們自主決定游戲主題、規劃場地、選擇材料,并在游戲中自我發現、自我反思,自己制定適宜的規則,主動遵守規則,實現自我管理。
3.捕捉契機,不斷完善各種規則
規則不是一成不變的。捕捉一日生活中偶發的教育契機,有效介入、及時引導,使幼兒逐步建立起規則意識,養成遵守規則的良好行為習慣。如棋類游戲“貓捉老鼠”中,孩子們為雙方如何執棋而發生爭執,在老師的引導下,他們遷移其他游戲經驗,采用了“點豆豆”的游戲規則。一段時間后,大家覺得“按照固定路線玩游戲”太簡單了,他們開始自主設計不同路線進行游戲,提出了“三步之內捉到老鼠”的新規則。在不斷調整、完善規則的過程中,游戲變得更具挑戰性和趣味性。再如,戶外游戲結束后,很多孩子將跳繩隨意扔到筐子里,只有靜怡仔細卷好后再放進去。一旁的小黎看到了,也學著她的樣子把跳繩卷起來。在游戲交流的時候,大家都覺得要像靜怡一樣把跳繩整理好并在筐子里擺放整齊,并制定了“玩具要整理好才能送回”的規則。
三、多方聚力,在共育活動中強化規則意識
1.多形式家園共育,助力規則意識養成
暢通家園溝通渠道,我們通過微信交流、個別訪談、小型沙龍等多種方式,引導家長認識培養幼兒規則意識的重要性,追求家園教育的一致性。在家訪中了解優秀家教案例,通過幼兒園的“幸??燔噲蟆焙臀⑿殴娞栠M行宣傳;開放日,讓家長走進幼兒園了解“環境育人”的重要價值;在大班末期,推出“和孩子一起制定居家作息計劃”的活動,家長和孩子堅持落實計劃,為入學后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做好充分準備。
2.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知行合一促規則養成
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機,讓幼兒感受、體驗規則的重要性,樹立自我管理的意識。將“立德樹人”的目標融入幼兒園、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育人環境中,這不僅有利于幼兒快速適應小學生活,更為其形成健全人格、達到個性自由與社會性發展的和諧統一奠定堅實基礎。我們鼓勵家長帶領幼兒走進社區,知行合一,理解并應用規則,促進幼兒良好規則意識的形成。如過馬路時,引導孩子踐行已有經驗,遵守“紅燈停、綠燈行”“行人走斑馬線”的交通規則;書店里,遷移圖書區活動的經驗,遵守“輕聲說話、愛護圖書”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