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左右,我來到北京,借住在朋友家。朋友家在朝陽區(qū)金臺路紅廟北里,正好處在十字路口的東北側,路的西面就是人民日報社,再向西一點就是央視新大樓,向南就到了華貿、大望路一帶,向東則是慈云寺、四惠一帶。
朋友家所處的位置可謂是黃金地帶,可房價卻便宜的很,一來是老樓,二來也是朋友租住了很多年,房東都不忍心漲價,在今天這個年年漲房租的年代,當年的那位我從來沒見過的房東真是大好人,而那套老舊卻溫馨的小房間給我的印象也是很深刻的。
老北京人講究人情味兒,他們認為人情味兒也是規(guī)矩的一種,不能亂了!房客租房時間長了,房東與房客之前有了人情,再提錢就傷感情了。所以很多租住了很多年房的人,房租其實并不高。
感謝房地產商對北京房價不遺余力地推動,隨著早年間那批進京打拼的人要么回鄉(xiāng),要么發(fā)達,后來者再租房時,房租已經高到天際了。
由于我的朋友租房租的早,房價居然出人意料的低,對此我還大為感嘆,誰說居北京,大不易來著?房租這么低,吃的又便宜,各種機遇無數(shù),工資還高,北京簡直就是我等年青人實現(xiàn)夢想的天堂啊!
還記得朋友為我接風,就在家對面的蟹老宋,一個海鮮鍋,五六個好友,啤酒管夠,一通胡吃海塞后,我算是初步融入進北京城。初時給雜志和出版社等媒體供稿,有大把的時間在北京城閑逛,老北京的美食與胡同是我最感興趣的,而最讓我在意的,莫過于炸醬面了。
炸醬面是北京人的家常便飯,舊時老北京正宗大飯館是不賣的,八大春、八大樓、八大居等皆不賣炸醬面,只有街邊的那種“二葷鋪”才賣。可別因為它不上高檔飯館的餐桌,便認為它沒什么檔次,或者以為它不好吃。這碗炸醬面,才是老北京柴米油鹽生活中的主角。
一碗正宗的炸醬面,少不得要炸醬、面條、菜碼三部分。其中炸醬做的好不好,直接決定了這碗炸醬面是否美味。簡單來說,炸醬其實就是肉炒醬,最經典的分三種,肉丁炸醬、肉末炸醬和木樨(雞蛋)炸醬。
醬要黃豆做的黃醬或麩子做的甜面醬,三伏天曬的好豆瓣醬。以前是家里做,后來都用天源、六必居的醬。炸醬時首選小磨香油,次一點的花生油也可以。起油鍋,下料,用炒勺攪拌稍炸即可出鍋,一碗好的炸醬,中間是醬,四周圍滿清油,端上桌時咝咝作響,一股濃香撲面而來。
醬做好,然后就是面。炸醬面用的面是拉面,就是我們現(xiàn)在去馬華蘭州拉面館吃的那種拉面,廚師把面拉、悠、擰、摔,做成股股彈性十足,軟嫩適中的面條。
菜碼則是生切黃瓜絲、水蘿卜絲、水焯綠豆芽等。一定要新鮮,方才能在炸醬的濃香中表達出自己的味道。
當三者融合在一起,便成了一碗滋味無窮的炸醬面。
我個人認為,老北京的炸醬面,就相當于武漢的熱干面、陜西的臊子面、山西的饸饹面、韓國的泡面,是最具代表性的面食之一。
我吃的第一碗炸醬面,是在人民日報社附近的一個不知名的小飯館,飯館在公交站旁邊,裝修欠奉,里面的菜重油重味,大約是面向勞苦大眾的,絲毫沒有廚藝可言。按照老北京的美食標準,這家菜館連“二葷鋪”都算不上。
我是一眼看到飯館招牌上有炸醬面這道吃食,一沖動,便決定在這兒吃了。走進飯館,哦,環(huán)境不說也罷,坐下來后我便后悔了。勉強等到炸醬面上桌,一大坨褐色的炸醬蓋在面條上面,味道濃重,菜碼只有少量的豆芽和蘿卜絲,挑了幾口吃,味道完全接受不了!索性罷筷走人。
第一次吃炸醬面的經歷并不好,我雖然從來沒有吃過老北京炸醬面,但也知道真正美味的炸醬面絕對不是那家飯館里的樣子。后來,我有很長一段時間不敢再去吃炸醬面,每每以寓所樓下的桂林米粉和味千拉面充饑。
后來認識了一些北京朋友,聽他們說,真正的老北京炸醬面,在飯店里是吃不到的,只有北京人自家的老奶奶才做得出來,神奇的老奶奶,是每位北京人家中的一寶。后來朋友還承諾送我一碗她奶奶做的炸醬,可惜至今未能品嘗到。
自2011年離京赴西藏工作,再次回到北京吃上炸醬面,已經是2016年了。這一年的第一碗炸醬面,是在前門去往八大胡同的一條胡同里吃的,很遺憾,這次吃到的炸醬面,依然不正宗。也罷,在旅游景點里能吃到什么正宗的炸醬面呢?何況,老板還是東北人!
嗯,我沒有黑東北人的意思,因為我也是東北人,但竊以為,東北人怎么能做出老北京風味的炸醬面呢?倒不如做碗朝鮮冷面來得正宗。
兩碗讓人失望的炸醬面,讓我對真正好吃的炸醬面更為期待,有段時間天天念叨著要去朋友推薦的海碗居吃,可惜一直未能成行。直到和北京朋友相約去逛博物館,因意外而未能去成后,才終于決定專門去東單的海碗居吃炸醬面。
我們先是逛了書店,等到晚餐時間,便一路興沖沖趕去。還沒等進門,便有穿著布衣長褲,登著布鞋的服務員打遠兒便招呼起來:“您好,客官幾位?”未語先笑,言笑晏晏,迎面就感覺到一股濃濃的人情味兒。
恍然回到民國時的老北京,那時的飯店服務員還叫店小二,也如今天這樣打扮,也如今天這樣熱情親切地笑,讓人打眼兒一瞅,心里便舒坦。
進門后,店小二一路引領至座位,拿出菜單讓我們點。海碗居的炸醬面經營到今天,已經有了很多種口味,我要吃的自然是最經典的那一款,然后又點了意外發(fā)現(xiàn)的豌豆黃兒,炸小黃魚兒,全是老北京吃食。
選擇好之后,店小二拿出手持設備開始下單,我偶爾感覺這樣很喜感。遙想當年,那時的店小二待客人點完單總會用嘹亮的噪音滿大堂吆喝那么一聲,聲音婉轉悠揚,仿佛京戲般。
那時,吆喝也是一門藝術,清朝八旗子弟,曾做過二等侍衛(wèi)的蔡省吾曾寫過一本《一歲貨聲》,里面記錄了舊時北京市面上的叫賣聲,分門別類,全面詳實,可謂原汁原味的“舊京風情”。
而飯店里的店小二自然也有各種吆喝聲,可惜服裝可以重現(xiàn),可那吆喝聲卻再也聽不到了,或許郭德綱的相聲中還會有一絲當年舊京風情的遺存。
海碗居的這碗炸醬面,炸醬味兒正,菜碼齊全,面也彈嫩勁道,吃一口嘴里滿是濃香,而店小二親切的服務態(tài)度更讓我滿意之極。
時光匆匆而過,再次回到北京,諸事皆變,唯有當年的老友依然住在紅廟北里,住了這么長時間,房租應該是漲了吧!當年覺得這里的實現(xiàn)夢想的天堂,這次再回北京,房租見天兒漲,工資卻不漲,至于創(chuàng)業(yè)氛圍兒,各種泡沫已經持續(xù)好幾年了。
居北京,大不易,這句話放到今天是極為有道理的了。有時候真想離開北京,可是,又是真舍不得那碗炸醬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