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暗香清影
年少的時候,對于批評深惡痛絕,避之不及,年歲漸長,方覺那是心房里最暖的火,最詩意的過往。
01
每次只要說起小雨,科任老師們就頭搖的像撥浪鼓:她呀,上課從來都是心不在焉,時而摳鼻子掐指甲,時而望望窗外的風景,時而撩撩頭發,扯扯大冬天也不愿扣上的衣襟……小雨的成績很不如意,身上的毛病倒是不少,即便如此,很少有老師去批評她。
一則因為她患的是“頑疾”,說過幾次后老毛病不改,說者自討沒趣,失去耐心,自然就轉移了關注點。
二則因為這姑娘不太“好惹”,誰批評她她懟誰。大廳廣眾的,老師們丟不起這個臉,自然也沒人說她了。
三則師生互毆,爭執跳樓等事件頻發,為求自保,老師們的教育小心翼翼,誰也不愿意節外生枝,給自己惹來禍端。
家長不管,老師不敢管!這樣一來,小雨愈發急切切地想長大,高跟鞋,披肩發,口紅,一個15歲的小姑娘,卻儼然一副成年女人的妝扮。
直到有一天,小雨遇到了人生的第一個“死對頭”——新接任的班主任阿興老師。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燒的就是小雨。披肩發得扎成馬尾,紅紅的長指甲得剪掉,高跟鞋得扔掉,換上運動鞋,開胸亮場的上衣拉鏈必須規規矩矩地拉上,手機不準帶到學校,拖欠的各科作業得如數補上!
小雨甩甩披肩長發,樣子很拉風,義憤填膺地質問阿興老師:班上該管的事多了去了,憑什么揪住自己不放?
阿興狠狠眥了一眼小雨,眼睛里迸發出不容商量的強硬果斷!
對方是羊,她就是狼,對方是狼,她就是羊。這話說得一點沒錯。小雨從此就規矩做人,安心學習了。
02
小雨的“幡然悔悟”,是因為阿興老師講給她的兩個故事:
《學奕》里記載了圍棋大師弈秋教兩個弟子下棋:一個專心致志細細琢磨;另一個卻想著如何用弓箭把天鵝射下來,心不在焉。果然后者不如前者,弈秋于是悟出學習要專心致志才學有所成。
阿興老師問小雨:要不要做那個“整天想射天鵝”的人,芳華逝去卻一事無成,勉強混到初中畢業,或啃老,或一輩子掙扎在社會底層,小小年紀步入社會,早早混跡江湖?
小雨吧嗒著眼淚:從小到大,從沒有人真正狠狠地批評過自己。即便課堂上摳鼻子吃東西看課外書,使盡力氣引起老師的關注,關心,可從他們的目光里看到的只有輕視鄙夷。
阿興老師的第二個故事是:
春秋戰國時期的墨子的課堂上。墨子在給弟子們授課時,他的弟子們齊刷刷地將目光移向外面的一只飛鳥,完全不聽墨子所言。而墨子,縱使心有怒火,但卻只把矛頭指向了這個叫耕柱子的學生。
當時墨子一臉怒色,厲聲斥責了耕柱子。而耕柱子一臉無辜地反駁說:“老師,為何您偏偏責罵我,難道我比別人差嗎?”
阿興問小雨:你覺得墨子為什么批評耕柱子一人?
小雨搖搖頭:我也想不通比我“犯事”大的同學好幾個,為什么偏偏給我下“死命令”?
阿興老師笑而不答。
墨子問耕柱子:“假如我要上太行山,用一匹馬或一頭羊來駕車,你會鞭策馬還是羊?”
耕柱子不假思索地答道:“當然是鞭策馬呀!因為馬跑得快,更值得鞭打,而羊不具備這一能力,因此不會去鞭策羊。”
墨子笑笑說:“我之所以單單責罵你,就是因為我覺得你像馬而不像羊,你更值得老師去鞭策,去批評呀!”
這時耕柱子才恍然大悟,深諳老師用心,從此更加虛心向學和看待別人的批評了。
小雨聽完,眼睛里閃著感激的光芒。
課后,她給阿興老師寫了一個紙條:以前是的我塊橡皮泥,任由一堆狐朋狗友捏得花花綠綠,今后,這塊橡皮泥就交給阿興老師了,感謝你的器重,沒有把我看成病入膏肓,不可救藥的人。
這一年,不被科任老師們看好的小雨,在經歷過阿興老師兩次狠狠的批評之后,改頭換面,破天荒地考上了縣一中。
03
生活中,贊美和鼓勵可能是很多人喜愛并無法抗拒的禮物,而批評則不然。
有時候,批評讓我們感覺自己丟失了顏面;
有時候,批評傷到了我們可憐的自尊。
有時候,批評讓我們覺得不但逆耳,而且堵心。
有時候,我們把他人的批評誤以為打擊報復;
有時候,把他人的批評當作耳畔風,不理不睬,隨聽隨忘;
有時候,把他人的批評曲解為找茬,跟我過不去。
因為批評,它沒有光鮮艷麗的外表,柔軟光滑的質感。就像一味中藥,明知它有不錯的療效,可不喜歡它苦澀的味道;就像一束玫瑰,喜歡它紅艷吉祥的花朵,卻忍受不了花莖上的尖刺。
有些批評,是折磨里蘊藏著的期望。正如愛默生所言:“每一種折磨或挫折,都隱藏著讓人成功的種子。”
批評你,那是對你的器重,因為對你有期望,你還有的救,不想有用之才長成不可雕琢的朽木!
坦然接受批評,那是一種寬闊如海胸襟,更是一種海納百川氣度。
唐朝的名相魏征,多次公然在朝堂上批評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無數次動了殺心,可回頭一想,除了魏征,還有誰肯冒著觸怒龍顏的危險批評自己,斧正自己的治國安民之策呢?魏征死后,唐太宗悲痛大哭: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知乎上也有這樣一個帖子:你最討厭哪種人?
回答最多的是:討厭身邊那些總是批評自己的人。可下面點贊最高的評論居然是,你傻啊,有人批評你,證明還有人真正在乎你。
真的,更多的時候,批評是關心你的人給你的一種提醒,甚至警告。避免我們的人生滑向悲催的境地;避免我們將來在悔恨不安中惶惶度日;避免前進的路途偏離了方向。
可惜,很多人并不能如小雨般的聰慧明理,如唐太宗般的英明大氣,被奉承贊揚慣壞了耳朵,見不得一點批評,聽不得一點“逆耳”之言。
回頭想想,批評自己最多的,除了老師,就是父母。他們,才是真正和孩子們并肩的人。
年少的時候,對于批評深惡痛絕,避之不及,年歲漸長,方覺那是心房里最暖的火,最詩意的過往。
一路走來,感謝那些批評過我的親人、老師、同學、朋友、同事們,讓我及時看清自己,也看清周遭的環境,沒有走走停停,兜兜轉轉,而是一路向前,奔向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