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生命中都有自己的一輪明月,每個輪回都有自己的陰晴圓缺。
2017.11.18? 星期六? 晴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月亮情有獨鐘,李太白在唐朝舉起酒杯:“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蘇東坡在宋朝遙遙相對:“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追問:“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于是,我們就在這流光之中,看世界,看歷史,洞悉內心。“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人生多情,月轉移了我們的情思,給了我們一種寄托。
月是柔和的,是清澈的,是圓潤的,更重要的是,她不斷變化著。也許因為月亮那種特殊的質感,獨到的美麗。無論今人還是古人,心中所有的珍惜,都被月明亮地照射出來。
小時候,那個最熟悉不過的,關于月亮的神話故事便是嫦娥奔月。因為吃了長生不老之藥,美麗的嫦娥飛到天上,孤獨地住在凄清月宮里。在月亮上有一棵婆娑的桂樹,癡戀著嫦娥的吳剛,一斧接一斧地砍著,樹砍而復合,合而復砍,循環往復。
小時的我,便常常望著月亮上那隱約可見的暗影,聽著媽媽講的故事,想象著嫦娥懷里撫摸的小玉兔,是怎么個可愛模樣,竟哧哧笑出聲來。那時的我,讀不出嫦娥整日對著玉兔發呆的眸子里,透出的相思苦。
長大后,那一輪明月,流轉之間,包含了我們所有的心事。沉沉黑夜,我們的心事更容易被月亮勾勒出來。平日里的忙忙碌碌,忙著眼前的衣食住行,心底里那個純真的自己被忽略多久了呢?只有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不圓滿的生活,我們隱藏的心事,才會探出頭來,被明月照耀得纖毫畢現。
每個夜晚,華燈初上,霓虹璀璨,城市在喧囂,人心在癡纏,只有月光,悄悄地探訪著這個無常的人間。月光所到之處,或繁華,或冷清,歷史更迭,一切都在變化,不變的是皎潔月光,還有詩意在流連。究竟還有多少人,愿意透過城市水泥叢林的間隙,追尋一輪明月,遙想她是如何靜默的見證古今。
漫漫長夜,凄冷的冬,瑟瑟的風。特別容易想你,對你滿滿的思念,積郁在心中,如月影般搖漾不定。把燈熄滅,覺得盈盈的月光照得滿窗滿室。在月光中,我披上衣服,靜坐窗前,涼意漸起,原來白露已經沾上衣襟。都說“明月千里寄相思”,但對你滿滿的相思何寄?明月如何付郵?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我想伸手捧住這一輪明月,想把手中的月光送給遠方的你,但月光似水,不能在手心留存片刻,我該如何是好?倒不如回去吧,帶著月光入夢。也許在夢里,可以掬起一捧皎潔月光,交付于你手心。或許夢里月色,能映照出你溫暖的臉龐,伴著你溫柔的歌聲入眠。
“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我們就如同梢頭的明月一樣,一瞬圓滿,轉盈為虧,每次相聚來不及甜蜜,轉眼卻要分離。漫漫等待,悠悠相思,卻不敢驚動你遠方的陣地,只能默默等你的歸期,等待下一輪的圓滿,還需要多久?要到何時,我們才能只有團聚,沒有別離。
想起那日中秋月圓,和你漫步在安靜的營區里,星星點點路燈的光亮,兩旁黑黝黝的樹林,似乎看不透深淺。有不知名的蟲在歌唱,遠處池塘里的蛙一唱一和,聲音長長的傳到遠方去了。
夜已深,我站在招待所的窗前,皓月當空,平靜如水。你從后邊環住我的腰,道一句:好時節,愿得年年,常見中秋月。于是,所有的心事,都在月色中,被記錄,被化解,被消融。
文/筱筱
2017.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