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如果你不在談話技巧上花心思,很容易表現的咄咄逼人,使談話陷入僵局,因此需要改變你的談話方式。我的建議是,需要考慮做出改變的不僅是說什么,還有如何說,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可變因素:
1.節奏—對話的節奏應該加快還是減慢?
2.音量—你說話時聲音有多大?你應該提高還是降低音量?
3.打斷—是你打斷對方,還是對方打斷你?
4.停頓—在回答對方之前,你能否等一等,稍作沉默?
拆解:
I便簽
溝通效果的好壞往往取決于溝通方式的選取,花點心思學習四個談話的小技巧,讓溝通更順暢,讓談話更愉悅。
A1便簽
我的談話主要人群有:父母和學生。
父母方面
目前跟父母溝通,問題主要聚焦于對事情的看法不同
音量:
遇到反對意見,自己往往很急躁,聲音自然就高了,談話陷入僵局。
節奏上:
要么很快(急躁),要么很慢(覺得無法溝通,沉默)
打斷:
遇到自己很不理解的觀點,沒等對方說完,就急著打斷
停頓:
回答問題很快,不等自己思考,沒有深刻理解父母的意思。
學生:
跟學生的溝通主要集中于課堂上和解答問題過程中。
音量:
遇到學生不理解自己講解的問題(反復講解也不明白),音量自然提高(是因為自己內心急躁)
節奏:
上課的節奏,時而很快,遇到簡單的知識點,時而很慢(遇到重點,反復講解)
打斷:
對待學生提出問題上來說,我可以做到等學生把問題表述清楚,甚至自己還會追問幾個相關問題,直到把問題理解的正確且全面,才會回答。
停頓:
回答問題上,不太注意停頓,覺得都是自己孰知的問題,不需要特別深入的思考。
A2便簽
音量:
對待父母,我應該控制自己的音量,保持耐心,不可以讓自己的急躁傷了父母
對待學生:
聲音洪亮到不能刺耳,講解問題時,如果學生不理解,要試著換一種方法講解,給自己心理暗示:保持耐心,不能急躁,控制音量
節奏上:
對待父母:
和音量一樣,不能急,重要的事,慢慢說
對待學生:給學生思考時間,節奏不能過快
讓學生積極思考,不能拖沓!
打斷:
對待學生還是父母,都要等對方把話說完,自己再發表觀點
停頓:
這一點和節奏相關,
等對方說完后,停頓一下,再回答。
自己表述問題,中間要有停頓,目的是給對方思考的時間。
整理一下:
感覺以上四個技巧都是相關聯的,技巧只是表面的,心態才是決定因素
節奏適當,音量合適,停頓思考,盡量不打斷別人的談話(除非你想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