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追兇》里多莫為了將罪犯繩之以法不惜偽造證據,善意謊言的環環相扣最后在失眠癥的催化下演變為與罪犯相互殘殺。
電影末尾,多莫攔住想要幫助他毀滅證據掩蓋罪行的波爾說“Don’t lose your way.”
Don’t lose your way,不要迷失自己的方向,哪怕出發點是好的。
近日有個可接的個案,急于實踐提出愿意做免費的心理咨詢。
督導老師知道后說,不可以不收費,付費是對雙方的約束。
糾結良久之后還是選擇按規范走,上演了“出爾反爾”的溝通橋段,至今杳無音信。
媽媽說,挺好的一次機會因為收不收費的問題最后可能打水漂不是很可惜嗎。
不舍與惋惜自然是有的,但是無論結果如何,這都是重要的一課。
對規范與倫理的尊重不僅僅是恪守那么簡單,同時也是對自我的保護。
機會難得,主動放棄是損失,收獲的教訓與底線卻是日后能免于被誘惑迷失的重要經驗。
今日是機會,他日或許更甚,公孫儀嗜魚的道理永遠不會過時。
倘若真的失之交臂,也權當是成長的代價了。
在實習的時候遇見一個清瘦的阿姨,丈夫陪同前來。
咨詢過程中丈夫主訴說妻子不斷的洗衣服,每天都曬滿了竹竿,乍一聽第一反應就是強迫癥。
后來隨著咨詢過程的深入,了解到阿姨并非如此,清洗眾多衣物是緣于突然停止了工作在家無事可做,便以做家務與清潔來替代。
丈夫不依不饒,說妻子精神狀況和以前相距甚遠,過年帶她回鄉親人們也說她神情呆滯不正常。阿姨說,不是這樣的,因為我是閩南人,聽不懂他家的方言打過招呼之后實在聽不懂他們說什么只能坐一旁發呆了。
丈夫依舊反反復復的指責與認定妻子不是有病就是要進入更年期,最后阿姨受不了爆發“你為什么總要在外人面前把自己的妻子貶的一文不值呢?”丈夫不語看看我們,尷尬地笑笑。
結婚十多年的夫妻當看到對方的反常時卻不曾耐下心來關心前因后果的聯系,僅僅試圖用指責與埋怨來改善現狀,這也許是不少家庭甚至親密關系中的縮影。
一個不曾了解、武斷判定,一個想解釋而找不到時機,彼此的隔閡循環往復成氣氛的壓抑、爭執不下、無話可說。
化解卻只是診室里那安靜傾聽解釋的十分鐘,而這本不必如此大費周章。
在見習的過程中,有時候聽著雙方
劍拔弩張的說辭會和老師憋不住笑場。
來訪者在瞥見在一邊樂開花的我后也時常會從皺著眉頭轉化為忍俊不禁的表情。
同一個問題同一句說辭換個角度看待卻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沒有人比我們更了解自己,而因為各種防御機制看不清問題與行為模式的卻也往往是自己。
科學與偽科學之間的界線是“我錯了”,解決自身問題又何嘗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