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耳穴療法
在耳廓穴位上用針刺或其他方法進行刺激從而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2.耳穴療法應用范圍
廣泛應用于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科,并被世界衛生組織(WTO)確立為治療200多種病癥的有效方法。其中對各種痛癥、炎癥,呃逆、失眠、便秘、痛經等幾十種病癥療效突出,在國外也被應用于戒煙、戒毒等戒斷綜合征,針刺麻醉的無痛分娩及外科手術等。
3.耳穴療法的功能與特點
? ? 耳穴療法具有鎮痛、消炎、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神經平衡等功能。
3.1適應范圍廣
據統計,耳穴確切有效的疾病譜達200多種,對于一些痛癥可收到立竿見影之效。
3.2不良反應少
耳穴療法不傷及內臟,又可避免藥源性疾病發生。
3.3簡便易行
3.4中西醫結合的兼容性。
4. 發展簡史
《黃帝內經》,耳與經脈、經別、經筋的關系皆有詳盡記載,十二經都直接或間接上達于耳。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藥方》, “耳中穴,在耳門空上橫梁是,針灸之,治馬黃黃疸,寒暑溫疫?!?/p>
明代出現第一張耳穴圖譜。
1957年法國醫學博士保羅?諾吉爾(Paul?Nogier)首次提出了“胚胎倒置學說”及形如胚胎倒影的耳穴圖。
? ?1958年耳穴圖譜傳入中國,1992年我國頒布耳穴的國家標準。
? ?目前耳穴療法已發展為獨立的學科,并風靡全球100多個國家。
5.耳與經絡、臟腑、神經的關系
5.1耳與經絡的關系
手足六條陽經,可直接上于耳,手足六條陰經,通過各自的經絡與陽經相合,間接地上達于耳。若經絡之氣逆亂,可循行入耳為病。
5.2耳與臟腑的關系
? 根據《內經》《難經》等醫書記載,耳與五臟均有生理功能上的密切聯系?,F代醫學研究也表明,耳與臟腑在生理上密切聯系,而且具有相對特異性。
人體的內臟或軀體發生病變時,往往會在耳廓的相應部位出現陽性反應點,甚或變形,變色等反應。
5.3 耳與神經的關系
耳廓分布著非常密集的神經,耳廓的穴位對各種刺激的反映具有高度敏感性。
6.常用耳穴療法
針刺法,電針法,埋針法,穴位注射法,磁療法,灸法,刺血療法,貼壓法。
常用耳壓工具---王不留行籽,止血鉗(或鑷子)
7.耳壓手法
7.1.瀉法
7.1.1 對壓法
拇指與食指分別置于耳廓的正面和背面,兩指相對壓迫貼于耳穴上的藥籽,至出現沉、重、脹、痛感。本法屬瀉法,屬于強刺激手法。
適應癥:實證、年輕力壯者、內臟痙攣性疼痛、軀體疼痛及急性炎癥有較好的鎮痛消炎的作用。
7.1.2 直壓法
以指尖垂直按壓穴丸,至出現脹、痛感。每次持續按壓20-30s,間隔少時,反復按壓,
適應癥:刺激強度弱于對壓法,也屬于瀉法,適應癥同于對壓法。實證、年輕力壯者、內臟痙攣性疼痛、軀體疼痛及急性炎癥等。
7.2.補法
7.2.1點壓法
用指尖一壓一松,間斷的按壓耳穴,每次間隔0.5s。手法不宜過重,以感到脹而略為疼痛為宜。
適應癥:本法屬于補法,是弱刺激手法,各種虛證慢性病,如神經衰弱、失眠、心悸、頭昏等都適用。
7.2.2 輕柔按摩法
用指腹輕按穴丸,順時針方向輕輕旋轉,以感脹酸痛為宜。
適應癥:具有補虛的作用,適用于久病體虛者。
8. 耳廓的生理結構(理解分區概念,實操部分可辨別真人耳模的生理結構即可)
耳輪:耳廓最外緣的卷曲部分;其深入至耳腔內的橫行突起部分叫"耳輪腳";耳輪后上方稍突起處叫"耳輪結節"。
對耳輪:在耳輪的內側,與耳輪相對的隆起部,又叫對耳輪體;其上方有兩分叉,向上分叉的一支叫"對耳輪上腳",向下分叉的一支叫"對耳輪下腳"。
三角窩:對耳輪上腳和下腳之間的三角形凹窩。
耳舟:耳輪與對耳輪之間的凹溝。
耳屏:指耳廓前面瓣狀突起部,又叫耳珠。
屏上切跡:耳屏上緣與耳輪腳之間的凹陷。
對耳屏:對耳輪下方與耳屏相對的隆起部。
屏間切跡:耳屏與對耳屏之間的凹陷。
屏輪切跡:對耳屏與對耳輪之間的稍凹陷。
耳垂:耳廓最下部,無軟骨的皮垂。
耳甲艇:耳輪腳以上的耳腔部分。
耳甲腔:耳輪腳以下的耳腔部分。
耳穴分布規律表
身體部位
耳穴分布區域
頭面部
耳垂或附近
上肢
耳舟
下肢
對耳輪上下腳
軀干
對耳輪
胸腔臟器
耳甲腔
腹腔臟器
耳甲艇
盆腔臟器
三角窩
消化道
耳輪腳周圍環形排列
9.適應癥與禁忌癥
(一)適應證
1.各種疼痛性疾病 外傷性疼痛、神經性疼痛、腫瘤性疼痛、手術后疼痛;頸椎病、腰腿痛等。(無痛分娩)
2.各種炎性疾病 咽喉炎、牙周炎、膽囊炎、盆腔炎、腸炎等。
3.過敏反應性疾病 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蕁麻疹等。
4.功能性疾病 胃腸功能紊亂、高血壓病、眩暈癥、神經衰弱等。
5.其他 催乳、催產,戒煙、戒毒,預防保健等。
(二)禁忌癥
1.嚴重心臟病和嚴重貧血者慎用。
2.孕婦及習慣性流產者慎用。
3.過度疲勞、饑餓、精神高度緊張、年老體弱者避免強刺激。
10. 中西醫要穴的功能概述
10.1神門
⑴消炎止痛
⑵鎮靜安神
⑶止咳平喘
10.2腎上腺
人體重要的內分泌器官,由于位于 兩側腎臟的上方,故名腎上腺。
作用:強心、升壓、抗哮喘,抗過敏、抗炎。
10.3內分泌
內分泌系統是指體內所有的內分泌腺、激素(內分泌腺的分泌物)構成的體液調節體系的一大系統,參與人體的代謝過程、生長發育、生殖衰老等生理活動。
內分泌失調
1.脾氣急躁:更年期女性經常會出現一些脾氣變得急躁,情緒變化較大的情況,出現出汗、脾氣變壞等,這可能是女性內分泌功能出現下降導致的
2. 婦科疾病:婦科內分泌疾病很常見,子宮內膜異位癥、月經量不規律、痛經、月經不調等都是婦科內分泌的疾病
3. 乳腺疾病
4. 肥胖, “喝涼水都長肉”
5.白發,早衰
適應癥:生殖、泌尿、消化系統疾病,甲亢、甲減、糖尿病等。
注:1.內分泌紊亂常特指女性 內分泌紊亂。
2. 內分泌系統疾?。耗信梢姷?。
10.4皮質下: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神經、消化、心血管系統疾病。
10.5三焦:
中醫藏象學說中一個特有的名詞,六腑之一,位于軀體和臟腑之間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人體的其他臟腑器官均在其中。三焦的功能實際上是五臟六腑全部功能的總體。
三焦穴的作用:
1.通行元氣:三焦通行元氣于全身,是人體之氣升降出入的通道,亦是氣化的場所,故稱三焦有主持諸氣,總司全身氣機和氣化的功能。
2.運行水谷: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排泄的功能。 上焦主納,中焦主腐熟,下焦主分別清濁、主出。
3.運行水液: 脾、肺、腎等臟腑主管水液代謝作用的綜合概括。如果三焦水道不利,則脾、肺、腎等臟腑調節水液的功能將難以實現,引起水液代謝的失常,水液輸布與排泄障礙,產生痰飲、水腫等病變。
10.6 交感
調節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作用。胃腸痙攣,內臟疼痛,心悸、自汗、盜汗。
典型病例(只對主穴熟記即可)
1.痛癥
外傷性疼痛、神經性疼痛、腫瘤性疼痛、手術后疼痛;頸椎病、腰腿痛等。(無痛分娩針刺麻醉)
1.1外傷性疼痛 ?取穴標準:神門+交感+病變部位
1.2 頭痛
1.3痛經
【主穴】內生殖器、神門、交感、內分泌、肝、腎。
2.失眠
失眠是以睡眠時間不足,睡眠深度不夠而不能消除疲勞、恢復精力和體力的一類病癥。失眠中醫謂之不寐,與心、肝、脾、腎的關系密切。形成不寐的原因很多,思慮勞倦、內傷心脾、陽不交陰、心腎不交、陰虛火旺、肝陽擾動、心膽氣虛及脾胃不和等因素,導致陰陽失調,均影響心神而導致不寐??偠灾?,心神受擾是失眠的直接原因。
【主穴】耳穴取心、神門、皮質下。
【配穴】肝郁化火加肝;心腎不交加腎;心脾兩虛加脾;胃失和降加胃、脾;嚴重者配耳尖放血。
3. 減肥
對于肥胖,耳穴貼壓,旨在宣暢經絡、疏通氣血、宣肺化濁、利濕降脂。現代醫學認為,耳部的神經血管較豐富,刺激神經有調整機體內分泌系統、調整機體代謝平衡失調的作用。有認為對耳神經的機械刺激可產生神經沖動,通過迷走神經傳至中樞神經系統,其沖動可干擾來自胃腸道的食欲信號,從而使饑餓感減輕、食欲降低、體重下降;刺激迷走神經可影響胰島素值,產生納呆感,以打破飲食過量的習慣性反應。
【主穴】口、胃、大腸,交感、內分泌、三焦,饑點
4.青少年假性近視
近視古稱“能近怯遠癥”。肝藏血,開竅于目,目得血而能視,若久視傷血,目失所養,發為本病。目為司視之竅,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能視,目視依賴肝陰和血液的滋養,心主血脈,腎藏精,肝藏血,肝、腎陰虛則導致視力減弱。在目竅于肝,主于腎,肝腎同源。
【主穴】肝、腎、心、 神門、皮質下,目1 、目2 、眼。
5.高血壓
高血壓是指在靜息狀態下動脈收縮壓和舒張壓增高( ≥ 140 / 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謝紊亂,以及心腦腎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質性病變。中醫屬“眩暈”“頭痛”范疇,其發生與肝腎關系密切。
【主穴】肝、膽、腎、耳背溝,交感、皮質下
6.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又稱變態反應性鼻炎,為機體對某些反應原敏感性增高而出現的以鼻粘膜病變為主的超敏反應。中醫辯證多因肺氣虛體寒,衛表不固而發病。
【主穴】外鼻、內鼻、肺、氣管、腎上腺、神門,風溪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