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已分享過,雖然固定類收益產品種類繁多五花八門,但本質上就是三大類:存款、債券和委托貸款。它們在收益率、期限、流動性方面具有自身差異性,投資者又該如何進行選擇呢?
丨 壹 丨
清明節回鄉祭祖時,我先生身邊沒有現金,于是問中中借,中中很爽快地從自己的儲錢箱里拿出了一千元。怎么說我也是青少年財商導師,怎么能讓兒子對錢完全沒有概念呢?于是趁機給小家伙輸送了一波財商知識。
我告訴中中,“隨便借錢出去是有風險的,為了獲得風險補償,你需要收點利息。為了確保能夠順利地拿回本金和利息,要讓爸爸拿他最喜歡的東西做抵押,然后付點管理費放在媽媽那里,讓媽媽做擔保方。”結果三個小家伙一商量,異口同聲地說,“爸爸最喜歡的是啤酒!”全家人瞬間笑噴。
這聽起來只是一件趣事,但在理財中卻意味著真實存在的風險。現今有些固定類收益產品的底層資產,比我們家三寶口中的啤酒還不靠譜。
丨 貳 丨
我們購買固定類收益產品時,首先得確保我們的本金安全。本金安全性=底層資產安全性+增信強度。底層資產是指借款的用途方向或借款抵押物。增信則包括借款方還款信用度及第三方法律擔保和金融中介隱性擔保。
固定類收益產品種類繁多,底層資產也各異,我們對底層資產要有一定的辨別能力。像左中右這樣,以啤酒做底層資產借一千的肯定不行。優質的底層資產一定是那種又值錢,又容易出手,而且價值比借的錢高。比如爸爸的筆記本電腦、PAD、新手機等。
所以我們在購買固定類收益產品時,一定要擦亮雙眼。底層資產不明的,盡量不要碰,如P2P;底層資產是泡沫化資產的,如房地產或股權質押也要特別小心。
就增信強度而言,一般中央政府比地方政府信用高,發達地區比欠發達地區政府信用高,央企比地方國企信用高,上市公司比非上市公司信用高,金融企業比非金融企業信用高。
當然,如果我們能通過自己嚴謹的分析判斷,確信某個底層資產與它還款擔保的安全邊界已經足夠高,就不需要第三方金融機構的隱形擔保了。就好比爸爸用一萬元的定期存款作為一千元借款的擔保,那中中就沒必要為媽媽的隱性擔保買單了。畢竟真出現全國性的系統性金融風險,隱性擔保可能也沒什么用,像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那樣,該違約的照樣要違約。
丨 叄 丨
確認安全的前提下,我們再來追求收益率。投資收益率=借方支付的利率 - 增信費用。市場上同樣的借貸方,愿意支付的利息是差不多的;但通過不同的金融結構包裝,最后到投資人的手里,收益率卻大有不同。
而今的市場環境下,一個年回報10%左右的政府工程PPP項目——如果裝入銀行理財產品中,收益率不到5%;如果裝入信托計劃中,收益率就有6-7%;如果走私募基金通道,收益率就可以到8-9%。這其中的差價,就是增信定價。
銀行信用高且值錢,當然要收更高的增信費用;信托公司一般會提風險準備金,有一定程度的隱性擔保,也要收增信費用;私募基金小老弟,就只能收點通道費糊口了;P2P也想做生意,甚至可能要倒貼費用。
這就是固定收益產品的定價邏輯。應用這兩條公式去分析某一個具體固定類收益產品,確認它到底是不是安全,盤算它的收益率是否合理。
再有就是根據自身的資金量,持有期限長短和流動性以及各類產品的投資門檻要求,來確認適合自己的。我將目前市場上常見的固定類收益產品進行了比較,會有個別差異,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