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接連聽到身邊人去世的消息,先是舅老爺腦血栓突然離開了,印象中他是一個挺精神的老頭兒,緊接著聽說得了胃癌的舅爺堅持了一段時間以后也離開了。舅老爺離開后八十五歲的姥姥就沒有手足了,七十五歲的奶奶哥哥弟弟姐妹也都走的差不多了。聽家里人說,奶奶和姥姥并沒有表現出來悲傷,不知是年歲大了看慣了生死還是各顧各家的生活感情淡了。我因為沒有親臨現場,聽媽媽說了,也是覺得惋惜。
前幾日聽妹妹說,從小一起長大的二爺家的孫子去年夏天離開了,二十出頭的生命,感覺好遺憾,那個孩子從小很受寵,爺爺奶奶都倍加呵護,后來父母離異,他跟媽媽,和爺爺奶奶走動也少了,本來性格也挺內向,據說是夏天在家煤氣中毒,有親戚說感覺是自殺。去年我還是孕期,父母都沒說,今年聽到這個消息除了無能為力也是惋惜遺憾。
對于老人因病離開或者壽終正寢尚可接受,然而一個正直青春年華的鮮活的生命,是什么讓他選擇結束,真的是生無可戀了么……你不是他,永遠無法體會他的內心世界。
最近爸爸接連兩日參加葬禮,第一日是一個遠房親戚的哥哥,和爸爸同齡,植物人去世,他的離開對家人仿佛是一種解脫,第二日是爸爸好朋友的母親,九十一周歲了,離開時沒什么痛苦,也算是喜喪了。
想著爸爸連續兩日參加葬禮應該挺堵心的,印象中自己關于死亡最開始也最深刻的認識還是小學時爺爺的離開。爺爺身體一直不算太好,他信主,飯前睡前都很虔誠的祈禱,主保佑,小時候在爺爺奶奶家吃飯時候感覺很有儀式感,我也跟著禱告,周末爺爺回到教會做禮拜,順便來看我,給我帶好吃的。爺爺很疼愛我,他離開時我才十歲出頭,不太懂得死亡,悲傷,是怎么一種體驗。
關于和爺爺的告別,腦子里有兩個畫面,一個是在醫院的病房里,我去看望即將康復出院的爺爺,奶奶還給我剝了一根香蕉,小時候感覺吃香蕉也是一種奢侈,我覺得那個場景好滿足。另一個是在醫院的太平房,里面放著爺爺的棺材,大人們都哭的撕心裂肺,我還沒太明白,老叔和我說,你還記得小時候你爺爺抱著你背著你對你好么么,現在他走了,再也回不來了,腦子里浮現出很多小時候在爺爺奶奶家的場景,我哇的大聲哭出來了,而且停不下來……后來去火化場和遺體告別,爺爺的骨灰一直寄存在那里,隨后很多年我都和爸爸還有其他親屬們帶著骨灰盒給爺爺上墳,一張黑白照片清晰的印著爺爺的容貌。
爺爺走了,他的肉體化作了一盒灰,也許他的靈魂還在,因為我腦子里那些童年的溫馨畫面還在,想起來心里暖暖的~
記得高中語文老師說,人到了一定年齡多去幾次火化場,參加幾場葬禮就想明白了,就會看淡生死,學會放下,懂得珍惜。
中國人很忌諱提死,我們也很少接受死亡教育,不懂得如何面對死亡與失去……
接觸心理學以后,死亡也是一個議題,自己不避諱,但是接受能力有多強不敢說。雖然知道死是一種必然,就像生是一種偶然,可還是很難想象至親離開的感受,大抵比割肉還要痛……
今天剛好群里也在討論《關于如何面對死亡》這個話題,應老師開了小灶,表達如下——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人生議題,是最大的“不合我意”。你嘗試去抗爭死亡、回避死亡,你就不能好好活。
反之,你坦然活好每一個當下,分分鐘鐘都活得充實圓滿。死就死,什么樣的死法也都是一份珍貴的體驗。
死亡的真正意義,是讓我們知道有一天我們的肉身會潰散,從而提醒我們活好當下。而我們不知道它什么時候到來,才會對當下格外慎重在意。
如果你出門,要去取一個貴重的禮物,這一趟路程你會走得多么興奮與曼妙。死亡是最大的一份禮物,無比珍貴,美侖美奐。要知道我們人生的盡頭是死亡,這向死而生的旅程,就是讓我們懷著一份好奇與喜悅,去充分經驗生之種種。
不怕死,才能好好活。好好活著,自然無懼死亡。--與大家共勉[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