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讀大劉的《鄉村教師》時,對我們人類社會的發展代價有了深刻的認識。記憶無法遺傳,使得每一代人都需要花費三成左右的生命來學習。而我們的學習方式同樣代價巨大……
從科學探索的角度看,把探索的過程比作一條不斷向前延伸的麻繩,如下圖所示:
Construction of a 6 X 6 wire rope
許許多多的探索收貨匯集于一起,絲絲縷縷,不斷向前……有學科知識的交叉、重合、統一,交織在一起形成了成熟的知識留給后人學習。
我們現有的教學方法是,由教材的編著者從成熟的知識體系
(麻繩)
中抽絲剝繭,選取他認為需要的部分,再用他認為合理的方式組織起來,編纂成獨具個人風格的教材由教師傳播給學生……這樣的教學方法有諸多弊端:
- 同樣的知識由不同的編著者編寫會得到風格迥異的教材,使用效果不僅僅取決于編著者的水平,還取決于教師對于編著者個人風格的理解和把握。
- 學生獲取的知識是割裂的,沒有前后的連貫性。最簡單的例子,初中和高中甚至大學的數理化教材,內容多有重復,就是因為怕知識斷層導致的。
- 學科內容的交叉往往被割裂。數學教材只負責數學內容,物理只管物理……但歷史上它們之間的發展往往是相輔相成的。
- 學習的過程也是割裂的。同樣的疑問每一個人在學習的過程中都要自己克服,這一點在大學之前還可以通過同學互助、參考教輔資料、請教老師等等效率低下的方式解決。到大學接觸學科前沿的知識的時候,周圍學習同樣知識的人越來越少,就只能自己探索了……
隨著技術的發展,是時候解決以上痛點了!